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第一部||血祭
二 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過幾天,湘鄉縣團練副總羅澤南召集全縣四十三都團長、練長會議,特地請曾國藩光臨
指導。國藩、國潢兄弟倆一起到了縣城。拜會縣令朱孫貽後,國藩出席了縣城團練的比武大
會,親眼看到羅澤南和他的弟子王□、李續賓、李續宜所訓練的三營一千餘名團丁,已初成
規模,心裡很有感慨。夜晚,又與羅澤南通宵長談,聽他講按戚繼光練兵法挑選將官、招募
勇丁以及平時操練的體會。羅澤南竭力慫恿曾國藩出山辦團練,並表示願將這一千團勇交給
曾國藩,他和他的學生都情願在其帳下聽令。曾國藩聽後,更是激動不已。他深感自己無論
在識見方面,還是在能力方面都不如羅澤南,自己只看到吏治腐敗、綠營腐朽的現象,弄得
心灰意冷,卻不曾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按自己的想法去重新開創一個局面。
    如果下定決心來辦好團練,也很有可能像當年戚繼光創建戚家軍那樣,練就一支今日的
曾家軍。古人能做到的事,今人為什麼做不到呢?
    從縣城一回到家,曾國藩就看到由湖南巡撫衙門轉遞來的四封信。其中三封是兒女親家
的。一是安徽池州府知府陳源兗的,國藩的二女紀耀許給他的兒子遠濟。一是詹事府右贊善
郭霈霖的,他的女兒許給國藩的次子紀鴻。一是翰林院侍講學士袁芳瑛的,國藩的大女紀靜
許給他的兒子秉楨。這三封都是親戚之間的慰問信,全是客套話。國藩看後,也就扔到一邊
了。另外一封,則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喜訊,使得他的心情激動起來,並且久久不能平靜。
這封信是唐鑒從北京寄來的。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一年,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卿,道光帝在
乾清門接見他。這一天,曾國藩恰好隨侍在旁。道光帝獎諭唐鑒治程朱之學有成就,並躬自
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道光帝對唐鑒的稱讚,引起曾國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
要得到皇上的重視,必須要投皇上所好;看來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養,是對義理之學的研
究。
    幾天後,曾國藩到了碾兒胡同,以弟子之禮拜謁唐鑒。年過花甲的唐鑒,已知這位同鄉
後輩勤奮實在,見他如此謙卑,自投門下,樂意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
    「先生,請問檢身之要、讀書之法究在何處?」曾國藩十分恭敬地向唐鑒請教。
    「當以《朱子全書》為宗。」唐鑒撫摸著垂在胸前一尺有余的銀須,腰板挺得筆直,不
加思索地回答,「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切不可視為瀏覽之書。檢身之
要,我送你八字。即檢攝在外,在『整齊嚴肅』四字;持守於內,在『主一無適』四字。至
於讀書之法,在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專精,則萬不能通一經。比如
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過《易》一種耳。」曾國藩聽了鏡海先生這番話,有昭然若發懵之
感。
    「古今學問,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何處起步。」關於
檢身、讀書,曾國藩思索多年而不得要領,唐先生居然八個字就為其提綱挈領了。在唐鑒面
前,曾國藩深覺自己學問淺陋,他繼續請教,「先生,請問這為學之道?」
    「為學只有三門。」國藩的提問剛落,唐鑒便以明快簡捷的語言作了回答,「曰義理,
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學,多求粗而遺精,管窺而蠡測;文章之學,非精於義理者不能
至。」
    「經濟之學呢?」一心想要經邦濟世的曾國藩急著問。
    「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中。」唐鑒的答覆明確而肯定。
    「請問先生,經濟宜如何審端致力?」
    「經濟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歷代典章,不外乎此。」
    經唐鑒逐一指點,曾國藩於學問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鑒又告訴他,
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並說倭仁在這方面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
行,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說自己記日記一一如
實,決不欺瞞,夜晚與老妻親熱,亦記於日記中。曾國藩聽後心中暗自發笑,也佩服老頭子
誠實不欺的品德。
    自從跟著唐鑒學義理之學後,曾國藩開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嚴加修飭,並立下日課,分
為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記茶余偶談、自作詩文數首、謹言、保
身、早起臨摹字帖、夜不出門十二條。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靜箴》《謹言箴》
