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第三部--黑雨
三 看看我們湖南的湘妃竹吧

    接到恩師手諭後,直隸總督李鴻章不顧年關已近、百事叢雜,冒著嚴寒,長途跋涉,由
保定來到江寧。去年他從湖廣總督任上調到直隸,接替恩師的職位。同時接手天津教案的掃
尾。那些日子裡,師生二人就津案、洋務以及國家形勢作了多次推心置腹的深談。在這些方
面,李鴻章完全贊同曾國藩的看法,尤其對興辦洋務,李鴻章表現出比恩師更大的熱情,而
且腳踏實地干實事。在蘇撫任內,他籌建了上海炸彈局、蘇州機器局。在署江督任內,不僅
大大擴展江南機器總局,又獨力開辦了金陵制造局。李鴻章利用這些軍火工廠大批生產槍炮
子彈,裝備淮軍,使淮軍成為當時武器最為精良的軍隊。他不顧人言,在捻軍被鎮壓後堅持
不撤淮軍,並把劉銘傳、潘鼎新、張樹聲、吳長慶、周盛波、周盛傳,以及弟弟李鶴章、李
昭慶都一一安置在掌管兵權的高位上,形成了他的強大羽翼。其兄李瀚章又最會做官,弟弟
一調走,湖督一職就落到他的手中。漢人同胞兄弟倆並世為總督,清朝開國以來尚無先例。
朝野內外,都說李家已取代曾家,成為天下臣民第一家了。曾國藩聽了,心裡有時也難免泛
酸,但更多的是欣慰,甚至還有些感激。
    學生勝過老師,不正是體現了老師識才育才的本事嗎?歐陽兆熊講過這樣一件事:那年
左宗棠在閩浙總督任上,他去福州看望老朋友,左宗棠放言曾國藩不如自己。他對左宗棠
說,帶兵打仗,曾國藩或許不如你,但識人用人卻強過你多倍。曾的門下人才濟濟,你的楚
軍除開你這個統帥外再無第二人。誰不如誰,後世自有公論。歐陽兆熊這番直爽的批評,說
得左宗棠啞口無言,面有赧色。
    就憑左宗棠的面有赧色,曾國藩也就得到很大的安慰,何況李鴻章的事業對他來說血肉
相聯,息息相關!他清楚地知道,有李鴻章的興盛和強大,就能確保他的事業後繼有人,他
的聲名不會因人死而滅。縱觀數千年歷史,幾多人在生時聲勢渲赫,炙手可熱,人一死,屍
骨未寒便遭唾罵鞭撻,一生名望掃地以盡。曾國藩知道自己在對待洋務和津案的處理上結怨
甚多,倘若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將自己的思想貫徹下去,並取得成就的話,一旦倒下,便
也很可能逃不脫鞭屍揚灰的結局。現在有了李鴻章,有了他的不可動搖的權勢和一班子占據
要津的部屬兄弟,估計二三十年內自己還不至於身敗名裂。曾國藩對自己十年前選定李鴻章
作為傳人的決策很為慶幸,並感激這個爭氣的門生,且佩服他心理上的堅強勝過自己。由
此,曾國藩也寬容了李鴻章寵榮利祿計較太深的毛病,師生之間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水乳交融
的新階段。
    李鴻章在天津期間,親眼看見恩師在清議的指責、津民的憤恨和內心的疚愧交織下,如
處水火,如坐針氈的艱難處境,望著恩師每況愈下的病軀,他已預感到恩師來日無多了。
    當讀到這次手諭中「此次晤面後或將永訣,當以大事相托」的話時,李鴻章遂不顧一切
南下江寧。
    師生見面之後,曾國藩把容閎選拔幼童出國留學的建議提了出來,李鴻章立即欣然贊
同,並認為這是徐圖自強的根本措施。為保證此事達到預期的效果,李鴻章還提出了許多具
體意見,使這個被後人譽之為中華創始之舉、古來未有之業的大膽設想臻於成熟。曾國藩這
幾天很興奮,反反覆覆和李鴻章討論各項細節。最後決定由李鴻章擬稿,二人會銜上奏。
    李鴻章的奏章本寫得好。入幕之初,曾國藩叫他掌書記文案。幾個月後便稱讚說:「少
荃天資於公牘最相近,所擬奏咨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
知。」現在經過十年督撫生涯的歷練,他的奏章更顯精當老辣。李奏的最大特點是條理縝
密、文筆洗練,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他用兩千餘字便將緣起、必要性、如何進行、預期達到
的效果,以及十二條具體事項,敘述得要而不煩,面面俱到。主要之點為:選年在十三四歲
至二十歲之間的聰穎子弟到美國去學習十五年,每年選三十名,連續派四年,共一百二十
名,朝廷派正副委員管理,估計一切費用總和在一百二十萬兩左右,首尾二十年,每年撥款
六萬。
    曾國藩看後很滿意,只是在批駁「不必出國,可就在國內學習」的言論時,他添了一句
