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邦稱帝
    劉邦乃依古禮,客氣地表示謙讓,眾大臣則執意支持。當然這只是表示劉邦德行的
樣板戲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趕快登上皇帝位。

掌握兵權,穩定領導地位
垓下之役,劉邦陣營的主戰軍團,是韓信的30萬齊國部隊。 項羽滅亡後,最讓劉邦擔心的便是這股力量。 幸好韓信軍團中的兩大團隊——騎兵團司令灌嬰、步兵團司令曹參,都是劉邦嫡系 班底。 特別是灌嬰的騎兵團,在垓下之役功勞最大。 獲得項羽屍首的五大將領,均屬灌嬰集團。 戰爭結束後,劉邦下令各諸侯先返回自己封地,等候進一步評定功勞和分封事宜, 因此大家都在極愉快的氣氛下,班師凱旋回到封國。 張良、陳平建議劉邦以禁衛隊伺機奪取韓信30萬部隊的兵權,以免日後產生禍患。 反正在灌嬰、曹參的協助下,只要劉邦親臨軍團中,要制住韓信並不困難。 劉邦得知韓信總部在返回齊地前,準備先到齊國西南巡視,並暫駐營於定陶城中。 於是劉邦率禁衛軍直奔定陶,假借勞軍而直入韓信大本營,奪其30萬大軍令旗。 由於灌嬰、曹參均支持劉邦,韓信也不敢抗議,只保留直屬兵團指揮權,其余的全 很坦然地交付劉邦。 劉邦承諾以韓信為楚王,齊地則將另有分派。楚地本來便遠大於齊,而且韓信又是 楚人,所以韓信也很樂意地接受了。 由於劉邦宣稱,這次行動只在確立劉邦在聯盟陣營中的領導地位,並不傷害韓信權 益,反而給韓信幅員更大的楚地,所以並未引起諸侯們的恐慌。他們大多認為劉邦的奪 權行為是善意的,而且也的確有其必要。 臨江王共敖死後,由其子共尉繼任。共尉不向劉邦投降,劉邦乃派盧綰和劉賈率軍 攻擊之,共尉兵敗被俘。 項羽當年所分封的諸侯,除燕王臧荼一向保持中立外,其余的不是滅亡,便是向劉 邦投誠了。  
登皇帝位,奠定大漢政權
春正月,劉邦正式晉封韓信為楚王,統轄淮北地區,建都於下邳城。 封原魏國相國、出身大盜的彭越為梁王,統轄魏國故地,都定陶。並下令大赦天下。 這時劉邦其實已正式成為全中國的軍政領袖。但除了韓信、彭越、張耳、英布等大 軍團領袖外,劉邦並未立即作分封天下的工作,以免落入當年項羽「為天下宰,不平」 的禍端。 這一下,各諸侯和功臣由於名分未定,更緊張了。劉邦卻認為天下局勢未穩,一切 從長計議。 為了讓政權趕快穩定下來,諸侯及各軍團將相聯名共請劉邦晉位為皇帝。 劉邦卻表示: 「我聽說皇帝之位應由天下最賢能之人擁有,否則只是空言虛語,得不到大家誠心 支持,根本無法建立穩定的政權,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實在不敢負擔這個責任。」 群臣則稱頌道: 「大王出身於民間,起義抗暴秦,平定四海,還有誰能比您更賢能?而且天下有功 的人都蒙您裂地封王,不正表示您是王中之王嗎?如果大王不尊帝號,如何讓天下百姓 有安穩的信心!?為了天下和平,我們願意誓死追隨您、支持您。」 劉邦乃依古禮,客氣地表示謙讓,眾大臣則執意支持。當然這只是表示劉邦德行的 樣板戲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趕快登上皇帝位。 戲演完了,劉邦便向眾臣表示: 「諸君若認為一定要如此,為天下百姓的利益,我也只好勉為其難了。」 2月,劉邦在曹州濟陰縣的汜水北岸設壇,正式登位為皇帝。 