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四章 普遍原則


  迄今為至,我們一直在談論性格的形成這一話題。性格的形成,應該說主要是青年時代的事情。如果引導得當,性格在六歲前就應該基本形成了。我並不認為六歲後某種性格就不會變壞了,無論何時,環境都會對性格產生不良影響。我認為,如果考慮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個正確地接受過早期訓練的孩子應具有對今後的正當行為起主導作用的習慣和要求。只要學校當局還有點理智,一所由在六歲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組成的學校就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道德問題上花太多時間或考慮過多毫無必要,因為人們所要求的其它美德應自然來源於純智力教育。但我還沒有迂腐到硬要將這一點說成是一項絕對原則。我相信,如果孩子在六歲前受過良好教育,學校當局就最好把重點放到純智力發展上,並因而使所需性格得到進一步完釜。
  讓道德問題影響教育,對智力,並且最後對性格來說都是有害的。不要認為某些知識有害或某種無知有益。傳播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開發智力,而不是要證實某個道德傳統或政治結論。就學生來說,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傳授給學生一種自我滿足好奇心的技巧。就老師來說,也是為了激勵各種各樣的好奇心。但即使好奇心完全突破了學校課程的圍限,也絕不要感到沮喪。我的意思不是要中斷學校課程,而是要鼓勵好奇心,並且告訴學生如何在課後通過諸如閱讀圖書館的書籍的辦法來滿足好奇心。
  但在這一點上,有人一開始便會向我提出質問。如果一個男孩的好奇心是病態的或扭曲變形的該怎麼辦?如果他對嚼褻之舉或暴虐的描述興致勃勃該怎麼辦?如果他僅對窺探他人所作所為感興趣該怎麼辦?是否要鼓勵這樣的好奇心?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作個區分。最主要的是,我們不會讓孩子的好奇心始終圍於這些方面。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使他感到瞭解這種事情不道德,或我們要力爭使他接觸不到這方面的信息。這類信息的誘惑力幾乎總是來自這樣一個事實:受到禁止,有時它與某種需要醫治的病態精神狀態有關,但禁止傳播和道德恐嚇絕非正確的處理方法。讓我們看一下淫褻行為這一最常見而又最重要的事例。我認為,淫褻這樣的事不會出現在一個認為性知識與其它任何知識沒什麼差別的孩子身上,一個男孩因具有獲得淫穢圖片的手段而沾沾自喜,並由於知道他較少魄力的同伴沒有搞到某種圖片而幸災樂禍。如果一本正經地當面告訴他有關性的知識,他就不會對這些圖片感興趣了。然而,如果發現一個男孩仍有這方面的興趣,我會讓一個善於處理此類事情的醫生對他進行治療。治療一開始,就要鼓勵他自由說出那些最令人吃驚的想法,接著給他提供更多這方面的信息,並逐漸學術化和科學化,直至整個事情使他厭煩透頂。當他覺得沒什麼要知道得了,而且自己知道的東西多麼令人乏味,他就康復了。糟糕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沉疲於某一特定問題的習慣,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首先,消除迷念不是靠處心積慮地轉移注意力,而是靠無休無止地談論某一話題。這樣可以使興趣科學化而不是病態。做到了這一點,興趣就不再是一種迷念,而取得了在其它各種興趣中的合法位置。我相信,這是處理狹溢而鄙俗的好奇心的正確方法。禁止和道德恐嚇只能使情況惡化。
  儘管完善性格不應是教育的目的,但某些優秀品質對知識的成功獲得仍然不可缺少,我們可以稱之為智力優勢。他們應來自於智力教育;但它們應根據需要運用於學習當中,而木應像美德那樣只是為了擁有其自身。在我看來,這些品質中重要的有:好奇心、謙虛、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耐心、勤奮、精神集中和精確。在這些品質中,好奇心是根本;只要有強烈的,目標正確的好奇心,所有其它品質都會隨之出現。但好奇心可能並未積極到足以成為整個智力生活的基礎的地步。還得時刻有「做」難事的願望;獲得的知識應作為一種技巧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就像比賽或體育中表現出的那樣。我認為,有些技巧只是為了完成人為的學校課程,這一點不可避免。但如果我們使其成為實現某些非教育目的的必要因素,那就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儘管在讀書期間,知識脫離生活不能完全避免,但它仍令人疑憾。在這種現象最難克服的地方,就應在廣義上隨時論及知識在處理問題時的用途。儘管如此,我還是要給純粹的好奇心留有充分的餘地,沒有十足的好奇心,許多最寶貴的知識(如理論數學)就永遠不會為人揭示。在我看來,許多知識本身就很有價值,更別說它還具有實用性,我並不想鼓勵年輕人專心致志地探求知識的將來用途;年輕人置身事外的好奇心是自然的,而且這是一種很寶貴的品質。只有當這種好奇心缺乏時,才能有獲得實用技巧的願望。動機各得其位,一種都不能排斥另外一種。