話:「古人謂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間,又日百聞不如一見,可見親歷其境之重要。」
    在讀到要立足現在,著眼長遠的培育人才方針時,他添了兩個比喻:「成山始於一簣,
蓄艾期於三年。」古文家曾國藩認為,一篇上乘奏章,文字上除清晰簡潔外,還要適當地加
點文采。這樣讀起來才不感到枯燥,並可傳之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講
的這個道理。他給沅甫選的奏章範本,就十分注意言文兼顧。全篇都妥貼無誤後,他把草稿
交給了文房繕寫,好讓李鴻章親自帶到京師去呈遞。
    李鴻章明天就要啟程了。中午,曾國藩在督署內設宴為他餞行。官場要員和故舊好友聚
於一堂,給這位年富力強、功大位顯的協辦大學士敬獻一杯杯美酒,填塞滿耳的奉承話。李
鴻章甚是高興,但也微感納悶:恩師說有大事相托,這些天來除談遣派幼童出洋留學外,並
沒有說上幾句心腹話。大事,難道就是指的這件事嗎?
    午後,滿天陰雲裂開一道空隙,一縷多日不見的冬陽射進兩江督署,好比一副淡墨畫就
的大觀園圖,突然加上紅綠五彩,眼前的一切頓時光華四耀、富麗矞皇起來。正在書齋裡飲
茶閒聊的曾國藩見此,情趣大增,笑著對一旁的門生說:「少荃,去看看我們湖南的湘妃竹
吧!」
    「上哪裡去看?」李鴻章顯然被恩師的話弄懵了。
    「你隨我來。」
    曾國藩起身,李鴻章隨後跟著。在李鴻章的眼裡,恩師是明顯地老了:臃腫的皮袍裡裹
著干瘦的身軀,脖頸細長多皺,毫無光澤,就像一截脫水的老苦瓜;背彎著,兩個肩膀一高
一低,從皮帽裡垂下來的花白辮子,稀疏尖細,猶如一只沾了白粉的老鼠尾巴。與二十七年
前初次在京師見面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只有穩健沉重的步伐,仍保留著昔日的氣概。
    曾國藩將李鴻章帶到了西花園。這西花園本是李鴻章設計的。當年一把大火把天王宮燒
得變成瓦礫場,什麼都毀壞了,唯獨那艘石舫卻不曾受到絲毫影響,依舊好好地停泊在原
處。同治四年曾國藩赴捻戰前線,李鴻章署理江督,開始籌劃重新修建督署。有人建議將石
舫炸掉,李鴻章制止了。今天,當他看到浮游在碧波中的石舫時,頓生親切之感。他興致勃
勃地穿過九曲橋,在石舫上細細地端詳了好一陣子,才尾隨恩師來到湖岸邊的竹林旁。
    好一片令人喜愛的竹林!時至隆冬,草木凋零,唯有這竹枝依然保留著滿身青翠,真不
愧歲寒三友之一。就在這一片大竹林左邊,一條曲曲折折的鵝卵石舖成的小路,把曾國藩和
李鴻章導向了一片小竹林。小竹林前面有一座按荷葉塘農捨形式建造的小房間,專門為賞竹
休憩之用,曾國藩給它取個名字叫藝篁館。藝篁館裡陳設簡樸。正中牆壁上懸掛一幅鄭板橋
的墨竹圖,但那不是鄭氏的真跡。曾國藩從鄭板橋後人手中借來,請彭玉麟臨摹一張。板橋
的畫上還有一首他自題的七言絕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
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曾國藩對這首詩贊賞不已。
    彭玉麟寫不出板橋體來,曾國藩也寫不出,無奈,只得以自己的行草體錄下這首詩。裱
好掛上後,曾國藩笑著對彭玉麟說:「我們倆人合夥打劫了板橋的珍寶,今後九泉之下如何
見他!」
    彭玉麟也笑著說:「剽竊者是我。滌丈雖錄了他的詩,但沒有用他的體。傳播他的詩,
他還會設宴款待你老哩!」
    曾國藩開心地大笑了一陣,他覺得很久以來沒有這樣快活過了。
    曾國藩將門生領進藝篁館,在中間一張小方桌邊坐下。桌面舖了一塊白布,上面擺了幾
樣糕點,房子裡早生好了木炭火,暖融融的,僕人過來斟好兩碗熱茶。
    「少荃,這就是從洞庭湖君山移來的湘妃竹。」曾國藩靠在棉墊椅背上,指著窗外的小
竹林,對李鴻章說,「你以前見過這種竹子嗎?」
    「沒有。」李鴻章答應一聲,對著窗外看了一眼,然後走出藝篁館,進到竹叢中,他要
細細欣賞這一片有著神奇色彩的罕見竹林。
    對湘妃竹,李鴻章聞名已久。用湘妃竹作骨做成的湘妃扇,是文人墨客普遍愛攜帶的雅
物。他雖不是那種詩酒名士式的人,但也是翰林出身,夏天也愛搖一把湘妃扇。前兩年做過
一任湖廣總督,不過大部分時間不在任上而在戰場,故他未去湖南見過活生生的湘妃竹,想
不到今天能在江寧城裡見到它!