王后呂氏改稱皇後,太子改稱皇太子,並追尊已去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 除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外,正式晉封韓王信為韓王,都陽 翟,衡山王吳芮遷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並正式承認中立的燕王臧茶的諸侯地位,粵王 無諸也改稱閩粵王,統轄閩中地。 劉邦正式遷都雒陽(洛陽故城),並斬殺被虜的臨江王共尉。 5月夏,皇帝下令各諸侯及軍團進行裁軍復員工作,以恢復民生及生產作業的正常 化。 自述成功因素,摒除將領投機心態。 不久,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酒宴款待各功臣和諸侯。 席中,劉邦突然對大家表示: 「各位諸侯和軍團將領們,相信你們都不會故意隱瞞我,我也很想聽聽大家心裡的 想法。請大家來討論一下,今天我能夠贏得天下,而項羽卻失掉天下的主要關鍵在哪裡 呢?」 血性漢子王陵立即表示: 「坦白地講,陛下對部屬的態度常較隨便而輕忽,讓人有不被尊重的感覺,相反地, 項羽較講禮節,對部屬也常刻意表現他的愛護,以這點來講,陛下本來是較不利的。」 劉邦聽了只笑笑地表示同意王陵看法。 王陵繼續道: 「但是陛下賞罰分明而乾脆,沒有自私心,這卻是項羽所無法做到的。」 「哦,這又怎麼講?」劉邦問。 「陛下派出部屬攻城掠地時,所得的戰果皆歸屬於有功者,顯示陛下大功無私,與 天下同利。 「項羽卻妒賢嫉能,害怕別人的功勞大,所以表現傑出的人反常遭疑忌。戰勝的人, 不給功勞,獲得土地者,全歸項羽自己管理,有功不賞,反常受害,此其所以無法得到 別人支持,而喪失天下的主要原因啊!」 劉邦聽了,卻搖頭表示: 「你們講的只算對了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你們疏忽了。以運籌策於帷帳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並不如張子房(張良)。掌握國家資源,安撫百姓,供應餉饋,作 戰時不讓我們缺乏糧食之方面的能力,我不如蕭何。集結百萬雄師,戰必勝,攻必取, 指揮戰爭的能力,我也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世間少見的奇才,我雖不如他們,卻能夠用他們為我效勞,這便是 我所以取天下的地方。項羽只有一位范增,卻不能用,所以才會被我擊敗的!」 劉邦這種講法,自然也頗能得到在座將領及諸侯的認同。 興漢三傑固然重要,誠如王陵所言,劉邦經常以「與人共分天下」的策略來爭取支 持,的確是楚漢相爭劉邦勝利最主要的關鍵因素。 彭城戰役失敗後,劉邦起死回生的關鍵,便在爭取彭越和英布的偏向漢營,這雖是 張良出的點子,但實際的棋子仍是彭越和英布這兩位大盜諸侯的起義來歸。 既是盜賊出身,自然也比較不在乎人情、道義,最關鍵的是利害,而劉邦當時承諾 他倆的便是「共分天下」的概念。 以策略的殺傷力而言,陳平的計謀更甚於張良。張良倒真的多少為理念而賣命,陳 平的野心則傾向自我的實際利害。因此劉邦的分享概念,也為他得到不少能夠發揮力量 的幹才。 王陵是講中了要點,但劉邦卻硬不承認,最主要是時局變了,天下太平了,皇權也 統一了,這個時候自然不能再來談與人共有天下、分享政權了。 就算過去不得已答應的,也要想辦法收回,因此必須抬出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來。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固然傑出,但世上就只有這三個人,這種因素是無可替代的,劉 邦運氣好,天命所歸,所以這三個人會來協助他,這是別人想模仿也沒有用的。 劉邦一向長於演出,掩飾自己的弱點,創造讓人相信的局勢。所以我們看《史記》 上的記載,從他一登場,沒有一句話不是在唬人的。這段他對自己成功原因的說詞,表 面上雖頗有道理,其實間接表明「共有天下」的概念已過時了,希望別人不要再有任何 想擁有天下的妄念。 不過劉邦這段狡辯,也的確誑過了後代人將近兩千年之久。  
