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第三部--黑雨
一 北上征捻前夕,為家中婦女訂下功課表

    原來,僧格林沁的部隊在山東曹州中了捻軍的埋伏,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捻軍砍下了
頭顱。噩耗震動朝野,兩宮太后下令輟朝三日,為滿蒙親貴眼中巨星的殞落致哀。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同為帶兵與太平軍作戰的大員,本應和衷共濟,聯合對敵,但實際上
他們則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僧格林沁自以為了不起,瞧不起湘軍。湘軍打下金陵,他又眼紅,又不服輸:堂堂大清
國戚、蒙古親王怎能不如漢族書生?他發誓要在兩年內剿平活躍在皖、豫、魯一帶的捻軍,
企望以此來壓倒江南漢人的功勳聲望。僧格林沁求勝心切,驅使著馬隊晝夜不息地跟在捻軍
後面追趕。
    捻,是北方人對社團組織的稱謂。捻即捏,將分散的力量捏合起來,形成一股勢力。入
捻有一定的手續與儀式,其成員都是社會底層的人,諸如貧苦農民、船夫、漁夫、饑民、無
業游民、小手工業者以及破產失業的人等等。捻眾的鬥爭,表現在以聯合的力量抗糧抗差,
吃大戶,護送走私鹽販,有時大股外出打劫財物,側重在經濟方面。後來太平天國起義,逐
漸吸引捻眾的鬥爭轉向政治方面,並與太平軍取得了聯繫。
    咸豐五年,各路捻軍首領百余人聚會安徽蒙城縣雉河集。
    會議決定成立聯盟,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下設軍師、司馬、先鋒等職,祭
告天地,宣佈以推翻清朝廷為目的,在安徽、河南、山東等地風風火火地鬧開了,給太平軍
以有力的支持。後來,天京被湘軍攻下,太平軍大勢已去,捻軍也受到極大的挫折。遵王賴
文光、扶王陳得才、首王范汝增等太平軍將領率領一部分人和捻軍結成一股,並對捻軍進行
整頓改編,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曆法、封號和印信,以復興太平天國為自己的戰鬥目標。
這支新捻軍的主要領袖有遵王賴文光、梁王張宗禹、魯王任化邦和荊王牛洪。四王共同商
議,定下一條引魚上鉤的計策,將僧格林沁的隊伍誘到山東曹州高樓寨包圍圈裡,在這裡全
殲僧部,寫下了捻軍史的輝煌一頁。
    對於僧格林沁覆沒的下場,曾國藩早有所料。他一向厭惡這個驕橫暴虐的親王。金陵攻
下不久,僧格林沁的部下在湖北被圍,朝廷急調曾國藩赴鄂皖交界處救援,曾國藩不去。
    後朝廷又命湘軍派部赴河南接受僧格林沁的調遣,他也借故不派。他要坐看這個虛驕的
親王的失敗。現在,僧格林沁真的失敗了,而且敗得如此之慘,曾國藩得訊之初,著實有點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的感覺。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這其實對他是很不利的,因為僧格林沁一
死,與捻作戰的主帥很可能就會是他。
    果然,僧格林沁死後不到十天,曾國藩便接到命其星夜出省前赴山東督剿的上諭。上諭
並命李鴻章暫行署理兩江總督,劉郇膏暫行護理江蘇巡撫。
    曾國藩極不情願再上戰場。湘軍陸師裁撤得差不多了,名將星散,人員銳減。金陵只有
五千人,此外就是駐寧國的劉松山部、駐太平的張詩日部,加起來不過八千。捻軍馬隊強
大,湘軍無騎兵。長江水師不能北上守黃河。這三個基本情況,決定了湘軍不能與捻軍作
戰,至少不能星夜出省。他對朝廷明知這些情況而嚴旨催促感到不滿。此外,捻軍活動的范
圍達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要與五省督撫協同作戰,在如此廣闊的地方與捻
軍周旋,都不是易事。更何況芥航法師「一生鼎盛時期已過」、「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要