    「少荃,你要好好地看一看,這可是從君山上連土一起運來的真正的湘妃竹呀!」曾國
藩對著窗外大聲說,他似乎很得意,一個人在屋子裡吟起劉禹錫的《秦娘曲》來,「山城人
少江水碧,斷雁哀猿風雨夕。朱弦已絕為知音,雲鬢未秋私自惜。舉目風煙非舊時,夢尋歸
路多參差。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是的,這的確是湘江邊上的真正的斑竹!只見略帶黃色的青皮竹桿上,佈滿著大大小小
的黑色斑點,那黑點極像濺在宣紙上慢慢浸漬的墨痕。把它比作人的眼淚,女人的眼淚,尤
其又是舜王的後妃——美麗忠貞的娥皇、女英的眼淚,真是妙極美極!李鴻章輕輕地撫摸著
竹竿,感歎著蒼筤中竟有如斯稀品,更感歎著人群中竟有如斯富於幻想的楚人,而楚人的代
表,又正是屋子裡那位已成衰弱的恩師。他一向崇敬老師宏闊的氣魄、堅毅的意志,今天他
看出了老師的心靈中還深藏著才子般的綿綿情致。
    李鴻章一連看了幾十根竹子,在竹林中眷戀了半個鐘點之久,才依依不捨地回到藝篁
館,坐在老師的對面。他喝了一口熱茶,興趣濃烈地問:「恩師,這竹子移來多久了?」
    「還不到一個月,眼下長得還可以,假若能在這裡世世代代扎下根,那就真是一件好
事。」曾國藩笑意盈盈。
    李鴻章突然覺得,老師對斑竹移到西花園的成功的喜悅,甚至超過了當年的奪取江寧。
    「恩師,您送幾根給我吧,讓老四把它種到廬州李家寨去!」李鴻章說,那莊重的神態
也與當年請求籌建淮軍相當。
    「行!」曾國藩爽快地答應,「如果明年這批斑竹還能如此枝繁葉茂的話,我一定送四
十根給你。你四兄弟一人十根,這裡還留五十根,我五兄弟也一人十根。」
    這句看似隨隨便便的話中,包含著怎樣的情誼,李鴻章一聽就掂出來了。他十分激動地
說:「謝恩師!」
    「喝口熱茶吧!」當僕人來到石桌邊,將原先的冷茶潑去,換上熱茶時,曾國藩對李鴻
章說,「少荃,你知道我為何如此喜愛湘妃竹嗎?」
    「因為此竹是恩師家鄉的特產,恩師看著它,猶如回到了家鄉。」李鴻章不加思索地回
答。
    「你說得對,但還不只這一層意思。」曾國藩撫鬚微笑著說。
    「還因為此竹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使得它比別的竹子更逗人喜愛。」李鴻章立刻加
以補充。
    「說得好,但還不完全。」
    「那……」李鴻章略停片刻,嘻笑著說,「門生愚陋,實在想不出了。」
    以李鴻章的敏捷,莫說兩層原因,他一口氣說上十層八層都不要緊,但他有意不說了。
一來他素知恩師城府極深,恩師心中的意念不是他能輕易道得出的;二來他要在恩師面前保
持著虛心求教的晚輩形象,寧可不再猜下去,請恩師賜教,也不要逞強顯能,使乖賣巧。這
也是李鴻章磨練出來了,恃才自負的淮軍領袖,過去對這一點是想都不願去想的。
    「湘人愛斑竹,老朽尤重之,物以稀為貴,且又有舜王南巡,客死蒼梧,娥皇、女英尋
夫不見,淚灑竹林自投湘江的那一段傳說,這的確是斑竹受人喜愛的原因。老朽看重斑竹,
主要是從斑竹的身上聯想到了一種血性。娥皇、女英明知舜王已死,不可再見,卻偏要南下
尋找,尋不著,則投水自盡,以身相殉。這是什麼血性呢?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血性,是以
死報答知遇之恩的血性,是對目標的追求至死不渝的血性!」
    李鴻章聽著聽著,不禁肅然起敬。他的腦子裡漸漸浮現出二十七年前的碾兒胡同書房,
恩師在給他講《詩經》中的借物喻志,講先賢的品德節操……身為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