秋後算帳,各有禍福
韓信在進入故鄉下都城後,立刻進行兩件很早便想做的事。 一是召見早年給他食物的漂母,並依當年誓言,賜黃金千兩。雖早有風聞,但對韓 信的成就,漂母仍感到非常的驚喜。 另外一件是召見早年在大街上強迫自己穿過胯下的不良少年頭子,並以之為中尉。 這位頭子原以為韓信必報復自己,這下非死不可,想不到卻獲得了官職,吃驚得說 不出話來。 這件事也顯示韓信雖有驚人將才,本性上卻非常地善良純真。 韓信對屬下諸將解釋道: 「這傢伙是位壯士,膽量大,個性魯直,當年侮辱我時,我為何不拔劍殺他呢?這 是因為只是個人侮辱,實沒有殺他的名義,只好忍了下來,也因而讓我有今天呢!」 韓信的秋後算帳,均以喜劇收場。 但對於齊國的流亡領袖田橫,則有點進退兩難了。 彭越接受劉邦晉封為梁王時,投奔彭越的田橫怕遭到殺戮,乃和部屬500余人避居 於東海上的島山。 劉邦知道田橫在齊國聲望頗高,加上其兄田榮人脈關係多,不少齊國知名長老對田 橫都頗為敬重。若任由他在外島活動,恐造成東方國境日後的禍患,劉邦乃派特使赦免 田橫,並召之入雒陽。 田橫卻辭謝表示: 「臣曾烹殺陛下之特使酈生,如今酈生的弟弟酈商在朝中為大將,臣若上京城,恐 將遭到報復,因此不敢奉詔。請將臣等廢為庶人,守於海島中。」 特使回報劉邦。劉邦立刻召見酈商,詔令: 「齊王田橫將入京向朝廷表示恭順,他和你雖有宿怨,但為國家大事,你的人馬或 酈氏從屬有敢乘機報復者,將判以滅族之罪。」 劉邦再命特使持此詔令出示田橫,以表召見之誠意,並傳口頭詔令表示: 「田橫上京表現順服,大者為王,小者封侯,若不來,將令大軍前往征剿。」 田橫擔心島山因他的緣故而遭逢戰亂,乃和兩位賓客乘坐傳詣驛車,前往雒陽拜見 劉邦。 在到達雒陽城30公里前,在屍鄉驛站暫作休息。田橫對劉邦的使者說: 「人臣見天子,應先洗沐,以表尊重。」 便準備在這裡待上幾天。 田橫對跟隨的兩位賓客表示: 「田橫原本和漢王同為諸侯領袖,平起平坐。如今漢王貴為皇帝,田橫卻為亡國之 虜,必須北面臣事之,這種恥辱實在相當難堪。而且我烹殺酈商之兄,卻與酈將軍成為 同事,並肩站在朝廷上,縱使有皇帝詔令,他們不會對我怎麼樣,但我天天在朝中面對 酈將軍,心裡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況且陛下召見我,不過想看到我的面貌罷了,現在請斬下我的首級,由此急馳入 京只3O裡,相信形貌尚不致有太大的改變,還可辨識得很清楚!」 田橫這番話的意思是,劉邦想控制的只是他本人而已,只要證明自己死了,就不必 向島山的軍民施加武力了。 說完,田橫便自殺而死。賓客立刻取下田橫首級,用木匣妥為放置,再通報使者, 使者大驚,也火速陪賓客奉首級急馳雒陽,向劉邦稟報。 劉邦感田橫之賢名,也感傷地表示: 「田氏兄弟三人(指田橫、田榮、田儋)皆起自民間,而先後稱王,頗得齊民擁護, 實在稱得上賢能的人啊!」 並拜田橫的兩位賓客為都尉,組成二千人儀仗隊,以王者的禮儀為田橫出喪。 葬禮完成後,兩位賓客並跪在田橫墓旁,也自刎而死,表示地下追隨之。 劉邦聞報,更為驚訝,認為田橫的賓客果皆是賢者,乃令人持節前往島上報惡耗, 並召見其余500人。 想不到,五百賓客聞田橫為保護他們而死,均大痛,並集體自殺,以表節氣。  