在風平浪靜處安身」的話,對曾國藩也影響至深。於是他上奏皇太后、皇上:「臣精力日
衰,不任艱巨,更事愈久,心膽愈小,懇恩另簡知兵大員督辦北路軍務,稍寬臣之責任,臣
仍當以閒散人員效力行間。」
    曾國藩知朝廷最慮京畿之安全,以及僧格林沁殘部的安頓,他與李鴻章商量後,決定調
潘鼎新率淮軍五千人赴天津以衛畿輔,調劉銘傳率部赴濟寧,借以安定濟寧僧部老營的軍
心。李鴻章最喜任事,他看準了湘軍元氣已竭,剿捻非得淮軍不可,他要在捻戰中把淮軍的
聲威大大提高,最後將湘軍比下去,他自己也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李鴻章重施當年淮軍
下上海的氣概,用輪船將潘鼎新部五千人由海運赴天津,又命劉銘傳帶領所部速赴濟寧。
    曾國藩的奏請不但未得到朝廷的批准,反而給他一個節制直隸、山東、河南三省旗綠各
營及地方文武員弁的大權。曾國藩一面上疏推辭節制三省之命,一面知君命不能違抗,開始
調兵遣將,準備北上留在金陵的湘軍,有不願北去的,曾國藩准予他們回籍,命張詩日回湖
南再招募。鮑超新近得一等子爵的榮譽,勁頭很足,主動請纓,曾國藩叫他再招募四千,將
霆軍擴大到八千人。又調淮軍張樹聲、周盛波部。考慮到淮軍是李鴻章兄弟的部隊,於是又
請旨調甘涼道李鶴章辦理行營營務,又要李鴻章派滿弟李昭慶赴營。這一次過江與捻軍作
戰,曾國藩總覺兇多吉少,想起年已五十五歲,身體日漸衰弱,說不定會死在這次戰役中,
將公事料理得差不多後,曾國藩又將家事作了佈置。
    談起家事,歐陽夫人第一關心的是剩下的一子二女的婚事。次子紀鴻今年滿十八歲了,
還沒完婚,她要丈夫離江寧前辦了這場喜事。曾國藩不主張早婚,他自己二十三歲才結婚。
當年紀澤完婚時,他原本不同意,嫌早了,但拗不過父命,只得照辦。現在夫人援引先例,
他自己也變成了純老人心態,巴望子女早日完婚,自己能多添幾個孫兒孫女,也便欣然同意
了。紀鴻剛滿一歲時,曾國藩就與翰苑同僚郭霈霖結下了兒女親家。郭家女兒長紀鴻三歲,
據說而今已長成一個閒雅幽靜、知書識禮的大家閨秀。郭霈霖在咸豐九年死去,女兒跟著母
親住在湖北黃州府老家。一個月前,郭家還來信說,女兒已經二十一歲了,希望曾家能早點
定下婚期。曾國藩擇了一個吉日,由紀澤出面,代表男家乘船前往郭府迎親。
    四女紀純,早定了郭嵩燾的次子郭剛基。眼下郭嵩燾在廣東做巡撫,幾次來信催送媳婦
過門,他將派火輪船來接,取道海上赴廣州。對這個方案,曾國藩不同意。他認為嘉禮盡可
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風濤之險,不如選擇郭氏老家湘陰為宜。既然去年郭嵩燾嫁女可以在
湘陰,由郭昆燾主持,為什麼今年娶婦不可以這樣辦呢?郭嵩燾的意思還是在廣州好,到時
可以由他作父親的親自主持,婚事辦得更隆重些。
    郭嵩燾這幾年在廣州得罪了鄉紳,又與總督毛鴻賓不太融洽,心情不甚舒暢,有辭官回
籍之念,想趁在任時,熱熱鬧鬧為兒子辦了婚事。去年,郭嵩燾以老朋友的身分向左宗棠指
出,不應該借洪天貴福的事大肆指責曾國荃,並說曾國藩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有大恩於他,希
望他主動與曾國藩和好如初。誰知反倒惹得左宗棠勃然大怒。他決不同意郭嵩燾把公私混為
一談的說法,不能因曾國藩有恩於己就不指責其弟放走洪天貴福的大錯。要說恩德,左宗棠
說,他對曾國藩的恩德更大,於是列舉了好幾條:一,曾國藩的出山是因本督的推薦;二,
曾國藩在長沙辦團練,受鮑起豹、陶恩培等人的欺侮,是本督予以保護;三,靖港之敗,是
本督力勸曾國藩不要自殺;四,咸豐六年到八年,曾國藩在江西期間,本督為湘軍提供餉銀
二百九十一萬五千兩。左宗棠氣憤地說,這些大恩大德,曾國藩成功後隻字不提,反而說本
督不應該指責老九,是曾國藩先不對,除非曾氏兄弟先向本督道歉,否則,「本督將終生不
理睬」。
    接到這封信後,郭嵩燾哭笑不得。心裡想:當年若不是我在京師找潘祖蔭等人為你左宗
棠上疏求情,你的頭早就沒有了,哪還有今天「本督」「本督」的神氣?我以老朋友、救命
恩人的身分規勸幾句,你都這樣擺架子,何況別人!你左宗棠哪怕真的就是當今的諸葛亮,
