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五章 十四歲前的學校課程


  「教什麼」和「如何教」這兩個問題密切相關,因為如果制定出更好的學習方法,就可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尤其是,如果學生有學習的願望就可以學到比將學習當作無聊事情時更多的東西。我已談了些有關方法的話題,而且還要在後面的章節中講到。現在,假設我們採用了可能出現的最好方法,我要考慮的是該教什麼的問題。
  當我們思考成年人該知道什麼這一問題時,會很快發現有些東西人人都得知道,而有些東西有些人應該知道,另一些人卻不必知道。有些人必須懂醫學,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知道生理學和衛生學的基本知識就夠了。有些人必須懂高等數學,但對討厭數學的人來說,僅知道原理就行了。有些人需要知道如何演奏長號,但好在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練習這種樂器的必要。大體說來,十四歲前學校應教授那些人人都該知道的知識;除一些例外,專門化教育應遲些進行。然而,在十四歲前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特殊才能應是教育的一個目標,這樣,這種才能就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得到精心發展。因此,每個人只學習某一學科的基礎知識就行了,木擅長這些學科的人可以木進行深入研究。
  一旦確定了每個成人應知道的東西,就得確定所教科目的先後順序了;這裡,我們自然會以相對難易程度為標準進行判斷,先去教那些最容易的科目。這兩項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剛上學時的科目設置。
  假設一個孩子五歲時就能讀會寫了。這是蒙特梭利教學法,或是今後也許更為先進的教學法應該做到的。這裡,孩子們還學會了一定程度的準確感知,準確地掌握繪畫、唱歌和跳舞的基本知識,並在若干其他孩子當中準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教育科目上來。當然,一個五歲的孩子在這些方面不會做得很完美,他還需要在以後的日子裡在所有這些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教育。我認為七歲前的孩子不該去做任何傷腦筋的事情,雖然充分的技巧可以使困難大大減少。數學是童年的一件頭疼事——我還記得因為記不住乘法表而大哭了一場——但如果利用蒙特梭利教具逐漸地、細心地去解決數學問題,就無須體驗因數學的深奧而導致的灰心失望了。但是,要對數學達到十分精通的地步,就必須去大量掌握那些令人極其厭煩的法則。在適應課程趣味化方面,這是小學課程中最棘手之處;儘管如此,為了能實際應用理論,一定程度的精熟還是必要的。而且,數學是對精確性的天然說明:一道數學運算的答案非對即錯,而且絕不會「有趣」或「有所暗示。」這就使得數學重要起來而成為早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更不用說它還可以實際應用。但我們應當將數學難題細緻劃分成不同的等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數學難題上不要一下子花太多的時間。
  我小的時候,地理和歷史是教得最糟的兩門課。我害怕地理課,如果說我還能忍受歷史課的話,那僅僅是因為我對歷史總有一種熱愛之情。我們可以使幼兒對這兩門課著迷。儘管我的小孩兒從未上過一節課,但他知道的地理知識已遠遠超過了他的保育員。像所有男孩一樣,他熱愛火車和輪船,因而獲得了這些知識。他想知道想像中的輪船要做的航行,當我給他講去中國旅行所經各站時,他全神貫注地聽著。然後,如果他願意的話,我就給他看沿途的各個國家。有時,他堅持抽出那個大地圖冊,在地圖上察看航線。每年兩次從倫敦到康沃爾(Cornwall)的火車旅行使他興致盎然,他知道所有的火車停靠站和車廂滑脫的地方。他對北極和南極頗感興趣,而且因為沒有東權和西極感到費解。在海上,他知道法國、西班牙和美國的方位,並能講出許多在那些國家會看到的東西。所有這一切不是來自教育,而是來自強烈的好奇心。