季布忠誠見赦,了公二心被誅
戰亂中講利害,和平下談禮節。 統一中國的劉邦,必須重建社會及政治倫理。 對田橫的特殊禮遇,顯示一向不修邊幅的劉邦,已開始關心社會倫理風氣的重要。 這或許並非劉邦的本性,但顯然在高人的指導下,劉邦已開始認真學習當皇帝了。 不久,又發生兩件讓劉邦更可以表現的事件。 楚人季布本為項羽的軍團將領,曾數次逼得劉邦顛沛流離,但季布毫不放鬆,緊迫 盯人,恨得劉邦牙癢癢的。 項羽死後,劉邦對季布怨氣難消,乃懸賞千金追緝之,並表示有敢藏匿季布者,罪 誅三族。 季市乃剪掉頭髮,成為奴僕,自賣於魯國之朱家府上。 朱家是魯國的角頭老大,素講義氣,為鄰閭所尊重,而且膽識大,常解人危難,有 俠名。 朱家很快認出季布,但仍不動聲色,將他分派到田野工作,以避人耳目。 聽說劉邦近臣中,以夏侯嬰最講義氣,朱家乃只身到雒陽,拜見當時已封為滕公的 夏侯嬰。 朱家對夏侯嬰請求道: 「季布到底是犯了什麼罪呢?當時他是項王的將領,職責上本應盡力而為啊! 「陛下統有天下,更不可以殺盡項氏的大臣,這些人原本都是人才啊!且皇上以天 下之尊,卻求私怨於一人,那就顯得太沒有度量了。 「季布是難得的賢才啊!如果緝捕他太急了,他可能會向北投誠於胡人,或向南避 難於百越,這不是將壯士趕去資助敵人的愚蠢行為嗎?當年伍子胥所以鞭屍楚平王之墓, 不也是如此這般產生的禍端嗎?公既為陛下親信大臣,何不將這件事向陛下進諫,以免 引起重大的錯誤!」 夏侯嬰認為朱家講得有理,便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由於夏侯嬰和劉邦交情特殊,故常有單獨陪侍劉邦的機會,他坦然地將朱家所講的 話向劉邦報告,並表示朱家已自首藏匿季布之事。 劉邦對朱家的義氣頗為感動,當場下令赦免季布,並拜之為郎中官職。 當劉邦想召見朱家時,朱家已棄家避走,從此不再見其蹤跡。 季布母親的弟弟丁公,也為項羽將。彭城之戰時,丁公在彭城西邊包圍劉邦,雙方 短兵相接,劉邦情況危急,想派人向丁公和解。 丁公以劉邦乃舊日同事,而且又有厚禮,乃故意放其一馬。項羽滅亡後,丁公以有 恩於劉邦,乃主動向劉邦投降,但卻遭到逮捕。 劉邦將丁公交由軍事審判,並表示: 「丁公為項羽臣屬時,辦事不忠,致使主人喪失天下,應處斬刑!」 當下,處斬了丁公。 「我這樣做,是在使以後為人臣者,切勿仿效丁公啊!」有仇者赦免,有恩反而斬 之。 但司馬光在編年史中,針對這件事,對劉邦卻頗為嘉許: 「漢高祖自從在豐、沛起義以來,網羅各地豪傑,招納亡命徒眾,其中背德棄法者 不知有多少。在即帝位後,卻只有了公為不忠之罪,遭受誅殺,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進取天下和保持太平,其間有很大的差異。當群雄角逐天下之際,每個人都 沒有固定主人,只要來投奔的便接納之,有容乃大,自己的努力才能擴充。 「但如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沒有不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禮義,則 人人心存二心,投機僥倖,國家便很難保持永久的和平了。 「是以,必斷然以大義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屬的道理,不忠於職責的天地 不容,懷私結恩的,即使對自己有利,仍是違反公義。 「殺一人而千萬人為之驚懼,這樣的決策必經過審慎思慮,眼光何其遠大,子孫能 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祿,也是有其道理的。」  