  只要真想學到知識,就需要有謙虛的品質,只有那種懷有其他願望並相信自己已知道真理的人,才不會謙虛。這就是為什麼青年時虛心的品質較之晚年要普遍得多。一個人的行為幾乎必然與某種對理念上的疑難問題的判定密切相關。教士不會對神學漠不關心,士兵也不會對戰爭視若無睹。律師總是堅持讓罪犯受到懲罰——除非他們能拿得出一筆頭等律師費。一名通過鍛煉和自身閱歷適應了某種教育體系的校長會偏愛這種教育體系。政治家會不由自主地相信最可能給他提供職位的政黨的原則。一旦一個人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就不要指望他會不斷思考這樣的問題:其他選擇是否會更好些。因此,在以後的生活中謙虛就受到了限制,儘管這種限制應當越少越好。但年輕時,威廉·詹姆斯所謂的「強迫選擇」現象要少得多,因此也很少有「相信的願望」。要鼓勵年輕人將每個問題都看作是沒有定論的,因而要敢於拋棄任何觀點。這種思想上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有完全的行動自由。我們絕不能允許一個受南美北岸某個冒險故事影響的男孩隨意跑到大海上去。但只要不停止對他的教育,就可以允許他認為作海盜比作教授強。
  注意力是一種很寶貴的素養,除非通過教育,很少有人具備這種素養。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年輕人變老一樣,這是事實。嬰兒很小的時候想一件事頂多不過幾分鐘,但年復一年,他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直到長大成人。然而,沒有長期的智力教育,要將注意力充分集中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完美的注意集中有三個特點:它應該是深入的、長久的和自願的,阿基米德的故事可以作為深入的例子。據說當羅馬人佔領了敘拉古城來殺阿基米德時,他竟毫無覺察,因為他正醉心於一個數學問題。要取得一項不易取得的成就,甚至要瞭解某個複雜或抽像的問題,首要之舉就是要長期集中注意力於同一件事情上。對事物自發而濃厚的興趣自然會產生這一後果。大多數人可以長期注意一道機械的智力題,但這本身並無多大意義。真正寶貴的注意集中還必須有意志的控制。我的意思是說,即使某種知識本身索然無味,但只要一個人有獲取這種知識的充分動機,他就可以迫使自己獲得它。我認為高等教育傳授的首先正是意志對注意的控制。在這一點上,舊式教育值得稱道;我不知道現代方法是否能夠同樣成功地教會一個人去自願忍受無聊。但是,即使現代教育實踐中果真有這種缺陷,那也不是不可彌補的。這一點我一會兒還會談到。
  耐心和勤奮應該產生於良好的教育。以前人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耐心和勤奮的品質只有靠實踐外部權威強迫我們養成的良好習慣才能獲得。這種方法無疑有點成效,就像訓馬時看到的那樣。但我認為更好的方法是通過將困難分成不同的等級去激發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將困難分級對待,可以使我們一開始就很容易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會讓我們體驗到堅持不懈帶來的甜頭,從而逐漸增加所需的恆心。上述說法完全適用於這樣一個信條:知識雖難以掌握,但卻並非不可掌握。要證實這一點,可以引導學生解答一組精心分類的問題。
  正像對注意的自覺控制一樣,教育改革者也很少注意精確性這種品質。巴蘭德博士明確指出,在這方面,我們的小學不如以前那樣好了,儘管在大多數方面小學得到了不少的改善。他說:「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年度考試中,學生們要經歷許許多多的測試,而且測試成績是領先作為頒發助學金的標準的。今天,如果讓同齡的孩子們進行同樣的測試,其成績顯然會遜於從前。不論如何辯解,這一事實都無可置疑。總之,我們的學校工作——至少是在小學——比25年前更加缺乏精確性了。」巴蘭德博士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精彩極了,我沒有什麼更多的話要補充。但是,我還要引用一下他的結束語:「在作了所有這些推論後,它的精確仍是一個高尚而令人鼓舞的理想。它是理智者所具有的德操:為了實現自己的特定目標,它規定了所應遵循的東西。因為我們在思想、言詞、行為方面的精確性程度是對我們是否忠於真理的初步檢驗。