一等肅毅伯的李鴻章,在恩師的面前,仍有一種當年作學生時的凜然崇敬之感。他在細細地
咀嚼恩師今日說這番話的深遠含義。
    「少荃,這次我們師弟在江寧晤面,說不定是今生今世的最後一面了。」曾國藩的聲調
突然變了,風捲松濤、浪掀戰艦的激昂慷慨被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緒所替代。
    「恩師精力如昔,門生今後求教的日子還長哩!」李鴻章心中『憮然,臉上仍泰然無事
地微笑著,似不把這話當作一回事。
    「你不知道,我的腳已腫了好幾個月了。」曾國藩把腳伸前一步。「俗話說男怕穿靴,
女怕戴帽,這腳發腫是一個極壞的預兆。」
    「不要緊的。我回保定後,為恩師尋一個專治此病的良醫來。」李鴻章注視著曾國藩伸
過來的腳,安慰道。
    「不必了。」曾國藩恢復了常態,「這二十年來,我已死過幾次了。死,對我來說,不
值得害怕。把你從保定請來,是想在死前跟你說幾句重要的話。少荃,時勢把我們師弟綁到
了一起,塞進了一條航船中。」
    天空上的裂雲漸漸縫合,溫暖燦爛的冬日又被陰霾所掩蓋,富麗矞皇的兩江總督衙門重
新變為一幅灰蒙蒙的水墨畫卷。李鴻章感覺到胸口有點堵塞,身上添了一分寒意。他肅然答
道:「這些年來,門生追隨恩師身後做了一點事,雖是時勢所促成,但恩師獎掖提攜之大
恩,門生豈能須臾淡忘!」
    「當年在京師初見賢弟之面,老夫便將賢弟許為偉器。丁未年賢弟打馬進玉堂,我視你
與郭筠仙、帥遠燡、陳作梅為丁未四君子。安慶攻下後,我請賢弟招募淮勇,東下上海,後
又以蘇撫一職密薦。我一生庸碌,無所建樹,唯一可安慰的就是看準了賢弟是個可寄重任的
大才,要說報答皇恩,留聲後世,也僅此一樁而已。」
    曾國藩一往情深地追憶著往事,至高至重的由衷贊許,把李鴻章的心情推向激動莫名的
峰巔。他以近於哽咽的聲音說:「門生微薄之勞,與恩師巍巍功德相比,如爝火之比日月,
沙丘之比泰岳,何況這點勞績,也包括在恩師一生的勳業之中。」
    「十年來,湘淮兩軍、曾李兩家為世所矚目。前人說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又說木
秀於林,風必催之,老朽近年來常有憂讒畏譏之患,時存履薄臨深之感,這是老朽與生俱來
的膽氣薄弱、遇事瞻顧的本性,所喜賢弟豪邁堅強,敢作敢為,在心性上勝我多多矣,這是
老朽最堪欣慰之處。」
    「門生也經常有空虛怯弱的時候,尤當事機不順、夜闌更深之時更是如此。」李鴻章向
以鐵腕強硬著稱,這是他在人前第一次表示自己也有虛弱的一面。
    「我想再硬再強的人,這點靈府深處的怯弱感總是難免的。蘇長公說,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人在天地滄海之間是何等短暫渺小,能不怯弱嗎?」曾國藩淡淡一笑。僕人
過來換上熱茶,曾國藩喝了兩大口,李鴻章也淺淺地呷了一口。
    偏西的太陽被陰雲壓抑多時,終於又掙扎出來了。它的金黃色的光輝照在洪秀全留下的
畫舫上,也照在從君山移過來的湘妃竹上;它照在曾國藩灰黃多皺的長臉上,也照在李鴻章
豐滿厚實的雙肩上。人有好惡,它無偏倚;人有壽夭,它將永恆。
    「我自知來日苦短,死在旦夕,賢弟正如麗日中天,方興未艾,前途極宜珍重,我有幾
句心腹話要對賢弟說。」曾國藩凝重地對凜然端坐的門生說,「湘淮軍自創建以來,平長毛
滅捻寇,殺人不計其數,仇敵遍於天下,這自然不消說了。還有一層,不知賢弟可曾注意
到,湘淮軍之所以取得勝利,乃因破除祖宗成法、世俗習見。」
    「門生知道。」李鴻章點頭說,「我朝兵權握在中樞,從不下移。過去川楚白蓮教造
反,各地建起團練,參與鎮反,然事畢團練即全部解散。湘淮軍一反成例,為平定長毛捻寇
