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而後動
    這一日,康熙正在養心殿批閱奏章,少頃,他似乎有意無意地又翻開了恩師伍次友
的折子。
    康熙看著看著,竟情不自禁地小聲讀了起來:
    「……臣以為四方不靖,當先以安內為要。不能定民,不可言靖藩;不能聚財,不
可言兵事。東南波興,天下板蕩,則西北邊患彌甚,實難驟然蕩平。見事不疑,疑事不
為,詳慮而後行,則事鮮有不克之理。吾主乃天下聖君。自有明斷。臣一管之見,不得
之愚,敢不曲陳於陛下。
    臣本疏曠散人,游歷江淮、講學山東,觀士子之心,似已翕然向北,當勉心盡意,
廣羅人才,薦賢於廟堂,為吾主大業,竭奉綿薄之力。久違聖顏,時念不忘,對此孤燭
昏焰,草章遠呈,能不潸然涕下……」
    康熙讀著,淚水情不自禁地淌了出來。
    自己的這位恩師,才真正夠得上「居廟堂之高,心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啊!
    康熙感歎不已,朕的每一言,每一行不是得益於恩師的教誨嗎!
    朕早已一連免了七個府的錢糧,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的歲收入了。
    朕並非沽名釣譽,朕恨不得天下掉下幾庫糧食來!但眼見春荒將至,百姓總得有充
饑的東西才行,有吃的便有法度。不然,會出更大的亂子——百姓,是不能得罪的!
    諸大臣也盡心盡力,為撤藩後引起的叛亂為朕盡職盡守。
    戶部大人米翰思尤其令朕感動。
    地震修殿,朕跟他要錢,他一口拒絕,說府庫沒錢。朕很生氣,正準備治他的罪。
誰知道在朕正為撤藩後平叛所需響銀髮愁時,他竟一口向朕保證,說他戶部有錢買糧,
可以支用五年。
    朕為了能很有把握地平定這次叛亂,遍征賢臣良士,索謀問計。尤其是周培公的謀
略深得朕心。
    周培公之才能實令朕佩服之極;
    那日在乾清宮的一番暢談闊論,朕至今記憶猶新。
    「為將之道,」周培公說道,
    「軍火未升,將不言饑;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鼓一鳴,將不記身家性命……這
都是通常之理。
    「為將者代天征伐,以有道伐無道,纛旗一升,耗國家百萬帑幣,驅三軍蹈死生不
測之地也;值此非常時期,應施之以非常之道。
    「仁義禮智信,對我則可;對敵則不可。對敵當施之以暴,誘之以利,欺之以許,
殘之以忍,無忠恕之可言。」
    康熙聽至此,插口問道:「你願意做個什麼將軍?」
    「臣願為善敗將軍!」
    「善敗將軍?」康熙吃驚地問道。
    「對!」周培公振振有詞地解釋道:
    「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淮陰侯韓信、蜀漢之孔明,皆善敗將軍!兵法所謂善勝
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再
造勝勢,比之項羽百戰皆勝而烏江一戰一敗塗地,豈不好得多麼?」
    康熙不禁哈哈大笑。
    周培公受到鼓勵,不禁大為興奮,雙眸炯炯有神,接著說道:
    「臣請以南方軍事陳言!」
    「國家一旦南方有事,會怎樣呢?」
    周培公雙手相合,沉吟著說道:
    「臣以為將以岳陽、荊州或南京為決戰之地!」
    「你說詳細!」康熙將椅子朝前拉了拉。
    周培公的目光好像穿透了牆壁在遙視遠方。
    「如叛兵調度得方,那他們就會以岳陽、衡陽為根據地,奪取荊襄,東下南京,水
路沿運河北上,陸路由宛洛插向中原,會師於直隸。但現在看來,他們未必做得到。叛
軍中驕兵悍將居多,心思不齊,指揮不一,民心不從,這樣的如意算盤打不好,臣以為
他們只不過想劃江而治而已。」
    「我當以何策應付?」康熙目光深不可測,幽幽地審視著周培公。
    周培公一笑。
    「倘苦真的如此,主上當以湖南為決戰之地,同時沿長江布八旗勁旅,穩定北方局
勢,以江西、浙江為東線,以陝西、甘肅、四川為西線,割斷敵軍聯絡,傾天下之力各
個擊破——如此跳梁小丑,敢不束手就擒?」
    說到這裡,周培公略一頓,又道:
    「當然,要剿撫並用,恩威兼施。打仗的事,不單是兩軍矢石交鋒啊!」
    康熙聽得是既緊張,又高興。
    面對目前局勢,康熙不禁贊歎周培公的遠見卓識是何等正確!