婁敬、張良議論遷都關申
婁敬是齊國人,後來因功被劉邦賜以劉姓,故又稱為劉敬。 劉邦即帝位時,婁敬在隴西一帶駐守,負責和異族之貿易工作,因此對邊疆防務及 外交事宜頗有心得。 他特別由邊疆到達洛陽(時雒陽已正式改稱洛陽),經由齊國人虞將軍的引薦而拜 見劉邦。婁敬穿著簡單的塞外羊皮衣,虞將軍要求他換件華美的朝服入宮。 婁敬卻表示: 「臣衣帛,便以衣帛晉見,衣褐.便以衣褐晉見,保持我本來面貌,不願欺瞞天 子!」 虞將軍只好將此言轉告劉邦。劉邦一向也不喜歡虛偽的人,因此覺得婁敬有意思, 便召見之。 婁敬請問劉邦: 「聽說陛下有意以洛陽為京城,想必是要追隨周王朝的興隆情勢吧!」 劉邦也坦白表示: 「的確我有這個想法。」 「陛下這種想法,其實有相當的危險性。」 「哦!這又怎麼講?」 「陛下取得天下和周王朝在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周王朝在建立以前,其領袖後稷 受封於部邰,積累恩德及力量,長達10余世,至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時,力量已非 常雄厚,所以才能乘殷商混亂時,攻滅殷紂王而成為天子,但他們的京城仍設於關中的 鎬京。 「一直到成王即位,周公為宰相,才有經營洛陽之議,以洛陽位於天下之中,諸侯 由四面八方納貢或入京述職,距離相當,交通方便之故也。 「但經營洛陽最危險的是,得到支持很容易成為王,不受支持時則很容易遭到亡國。 以周王朝強盛時,天下和洽,諸侯、四夷莫不賓服,貢禮及述職都做得非常努力。等到 周王朝衰頹後,天下諸侯不再朝貢,周王朝也無法要求他們,這並非周天子德行不厚, 而是形勢力量太弱了。 「今陛下起義豐沛,以蜀漢為基地,平定三秦、和項羽大戰於滎陽、成皋間,大戰 70、小戰40,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屍骨於原野中者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 人民的傷害似未療愈,卻要模仿周五朝的成康盛世而定都洛陽,臣竊以為不可也。 「而且秦國的關中地帶,有峻山險河為屏障,四方關塞穩若磐石,有急難時,關中 的戶口也可很快集結百萬雄兵。秦國當年便因其獨有的地利和豐富的生產力,而達到空 前的強盛境界,因此有天府之國美譽。 「陛下若入關中以為京都,即使山東(指函谷關之東)地區混亂,關中仍可保持安 泰的。 「夫與人相鬥,最有利的是扼其喉嚨、壓住其背部,對方便無法抵抗了。 「如今陛下如能掌握關中,無疑是得到扼天下之喉、壓服天下之背的優勢。」 劉邦雖頗認為有理,但以牽涉範圍太廣,無法決定,乃下議群臣。 劉邦陣營的大臣及將領,大多屬函谷關以東人士,因而不願定都關中。 「周王朝有數百年之福祥,秦二世便亡國了,關中的地利並無法真正守住政權,而 且洛陽東有成皋之險,西有淆山、泥池之峻嶺,北有黃河,東向伊水及治水,地利上也 算足夠了。」 劉邦遲疑不定,乃私下請教張良。 張良卻笑著表示: 「洛陽雖也有地利,但其中心腹地不過百裡,而且生產力薄弱,四面平原,容易受 到包圍,的確不是用武之國也。 「關中左邊有淆谷及函谷關,右邊有隴中、蜀中,沃野千里,南有生產豐富的巴中、 蜀中,北有可以畜牧作貿易胡人國境,三面均有阻擋,易守難攻,向東一面又可居高臨 下,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時,可以利用黃河及渭水運輸便利,將天下財貨、貢品供給京師。