我也不和你交往了。郭嵩燾一氣,從那時起便和左宗棠斷了交,逢人便說左宗棠忘恩負義,
居功自傲,不是君子。由此,他更相信自己的摯友、親家受了傷害,心中大為不平。他理解
曾國藩不願將女兒送到廣州的苦衷,同意女家送三千里,男家迎二千里的方案,定今年冬天
在湘陰老家舉行儀式。四女的婚事算是妥了。
    至於滿女的婚事,他決定再緩一下。已結婚的三個女婿,曾國藩都不太滿意,尤其是羅
兆升的事發生後,他心裡更是惱火:倘若不是夾雜著這個花花公子在內,怎麼可能會受裕祺
的挾制?這個事情早晚都會傳出去的,必將是一生中的盛德之累。他把女兒、女婿叫到跟
前,告訴他們作好準備回湘鄉。紀琛不願意離開娘,婆母刁悍,她有點畏懼。羅兆升則巴不
得離開江寧,那次把他嚇怕了,他怕哪天會不明不白地被人拋屍荒郊。
    也許出於爹娘疼滿崽的心理,曾國藩特別喜歡這個滿女。
    他看滿女長得一臉寬厚和平的福相,愈加感到要慎重地為她選一個有出息、靠得住的夫
婿,以彌補她幾乎自生下來就缺乏父愛的不足。
    曾國藩又親手為媳婦和女兒們訂了一個功課表,分為四事。一食事:早飯後做小菜、點
心、酒醬之類;二衣事:巳午刻,紡花或績麻;三細工:中飯後,做針黹刺繡之類;四粗
工:酉刻後做鞋或縫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離家後,女兒媳婦們不能切實執行,於
是又在功課後寫上一段話:
    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婦女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訓數年,總
未做出一定規矩。吾即將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課,請夫人督促,親自驗功。食則每日驗一
次,衣事則三日驗一次,粗工則每月驗一次。
    每月須做成男鞋一雙、女鞋一只。吾回江寧後,當作一總驗。家勤則興,人勤剛健。既
勤且健,永不貧賤。
    還有一件大事沒有完成。
    老九回籍後,曾國藩勉勵他百戰歸來再讀書,而他從小就對讀書缺乏興趣,這點,做大
哥的自然清楚。眼下老九雖處境不利,但他畢竟立了大功,又以巡撫之高位開缺,且年富力
強,今後必有再起之時。翰林出身的大哥有責任幫助兄弟在學識文章方面提高一步。這半年
來,曾國藩從前代著名奏疏中選了匡衡、賈誼、劉向、諸葛亮、陸贄、蘇軾、朱熹、王守仁
等人的十七篇,摹仿經筵官給皇上講經的形式,對每篇疏從內容到行文分段予以詳細批解,
最後又給一個總評,並針對此篇再闡述一段為文之道。曾國藩自信,當今天下,上自帝師,
下至鄉塾,能對歷代名奏疏分析得如此深刻精細的人不多。他從心裡樂於做這件事。他要以
此作為酬謝九弟的禮物。
    從咸豐三年在長沙辦團練算起,到現在整整十四年過去了。十四年的戰火生涯使他深深
地懂得,在戰事上自己實際上是不行的,不要說沙場上的揮戈馳馬、身先士卒,他一個文弱
書生根本望塵莫及。這一點,當然不能苛求於帶兵的統帥,但如果具備了,如像岳飛、戚繼
光那樣,就能在士卒中更有威信,這且不說了。統帥最應具備的熟讀兵書、洞悉全局、知己
知彼、多謀善斷、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審時度勢、出奇制勝等等才能,歷次的失敗已反覆
證明自己或不具備,或尚欠缺。過去在翰林院,常覺得自己可以做諸葛亮、李泌一類的人
物,現在看來,那真是文人的孟浪。正好比李太白一樣。詩文中的豪言壯語橫掃一切,古今
英傑都不在他的眼裡,其實並沒有處理世事的能力,以至於卷入永王造反的漩渦,險些丟了
性命。曾國藩常常想,倘若自己有諸葛亮、李泌、裴度、王守仁那樣的統帥之才,金陵早就
攻下了,長毛也早就平定了,用不著等到同治三年。要說自己在這方面還有點長處的話,那
就是尚有自知之明,注意網羅將才,並放手讓他們去幹。前期靠的是塔齊布、羅澤南、李續
賓、胡林翼,後期靠的是彭玉麟、楊岳斌、鮑超、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尤其功勞巨大