    吳三桂「劃江而守」的戰略,迅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在政治上,吳三桂「劃江而守」的戰略,使之處於被動的受輿論譴責的地位。自吳
三桂山海關引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後,多爾袞統重兵進取北京,接著遷都於此,進行了
統一全國的鬥爭。
    清軍先後擊潰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又顛滅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歷請南
明政權。至康熙初年,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大業(當時台灣有鄭氏勢力盤踞抗清)。
    康熙即位,尤其是親政以後,躬理政務,勵精圖治,採取了積極的鞏固統一事業與
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數十年戰亂,土地荒蕪,人民倍受戰亂流離失所之苦,他們
迫切希望社會安定,恢復和發展生產。康熙的所作所為符合了人民的要求,順應了時勢
的發展。
    正在此際,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發動了規模浩大的「三藩之亂」,使人民再次遭受
戰亂之苦。而且,更為人民所不能接受的是,吳三桂兵駐長江以南,奉行「劃江而守」
的戰略,並進而發展為「劃江而國」。重演東晉南宋偏安江南半壁江山的歷史,這對受
儒家大一統思想影響頗深的大部分中國人民來說,是難以容忍的。
    故口誅筆伐者四起,吳三桂受到了輿論的譴責。他失去民心,如何能成功?
    在經濟上,「劃江而守」的戰略,使吳軍的財力物力步入了困難的境地。
    吳三桂起兵在經濟方面雖然已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但由於坐失戰機,未能速戰速
決,形成長期對峙,使已備財力物力耗盡。為了支付戰爭費用,吳三桂不得不對其占領
地勒索搜刮,縱使將士燒殺淫掠。如此,又導致了人民怨聲載道,形成惡性循環。
    在軍事上,吳三桂奉行「劃江而守」的戰略,致坐失戰機,形勢逆轉。
    吳三桂進抵湖南兵臨長江後,曾有兩個極為有利的時機。
    第一個時機即吳三桂以迅猛之勢攻佔長江南岸時,清軍雖作了某些佈防準備工作,
但尚未因御,且有懼吳之心。如果此時渡江北上,恐怕皇帝的寶座得易主了。
    另一次是陝西王輔臣發動寧羌兵變後,數月之間,西北要地秦州、鞏昌、定邊、靖
邊、臨洮、慶陽、綏德、延安、固原、蘭州等地相繼失陷,西北處於動盪不安之中。甚
至對北京都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成為康熙最大的後顧之憂。
    此時,清廷正集中全力在正面戰場上抵禦吳三桂的兇猛攻勢。
    可見,清軍的主力幾乎全在正面戰場上。在此西北空虛的情況下。吳三桂若能審時
度勢地派出一員大將率一支主力部隊由四川北上,再由西北出山西內蒙包抄京城;江南
吳軍再趁勢渡江北上。南北夾擊,最終勝負就很難預料了。
    然而吳三桂沒有想到這些,只派出小股兵力聲援西北,未到卻已被堵截。相比之下,
康熙則先穩西北,再集中攻擊江南,比吳三桂集團在大局判斷上要高出一籌。
    由於驟然停頓自守,大周國內江尖銳化,尚之信、耿精忠各懷鬼胎;王輔臣也難以
自保;孫延齡則不能調遣……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