一旦將地理和旅遊聯繫起來,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對地理產生興趣。一方面,我要用旅行照片和故事教授地理,但主要還是借助於影片,讓孩子瞭解旅行者在途中看到的東西。知道地理事實非常有用,但並無內在的思想價值;一旦地理借助於圖像變得生動起來,它就具有了提供想像素材的優點。知道既有炎熱的國家又有寒冷的國家,既有平坦的國家又有山地國家,既有黑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紅色人種又有白色人種,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些知識減少了熟悉的環境對想像力的束縛,並可能使人以後「感到」那些遙遠的國家確實存在,否則獲得這種感受會非常困難,除非是去旅行。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地理課應佔有重要位置,如果孩子們不喜歡這門課程,那就會令人驚奇了。之後,應當給他們一些帶有照片、地圖和世界不同地方基本資料的書,並讓他們將那些介紹各國特色的小文章整理在一處。
  地理課上運用的那些方法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適用於歷史課,儘管孩子年齡要稍大些,這首先是因為時間感起初會很寫自。
  我認為在大約五歲時上歷史課比較合適,首先要講一些配有大量圖解說明的名人故事。我本人五歲時就有一本英國歷史的圖畫書。瑪蒂爾德王后在阿賓頓穿越泰晤士河的事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我18歲那年穿過冰面時仍感激動,好像斯蒂芬國工真的就在身後。我相信,亞歷山大的一生可以使幾乎任何一個五歲的孩子感興趣。哥倫布主要是一個地理人物。可以證實,在兩歲時,至少那些知道大海的孩子已對他有興趣了。到孩子六歲時,就應該借助於必要的簡寫本、圖片或者如果可能的話,借助於影片學習世界史概要,而且是用類似瓦爾先生的筆法寫的。如果住在倫敦,他就可以看到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奇特動物;但我不會帶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去大英博物館。在教授歷史時,千萬注意不要將我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強加於孩子,除非他們完全能夠理解這些東西。
  ∼開始就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從地質學到人,從野蠻人到文明人等等的總演習和總進化過程;另一種是包括一個充滿同情心的主人公的戲劇性故事。我認為,作為一個主導思想,我們腦海中應該形成發展是變化無常和漸進的這樣一個概念。發展永遠會受到我們從野蠻人那裡繼承下來的野蠻行徑的阻礙,但是依靠知識,我們還是會成為自己和環境的主人。人類從整體來說要與外在的混亂與內在的愚昧作鬥爭,微弱的理性之燈逐漸變成驅散黑夜的沖天大火。那些在我們與混亂和舊的黑暗勢力作鬥爭這一真正人的行為中將我們引上歧途的種族差別、民族差別和信仰差別應該作為愚蠢之舉看待。
  我會首先將這一主題描述一番,而後提出主題本身。我會談到野人大嚼著地上結出的生果,在寒冷中瑟瑟發抖。我會談到火的發現及其用途;這裡,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故事就顯得恰到好處了。我會談到尼羅河谷農業的開端以及羊。牛、狗的家庭馴養。我會談到船隻由獨木舟演化為最大的定期航船的過程和城市如何由穴居人聚居地演化成了倫敦和紐約。我會談到書寫和數字的逐漸發展。我會談到希臘的曇花一現,羅馬輝煌的擴展,隨後的黑暗和科學的到來。所有這一切的每個細節甚至對幼兒來說都會變得有趣起來。我們不應對戰爭。迫害和殘忍避而木談,但也不應去讚美軍事勝利者。在歷史教學中,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有助於驅走內外黑暗的人——釋迎牟尼和蘇格拉底,阿基米德,迪利略和牛頓,以及所有那些幫助我{II征服自我或征服自然的人。於是,我們應樹立人類的前途高尚而美好的觀念,一旦我們將注意轉向戰爭和其他愚蠢之舉,就反其道而行之了,只有當我們對增強人類的支配能力有所助益時,才是順應了人類的這一美好前途。