  現代方法的提倡者感到困難的是精確性包含著無聊,就像迄今談論的那樣。如果能使教育具有趣味性,那就是個巨大的成就。這裡,我們要區分一下。單純由老師強加的無聊是糟糕的;而學生為了實現某個雄心壯志自願忍受的無聊則是寶貴的,只要這種無聊還不算過頭。激發學生各種木易滿足的願望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部分——知道如何運算,閱讀荷馬的著作,精彩地演奏小提琴,等等。所有這些都各有各的精確性。有才能的學生能夠忍受無盡的單調乏味,而且為了獲得某種渴求的知識或技巧去自覺接受嚴格的訓練。如果用激勵的方法去教導那些天資較差的孩子,他們的熱情也往往可以用類似的抱負激發起來。教育的動力是學生的求知慾,而不是教師的權威;但不能因此說教育在每一階段都應該是寬容的、散慢的和令人愉快的。這尤其可以適用於精確性這一問題。追求精確的知識容易使人厭倦,但要事事優秀,這一點又不可缺少。這一事實可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一旦現代方法在這方面做得不利,就肯定會出差錯。在這一問題上,正像在許多其它問題上一樣,對教育的那些陳舊而拙劣的的形式的反感導致了過分的鬆散,於是不得不用一種新的、比舊式外部權威更強調主觀作用和心理作用的教育方式代替它。就智能方面而言,這種新的教育方式可表述為「精確性」。
  精確性的種類很多,而且每一種都各有其重要性,舉幾個主要例子來說,有肌體精確性,審美精確性,事實精確性和邏輯精確性。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許多方面體會到肌體精確的重要性;肌體精確性首先為控制身體所需要,這是一個健康孩子在其所有空餘時間都想學到的,而且以後又為建立聲望的比賽所需要。但還有其他形式的精確性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諸如口齒清楚,書法漂亮,能正確演奏樂器。一個孩子會根據周圍環境來判斷這些方面是否重要。很難給審美精確性下個定義;它與產生情感的知覺刺激是否適當這∼點有關。培養這種重要的精確性的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們背誦詩歌——例如為了表演背誦莎士比亞的詩——並且在他們背錯時使他們感到為什麼原著更好些。有這樣一種現象:在審美感受性普及的地方,人們就會教孩子們一些他們喜愛的、而且因為習慣必須做得∼絲不差的確定節目,比如跳舞和唱歌。這使孩子們易於注意到細小的差別,而這一點是精確性所必需的。我認為,演戲、唱歌和跳舞是教授審美精確性的最好方法。繪畫次之,因為它往往以是否與模特一般無二為標準進行判斷,而不是以審美標準來判斷。無庸諱言,確定的節目也需要再現原型,但這種原型是為審美的需要創作的;人們模仿它是因為它自身的完美,而不是因為模仿有什麼好處。
  光去追求事實的精確性會無聊地讓人受不了。記住英國國王的在位年代或是記憶各郡及其治所的名稱,一直是童年的一件頭疼事。靠興趣和重複達到精確就要好一些。我始終記不住那一串海角的名稱,但八歲時我幾乎知道所有的地鐵站。如果讓孩子們看一部展現船隻繞海岸航行的影片,他們不久就記住這些海角了。我並不認為這些東西值得記憶,但如果確有必要,那就要採取這種教授方法。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應該從電影上學到;歷史知識尤其如此。最初的費用會很高,但政府尚能承受。而且教學上的便利將會導致以後的節約。
  邏輯精確是以後才能爭取的事情,不應將它強加於孩子。正確記憶乘法表自然是事實上的精確;它只是很久以後才成為邏輯精確。數學是邏輯精確這種教育的天然工具,但如果聽憑數學表現為一組具有任意性的法則,它就失去了這種作用。法則要學,但有時還要搞清這些法則的原理;如果做木到這一點,數學就沒什麼教育價值了。
  現在,我要談一個論述精確性時涉及到的問題,這就是,要使教育具有趣味性究意有多少可能性或合理性。老觀念認為許多說教都難免枯燥乏味,只有嚴厲的權威才能使一般男孩子堅持到底。現代觀點認為完全可以使說教變得趣味盎然。與舊觀點相比,我對現代觀點要贊成得多;儘管如此,我認為它也有某些局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我先來談一談現代觀念中確實存在的一些問題。
  寫幼兒心理學的現代作家一致強調不強迫幼兒吃飯或睡覺的重要性;這些事情應該由孩子自願去做,而不要靠哄勸或強迫。我自己的經歷完全證實了這種說法。起先,我們不知道這種新的說法,就去試著用老辦法。老辦法很不成功,而新辦法卻取得了圓滿成功。然而,絕不要認為現代的家長對吃飯、睡覺這樣的事不聞不問;相反,為了使孩子養成好習慣,能做的都做了。定時用餐,不管孩子吃不吃飯,他都必須堅持到用餐結束,而且不能做遊戲。定時睡覺,而且孩子必須躺在床上。他可以摟一個動物玩具,但不能是那種會叫、會跑或會使人興奮的玩具。如果孩子喜歡動物,就可以做這樣的遊戲:動物累了,孩子得讓它睡覺。然後將孩子單獨留下,孩子通常會很快人睡。但絕木要讓孩子認為你急於讓他睡覺或吃飯。那會立刻使他覺得你在求他,這會使他有一種權力感,並由此導致他越來越需要誘哄或懲罰。他去吃飯或睡覺應該是因為他想這樣做,而不是要取悅於你。