之主力。長毛平後,恩師遵成法,湘勇陸師撤去十之八九,但水師仍基本保留,並轉為經制
之師。捻寇平後,淮軍撤去不過十之二三罷了。這些都與世俗文法大不相合。」
    「對!你見事明白。」對李鴻章的回答,曾國藩十分滿意。
    「湘淮軍不反世俗文法,則不可成事;湘淮軍一反成法,則又貽下無窮後患。有人說,
將啟唐之藩鎮、晉之八王之先聲,非危言聳聽,實見微知著也。我生性顧慮甚多,懾於各種
壓力,同治三年江寧收復後,強行大撤湘軍,雖一時免去了不少口舌,但終究缺乏遠見,後
之捻亂幸賴賢弟淮軍以成大功。賢弟氣度恢廓,近年來不但不撤淮軍。反而大量用洋槍洋炮
裝備,成為當今天下第一勁旅。對於此事,朝野議論頗多,甚至有人以董卓、曹操視之,疑
有非常之舉。」
    說到這裡,曾國藩又端起茶杯喝水,並注意看了下李鴻章的反應。只見他神態自若,並
不因世有董、曹之譏而動容。
    曾國藩心裡歎道:「這就是李少荃,他到底與我大不相同。」
    「這當然是無識者淺見。」曾國藩接下去說,「當今內亂雖平,外患不已,大清江山時
有被蹂躪之虞,八旗、綠營不能作依靠,前事已見,保太后皇上之安,衛神州華夏之固,日
後全仗賢弟之淮軍。另外,維護我湘淮軍十多年來破世俗文法之成果,亦只有指望強大的淮
軍的存在。這就是我要跟你說的第一點,今後不管有多大的風波興起,淮軍只可加強而不可
削弱,這點決不能動搖。」
    「請恩師放心,只要門生一息尚存,這一點一定謹守不渝!」李鴻章語氣堅定地表示。
他沒有保君衛國的強烈神聖使命感,也並非有維護湘淮軍破除世俗文法戰果的深遠認識,他
只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亂世之中手裡的刀把子不能松,這是一切賴以存在的基礎。不過,曾
國藩的這些話也給他以啟示,他今後可以保君衛國的響亮口號來從多方面提高淮軍的戰鬥
力,而一旦淮軍真的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勁旅,便任是誰人也不敢說撤銷一類的混帳話了!
    「長毛平後,我曾期望國家即刻中興,誰知捻亂又起;捻亂平後,可以措手了,不料又
發生津案。在處理津案時,我已力盡神散,自知不能再有任何作為了,而朝野又對津案的處
置分歧甚大,一時尚難望彌縫。中興何時到來,看目前形勢,實難預卜。然天生我輩異於流
俗者,就在於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知難而進,甚至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數十年來,我知辦
事之難,在人心不正,風俗不厚,而正人心厚風俗,其始實賴一二人默運於淵深微莫之中,
而其後人亦為之和,天亦為之應。我與賢弟,正是屬於這一二人之列。我力求先正己身,同
時亦大力培養一批人才,造就一批好官,將他們當作種子,期待他們開花結果,實現天下應
和的局面。可惜此事辦得並不成功,爾後尚須賢弟時時自覺一身處天下表率的地位,並且還
要多多培植人才,援引好官,到了普天之下都來應和的時候,風俗自然改變,康乾盛世當可
重睹。這是我要與賢弟談的第二點。」
    說到人才,李鴻章一向最服曾國藩的知人善任,於是趁機問:「恩師,門生閱歷有限,
又常帶兵打仗,無暇深究,對當今一些重要人物都乏真知灼見。恩師向以識人精微著稱,是
否可將他們略加品評,以便門生心中有數?」
    曾國藩聽後沉默著,很久不做聲。
    ------------------
  中文東西網 整理
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