諸侯 有變,順河而下,又可方便供應討逆軍糧秣(蕭何便在這種條件下,讓劉邦有足以對抗 項羽的資源),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之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策略上,劉邦一向非常信任張良,便下令「多數服從少數,即日駕車西入關中, 並決定以長安為京都,開始作有計劃的建設。 婁敬看法正確,拜為郎中,號奉春君,賜姓劉氏,從此 改稱為劉敬《史記》中有《劉敬列傳》。 張良的健康情形一向不好,加上多年勞累,病情加重,藥石效果不佳。但他曾接受 黃石公贈書指點,頗通道家修身養生之術。 西入關中途中,宿疾發作,張良乃進行絕食治療,以靜心行氣調適身體,並向劉邦 請長假,不出門戶。 很多朋友勸他,連劉邦都承認張良的功勞,應趁此機會取得富貴。 但張良卻坦然表示: 「我世家為韓國宰相,韓國滅亡時,我不惜萬金之資,只努力想為韓國報仇,更不 怕艱難地企圖暗殺秦始皇,使天下為之振動。 「如今我只憑三寸舌而成為皇帝的老師,封萬戶侯,對我這個沒有國家的普通百姓, 已是最高的身份和地位了,我張良也相當的滿足,所以不想再於俗世爭名奪利,但願能 跟隨赤松子去作神仙游啊!」 這份聲明無疑表示張良雖受劉邦重用,卻全無野心,因此從頭到尾,張良都是劉邦 最能放心的一名重要幹部。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 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 被兵甲,死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人類之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但生死其實同是一件事,都只是四肢九竅的作用而已。 (四肢九竅是自古中國人認為生命之中心。) 生的時候,四肢九竅是活動的,死的時候四肢九竅均歸於死靜。而人的生命,由出 生到每時每刻邁向死亡,也屬四肢九竅的工作。 愈是想求生,愈是怕死亡,這時四肢九竅的損害更大,例如吃得太多太好會傷身, 大害怕太焦慮會傷心,求生心切,野心過大會傷情。 所以善於長養生之道的人,在野外行走也不會碰到兇猛的皮虎,在危險的戰場上, 也不會為兵器所傷。是因為這種人能夠將自己的心身完全合於道,所以兕牛雖兇,無所 投其角,老虎雖猛,無所用其爪,刀兵雖利,無所用其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善於養 生的人,會作到任何兇猛之物均不傷其四肢九竅,均不置之於死地。 在老子的思考裡,柔弱、無爭是順其自然最重要的態度。審慎地清除自己的欲望和 意念,將自己投入自然中,自然的力量是無比偉大的,投入自然的人也會在其中呈顯其 力量和偉大。世俗的利害,對他則如浮雲一般的淡薄。 張良建立的功勞絕不亞於韓信和蕭何,他對劉邦的影響力,比之兩人,或許有過之 而無不及。但張良所表現的,卻是柔之又柔,弱之又弱。 甚至他在最基本的食慾上,也以不食人間煙火來讓自己清心寡慾,到達根本沒有任 何東西可以來引誘他和傷害他的境界。在漢王朝成立後的一連串陰謀鬥爭中,連謹慎不 心的蕭何都難免受傷害,但說話一向直爽、行動一向大膽的張良,反而從頭到尾都平平 安安,甚至愈來愈得劉邦信任,可以稱得上是位深懂得體認自然及生死的得道之士了。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