《有恆箴》各一首,高懸於書房內。朋友們見了,無不欽服。
    這一天,曾國藩帶著日記,又去碾兒胡同謁見唐鑒。唐鑒審讀他的日記,見滿紙都是痛
罵自己不成器的話,很是滿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記,看上面寫道:「自今日起改號滌生。
    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
種,譬如今日生也』。」唐鑒稱讚:「有志氣!滌生,望你今後滌舊而生新。」
    唐鑒翻到二十八日那一頁,見上面寫著:「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艷羨。醒後痛自懲責。
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謂下流矣。」唐鑒面露欣色說:「好!就要這
樣不講情面地痛罵,方才改得掉惡習。」說罷,轉過臉來審視曾國藩,問:「足下昨夜所夢
何事?」
    「昨夜夢見何紹基放廣東正考官,考完回來,得程儀五千兩,皇上又賞他一千兩,私心
甚是羨慕。」曾國藩紅著臉囁嚅。
    「這是好利之心未全然湔除之故。」唐鑒一本正經地說,「《中庸》上講:『莫見乎
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之可貴,就在於慎獨。『獨』尚能審察,世人能見
之不善豈敢為乎?滌生,你今日回去,就作一篇《君子慎獨論》,下次帶給我看。」
    曾國藩滿口答應著。臨走,唐鑒又送他一本自著《畿輔水利》,一張親筆楷書條幅:
「不為聖賢,則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善化唐鑒。」
    跟了唐鑒一段時期,尤其在通讀了他的《畿輔水利》一書後,曾國藩看出這位理學名臣
並不是埋首故紙、空談心性的書獃子,而是關心民瘼,留意經濟,學問淵懿,亦不乏謀略的
能吏。同樣,唐鑒也知道曾國藩是老成深重、極有心計的幹才。以後,唐鑒、國藩師生之間
往往探討程朱之學少,推究興衰治亂的歷史多。唐鑒從江寧來,又多年歷任地方官,深知民
生疾苦。他覺察到大亂將至,常在密室中鼓勵曾國藩以天下為己任,多讀史書,瀏覽輿地圖
冊,鑽研兵法,以備來日大用。曾國藩將唐鑒視為黃石老人,而唐鑒也以張良期待曾國藩。
    道光二十五年,唐鑒致仕。回善化老家住了一年之後,應友人之邀,到江寧主講金陵書
院,很快名震江南,甚受士子們的敬重。咸豐二年七月,唐鑒奉召入京。兩個月內,咸豐帝
召見十四次,極耆儒晚遇之榮。在第十四次召見時,咸豐帝向唐鑒垂詢對付太平軍的事。唐
鑒鑒於江忠源的楚勇,在全州蓑衣渡獲勝及保衛長沙的戰功,向咸豐帝提出各省仿嘉慶朝辦
團練的成法組建團練,並提出先在湖南舉辦。同時向咸豐帝力薦曾國藩可大用,請皇上任命
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出於對曾國藩的深刻了解,唐鑒對咸豐帝
說,曾國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對地方事不熟悉,剛開始時會有不順利,請皇上自始至終
信任他。唐鑒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擔保,曾國藩必可成大事。
    老夫子認認真真地用蠅頭小楷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語氣極為親熱,極為誠懇。他把這次
由江寧入京,皇上所給予的破格隆遇詳細地介紹一番,特別把最後一次陛見,皇上的垂詢及
自己的密薦寫得更為生動。最後,老先生用動情的語言,回憶當初四合院內,師生切磋學
問、砥礪品性的情景。結尾尤使曾國藩感動:
    滌生吾弟,當年在京都時,老夫即知賢弟乃當今不可多得之偉器。這次進京,凡所見之
昔日朋友,談起賢弟道德學問、文章政績,莫不交口稱譽,老夫行將就木,親見賢弟已成參
天大樹,私心之喜慰,非常人所能理解。
    老夫滿腹話欲與賢弟傾吐,詎料伯母仙逝,賢弟已回湘上,奈何!
    眼下洪楊作亂,三湘正遭塗炭。南望家山,不勝悲念。常言說「時勢造英雄」,正因為
禍亂並發,乃英雄崛起之時,故老夫才向皇上竭力推薦,並以一生薄名為賢弟擔保。所幸皇
上已簡記在心矣。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賢弟數十年來,已備嘗人
世艱苦,現正當年富力強,擔當大任之時,況賢弟素有以天下為己任之壯志,此為老夫所深
知。老夫往日與賢弟,一起讀聖賢之書,講經世之學,所為何事?豈不正是為今日拯黎民於
水火之中,挽狂瀾於既倒之時!雖然,老夫亦知,今日辦事,千難萬難。但古人說得好:世
無艱難,何來人傑?此中道理,吾弟自明。老夫已矣,一生庸碌無能,今為衰朽殘陽,雖有
報效之心,實乏濟世之力。老夫常以晚年得遇賢弟而自慰。酬皇上厚恩,展生平懷抱。正當
時也,望吾弟好自為之。切切。
    曾國藩拿著唐鑒的這封信,反覆看了幾遍,心潮澎湃,起伏不安。當年在先生安靜的四
合院內,師生之間不知多少次探討過歷代的治亂興衰,對張良、陳平、諸葛亮、王猛、謝
安、魏徵、房玄齡、范仲淹、司馬光、張居正等人的輝煌相業,神往不已。也曾暗暗下了決
心,今生一定要入閣拜相,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讓史官將自己的業績記在青史上,激勵
後世讀書人。他想起謝絕張亮基相邀之事。正是要自己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後、
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傑?」唐鑒的話像悶雷一樣,在耳邊沉重地響起。「國藩
啊國藩,平素漫自矜許,當時機來到之時,你卻畏葸不前,害怕困難,這不是懦弱無能
嗎?」曾國藩捧著唐鑒的來信,在椅子上正襟危坐,對自己提出了嚴厲的責問。
    ------------------
  中文東西網 整理
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