  這種心理學顯然大半可以用於教育。如果你堅持去教導一個孩子,他會得出結論說,他在被迫做一件不愉快的事以討你歡心,同時他還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如果一開始就存在這種情況,那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年齡大了,通過考試的願望可能變得明確起來,而且也會為此目的去學習,但沒有一種學習是完全因為對知識感興趣。相反,如果你能首先激發起孩子的求知慾,然後作為鼓勵,告訴他想知道的知識,整個情況就會大木相同。所需的外部紀律約束要少得多,注意力也能毫不費力地集中起來。這種方法要取得成功,就要具備某些條件,這些條件已由蒙特梭利夫人在幼兒中成功地創造出來了。學習必須既有趣又不太困難。起初,必須有其他年齡尚大的孩子的示範。同時不能有其他明顯令人愉快的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可能有許多事情可做,那就要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單獨完成。幾乎所有的孩子對這種方法都感到滿意,並且無須強迫就可以在五歲前學會讀書寫字。
  類似的方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應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遠期動機變得敏感起來,要每個細節都有意思已不再重要。我認為,教育的動力來自學生這個一般原則,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環境要有助於激發這種動力,並使無聊和孤獨成為學習的替代物。但應該讓任何一個寧願無聊和孤獨的孩子作出這種選擇。自學的原則可以推廣,雖然在幼兒期過後,一定的班級學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必須運用外部權威引導孩子學習,那麼除非孩子有病,錯誤很可能出在教師身上,或是由於先前的道德教育不當。如果孩子在五六歲前受過適當的訓練,那麼任何一位好老師都應該能夠在這之後引起他的興趣。
  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好處會很大。老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而不是敵人。因為孩子持合作態度,所以他學得要快些。由於不用時刻收回某種勉強的、無聊的注意,因而他就少了些緊張感,學習起來也不怎麼疲倦了。他個人的主動性沒有減弱,相反卻得到了加強。因此,認為學生的自我願望可以使他投入學習而無需老師施加壓力,似乎就合情合理了。
  如果這些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失靈了,就要單獨研究,區別對待。但我認為,如果所用方法與孩子智力相符,就很少會失敗。
  因為一些在論述精確性問題時講過的原因,我認為要使∼種真正完全的教育毫不顯枯躁是不可能的。不論一個人想就某∼問題作怎樣深入的瞭解,他肯定會發現其中的某些部分令人乏味。但我相信,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使一個孩子感受到學習那些枯躁部分的重要性,並且也是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將這些部分學完。根據學習成績的優劣,我還要運用讚揚和責備這兩種激勵方法。我們要明確一個學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就像在體育比賽或體操中那樣看得清楚。老師還要講清楚某個問題的枯躁部分的重要性。如果這些方法都失敗了,就要將孩子歸入愚鈍之列,並且對他進行單獨教育,儘管必須注意不要讓這一切看上去像一種懲罰。
  除去極少數例外,甚至在幼兒期(例如說四歲以後),老師也不應扮演家長的角色。教育是一項需要特殊技巧的工作,這種技巧雖然可以學會,但大多數父母沒有這樣的機會。學生越小,就越需要教育技巧。此外,由於家長在孩子接受正規教育前與之接觸頻繁,孩子會形成一些針對家長的習性和期望,而這些習性和期望對老師不太適合。而且,家長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期望過切和過重。他會因孩子的聰明而喜出望外,也會因孩子的愚笨而惱怒不已。父母之所以不適合教導自己的孩子,其原因正像醫生不適合給自己的家人治病一樣。然而,這當然不是說父母不該教導自己的孩子,我只是認為,一般來說,即使他們完全有資格去教導他人的孩子,他們也不是教授正規學校課程的最佳人選。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從第一天直至最後一天,都要有一種智力探險的感受。世界充滿了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情,通過充分努力,就能揭示其中奧秘。理解了一直讓人迷惑的事情,實在令人振奮,令人欣喜;每一位優秀教師都要讓學生產生這種感受。蒙特梭利夫人描述了當她的孩子們學會寫字時的喜悅之態;我還記得,當第一次讀到牛頓由引力定律推論出的開普勒第二定律時,我幾乎要陶醉了。很少有如此純粹或有益的喜悅。主動性和自學給學生提供了發現奧妙的機會,也使他們產生了思想探險的感受,與在課堂上傳授一切知識的情況相比,這種感受要常見得多,深刻得多。只要可能,就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這是使教育變苦事為樂事的秘訣之一。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