  在學校教育的頭幾年中,應該留出時間學習跳舞,這對身體和美感的訓練有益,更何況對孩子來說,跳舞是一大樂事。在學了基礎理論後,就要教孩子跳集體舞;這是一種小孩子容易接受的合作形式。唱歌也是如此,儘管它應該比跳舞遲點開始,這一方面是因為唱歌不會像跳舞那樣產生肌體運動的樂趣,另一方面是因為唱歌人門難一些。大多數孩子喜歡唱歌,儘管不是全部;在學了兒歌之後,就該學些真正優美的歌曲了。人們總是先去破壞他們的興趣而後再去淨化。這又何必呢?像大人一樣,孩子們的音樂才能也大木相同,因此必須保留一些難度較大的歌唱班讓大點兒的孩子選擇。應該讓他們自願地唱歌,而不要強迫。
  教授文學是一件容易出錯的事。對文學瞭如指掌,知道詩人的生活年代,他們的作品名稱等等對青年和老人來說都毫無意義。能記到本子上的東西沒有絲毫價值。有價值的是對優秀文學作品某些範例的精熟一一精熟到不僅影響人的寫作風格,而且還影響人的思想風格。過去,《聖經》對英國的孩子產生過這樣的作用,自然包括對散文風格的有益影響,但現在的孩子很少有熟悉任經》的。我認為不通過背誦就不可能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好作用。背誦過去是作為一種對記憶力的鍛煉得到提倡的,但心理學家已經證實背誦在這方面的作用有得話也微乎其微。現代教育家對它的評價越來越低。但我想他們錯了,這不是因為背誦可能會提高記憶力,而是因為它對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美化作用。作為思想的自發表述,語言應隨口而出,毫不費力。但是要在一個失去原始審美衝動的社會裡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我認為這種習慣只有通過熟悉優秀文學作品才能形成。這就是為什麼背誦對我來說似乎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光學習諸如「仁慈的素養」和「整個世界是個舞台」這些確定的詞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似乎既無聊又做作,因而也達不到背誦的目的。將背誦與表演結合起來就好多了,因為它是完成孩子所學之事的必要方法。從三歲起,孩子就樂於扮演角色,他們是自發去做的,而當教給他們扮演角色更巧妙的辦法時,他們就喜出望外了。我記得曾經非常愉快地演過布魯特和卡士爾斯爭吵的一幕,並且朗誦道:
  我『寧願做一條狗』向月亮狂吠,也不願做這樣的羅馬人。
  參加演出《朱麗葉·凱撒》和《威尼斯商人》或者其他合適的戲劇的孩子不僅會記住他們各自的角色,而且也會記住其他大部分角色。這種表演會完全作為一件樂事長期存在於他們的腦海中。畢竟,優秀文學需要給人帶來樂趣。如果不能使孩子從文學中獲得樂趣,也就很難使他們得到文學的助益。因此在幼兒期,文學教學應限定在計劃進行表演的那些部分上。另外就是讓孩子到校圖書館自選一些寫得木錯的小說進行閱讀。今天,人們給孩子們寫一些荒誕而傷感的書,由於這些書不去認真考慮孩子的需要而遭到他們的反感。與恨賓遜漂流記》這本書的高度認真態度作個比較吧。對待孩子和對待其他事情一樣,表現出多愁善感就意味著強烈同情心的喪失。沒有一個孩子認為孩子脾氣受人歡迎;他們想盡快學會像成年人那樣立身處事。因此,一本給孩子寫的書絕不能對孩子氣的行為表現出屈尊俯就的興趣。許多現代的兒童書籍的矯揉造作和無聊令人作嘔。這必然會使孩子感到厭煩,或者擾亂他發展智力的激情。因此,孩子們的最好書籍是那些恰好適合他們的讀物,即便這種讀物是為成人寫的。唯一的例外是大人們對那些給孩子寫的書也感興趣,像李爾和路易斯·卡羅的著作。
  現代語言問題是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問題。童年時期有可能學會熟練地講一門現代語言,但以後就絕對辦不到了;因此在幼兒期教授語言理所當然。有人似乎擔心過早地學習其他語言會影響母語知識的掌握。我不贊成這種說法。托爾斯泰和圖贊涅夫精通俄語,但他們在幼年時還學了英語、法語和德語。吉本用法語寫作就像用英語寫作一樣輕鬆自如,但這並沒有破壞他的英語風格。整個18世紀,所有的英國貴族都理所當然地在幼年學習法語,而且許多人還學了意大利語;但他們的英語還是要遠勝於現代的英國人。