的就是自己的這個胞弟老九!他真感謝父母送給他這樣一個爭氣的好兄弟!正因為老九的不
可磨滅的功勳,使得他這個統帥在世人面前維持住了應有的體面。出於感激,在汪海洋等殘
部消滅後,朝廷要曾國藩再報一個兒子的履歷給予蔭封時,他沒有報紀鴻,卻報了曾國荃的
長子紀瑞。也是出於感激,他要輔導弟弟讀書作文。這半年來,不管事情如何多,精力如何
不濟,曾國藩對此絲毫不怠。
    他原想先批奏疏,再批古文,再批詩詞,他甚至還想為九弟批幾部小說。當時帶兵的將
領大多喜歡讀《三國演義》。
    曾國藩討厭這部書,他認為書中講的打仗的事純粹是胡扯。他看重的是《紅樓夢》《水
滸傳》和《閱微草堂筆記》。尤其是《紅樓夢》,把人情世態寫得那樣入木三分,常令他拍
案叫絕。
    他知道曹霑是前江南織造曹順的兒子,還特地到江寧織造局去仔細地查看過署中的花
園,尋覓大觀園的舊跡,並興致勃勃地向織造春年詢問曹家舊事和五次接駕的盛況。關於這
三部書,曾國藩有不少感想,他也想與弟弟筆談。現在又要出征了,只得擱下。為表示對這
件事的重視,他要紀澤將已完成的奏疏批解部分,恭恭正正地用小楷謄抄好,命人送回荷葉
塘。
    曾國藩對兒子的學問文章都不太滿意,令他滿意的是兒子的書法。紀澤從小好寫字,他
也便有意在這方面加以引導。
    十四歲離京時,紀澤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後幾年雖不能當面一一指點,曾國藩也常在
家信中耐心地向兒子傳授寫字的要訣,並時常要兒子寄字來由他批。兒子的字深得二王閫
奧,端秀飄逸,時下大官員家裡的子弟,很少有幾個寫得出這樣好的字來。只是筆力不足,
秀逸中缺乏剛勁之氣,正如他的為人一樣,這大概秉於母親的天性。這點。曾國藩知道無法
改變。因此,他不希望兒子今後當大官,尤其不能插手兵事,倘若能中進士點翰林,謀一個
校書衡文的清閒之職,做父親的就感到滿足了。經過十天的日夜苦抄,紀澤把父親半年來的
成果抄好了,又細心地裝訂成一冊。
    「父親大人,兒子邊抄邊學,受益極大。兒子心想,這本稿子,不但對九叔極有用,而
且對後世學者都很有啟迪,可以單獨成一本書。你老乾脆給他取個名字吧!」紀澤送上抄本
時,鄭重向父親建議。
    「好哇!」曾國藩翻閱著兒子的抄本,見字字俊秀,頁頁清爽,很是高興。他望著兒子
問,「取個什麼名字呢?」
    「這要由父親定了,兒子豈敢妄議。」紀澤兄弟一向對父親敬之如神,畏之如虎,剛才
的建議能被父親欣然采納,已使他大喜過望了,哪裡還敢得隴望蜀。
    「好,你回書房去,我想想看。」
    曾國藩背手在屋子裡踱了幾個來回,然後坐在案桌邊磨墨援筆,在抄本的扉頁上題下了
幾行字:
    《棠棣》為燕兄弟之作,《小宛》為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而皆以脊令起興。蓋脊令之
性最急,其用情最初。
    故《棠棣》以喻急難之誼,而《小宛》以喻征邁努力之忱。余久困兵間,溫甫沅甫兩弟
之從軍,其初皆因急難而來。沅甫堅忍果摯,遂成大功,余用是獲免於戾。因與沅弟常以暇
逸相誡,期於夙興夜寐,無忝所生。爰取兩詩脊令之旨,名其堂曰鳴原堂,名斯稿為《鳴原
堂論文》。曾國藩記。
    「大人,李中丞已來江寧,現住在妙香庵裡,他等候大人的接見。」孔巡捕推門進來報
告。
    「他這麼著急,就來接篆了?」曾國藩心裡頓時不舒服起來,他揮手對孔巡捕說,「知
道了,你出去吧!」
    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得意門生、江蘇巡撫、一等肅毅伯李鴻章,使孔巡捕大出意外。
他不敢再問,悄悄退了下來。
    剛出門,又被曾國藩喊回:「你到妙香庵去稟告李中丞,就說我今下午去拜訪他。」
    轉瞬之間的突然變化,更使孔巡捕摸不著頭腦。他答應一聲,便飛馬奔出總督衙門。孔
巡捕哪裡知道,就在這轉瞬之間,曾國藩的腦子裡想了很多很多。
    ------------------
  中文東西網 整理
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