只要一個孩子將幾種語言講給不同的人聽,其強烈的本能就不會使他將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混淆起來。我在學英語時同時學了德語,而且直到十歲還在用德語與保育員及家庭教師講話;之後我學了法語,並用它與家庭教師和學校老師交談。因為每種語言各有各的應用對象,所以還沒有哪種語言與英語混淆過。我認為要教一種現代語言,就要讓把它當作母語的人來教,這不僅因為他們教得好一些,而且因為孩子們對一個外國人講外語會比對一個母語與他們相同的人講外語少一些造作感。因此我認為每一所兒童學校都要有一名法國教師,而且可能的話還要有一名德國教師,除非是在最初時期,教師不應用她自己的語言一本正經地教訓學生,而應該與他們做遊戲,跟他們談心,並將他們的理解和回應作為遊戲成功的標準。她可以先從簡單遊戲開始,然後逐漸過渡到那些複雜的遊戲。這樣學生就能絲毫不感到疲勞地學會一種語言,同時充分感受遊戲帶來的樂趣。而且學習效果遠遠勝過以後任何時期,並能節省寶貴的教育時間。
  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只能在將近12歲時開始。當然,假設我們已經講授過數學了,並且還通俗地講過宇航學和地質學,以及史前動物,著名的勘探者和其他本身很有趣的事情。我現在要講的是正式的教授——幾何學和代數,物理和化學。有些孩子喜歡幾何和代數,但大多數不喜歡。我懷疑這是不是完全因為錯誤的教學方法。數學感受就像音樂才能一樣,主要是一種天賦,我相信有這種天賦的人很少,即使是才能一般的人也不很多。儘管如此,每一個孩子都應嘗試一下數學的滋味,以便去發現那些具有數學天賦的孩子。而且,即使是那些沒學到什麼東西的孩子也會受益於對這門課程的瞭解。只要方法得當,幾乎每個人都能理解幾何的基本原理,關於代數,我就不能這樣說了;它比幾何更抽像,而且對那些思維擺脫不掉具體物體的人來說代數簡直令人難以理解。如果有正確的教授方法,愛好物理和化學的人可能要比愛好數學的人多,儘管仍然只有小部分年輕人喜歡這兩門課程。在12歲到14歲這幾年間,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目的僅在於弄清楚一個孩子是否具有這方面的天賦。當然,這一點不是一下子就能弄明白的。最初我討厭代數,但後來對代數表現出一定的能力。在有些情況下,14歲是否有某種能力還值得懷疑,那麼就得再進行一段時間的試驗。但一般來說,14歲時就可以下結論了。有些人明顯喜歡這些科目而且擅長這些科目,有些人不喜歡這些科目而且也學不好。那種聰明的學生木喜歡這些科目或愚策的學生喜歡這些科目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就數學和自然科學所作的這些論述完全適用於古典文學。在12歲到14歲這幾年間,拉丁文只要教到足以表明哪些孩子喜歡而且擅長這一科目的程度就行了。我認為,14歲時的教育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才能開始轉向專業化。14歲前的幾年中應當搞清楚今後要學的最佳科目。
  在整個學校教育期間,不要停止戶外教育。就富裕人家的孩子來說,這可以留給父母去做,但對其他孩子來說,就得部分地成為學校的工作。在談到戶外教育時,我不是指做遊戲。遊戲自然有它自身的重要性,這一點我們已充分認識到了;我這裡指的是某些不同於此的東西:有關農業過程的知識,對動植物的熟悉,園藝業,農村中的觀察習慣等等。我驚奇地發現城裡人很少知道指南針的指向,從不知道太陽的走向,弄不清房子的哪一面避風,並常常不瞭解連牛羊都知道的知識。這就是光在城市中生活的結果。如果我說這是工黨木能贏得農村選民的一個原因,可能有人認為我荒唐。但這確實是城裡人如此徹底地脫離自然而根本的東西的原因。這使他們對生活的態度變得淺薄和浮淺——當然不總是這樣,但卻非常普遍。季節和天氣,播種和收穫,莊稼和牛羊,這些東西對人類來說有一定的重要性,如果人們不能與大地母親完全分離,就應該熟悉這些東西,孩子們可以在對健康極為有益的活動中獲得所有這些知識,而且僅憑有益於健康這一點,也值得從事這些活動。城市孩子在農村表現出的興高采烈表明一種發自內心的需要正在得到滿足。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證明我們的教育制度還不完善。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