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影帝——李小龍  作者:祝春亭
           
                    第九章
           功夫哲學 無形無法是為道

    沒有「功夫的李小龍」,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李小龍」。大
凡看過他的功夫片的人,不禁會問:這小子功夫究竟如何?說
他打遍天下無敵手,只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現;窺其內涵,他
的功夫堪稱哲學的藝術。
    李小龍13歲起開始習武。這之前,李小龍雖好勝好鬥,
被街童視為拳頭大王,但實際上是武俠小說常提及的下三濫
的「爛仔」伎倆。
    13歲至18歲離港期間,李小龍拜詠春拳傳人葉問為師,
苦習詠春拳,並伙同師兄弟四處挑釁講手。他年輕浮躁,滿
足於克敵的招數,很難靜下心來悟道,他的沉思也多限於對
招數的回憶和心演,功夫哲學基本與他無緣。
    功夫大師都經歷武術、武道兩大階段,武道是武術與哲
學的神會妙合。而通常的武師,只停留在武術招數的表層。
    李小龍的功夫,進入「道」的境界,是多方面因素促成
的——
    李小龍自小好沉思,所沉思的內容,也必然隨著年齡閱
歷的增長,由幼稚到成熟,由膚淺到深沉。
    李小龍好孤獨,武道是孤獨者的結晶。在中國古代,無
論學文習武,若想悟道得果,通常都得逃避風塵人寰,隱居
苦修。而李小龍一直生活在繁華的香港及美國的城市,一直
與芸芸眾生相伴相息,但他內心卻是孤獨的。
    一個人是否孤獨,不是看他周圍有沒有人,而是看他的
思維是否跟周圍的人一樣。
    「道」又是逆境中的產物。李小龍赴美以後多坎坷,種族
歧視及事業上的波折使他壓抑且憤懣。他不是個安貧樂道、易
於滿足的人。別人認為他很成功,他卻認為與自己的目標相
去甚遠。他是個勇於向自己、向社會挑戰的人,他的逆境是
在不斷地追求之中產生的逆境。逆境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強
大,沉醉於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
    李小龍在大學裡學的是哲學,哲學是關於人生與世界的
學問,這促使他自覺地對武術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李小龍酷愛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道家、佛家哲學。道
家佛家推崇一個「悟」字,李小龍曾在大學裡寫過一篇
《悟》的論文:「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
而不是一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慧與技巧配合的一
種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就像一種科學,
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推得。必須順其自然,像花朵一樣,
由擺脫了感情與欲望的思想中綻發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
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發性。」
    李小龍在此文中談到葉問師父如何啟發他悟道,這極似
佛教禪學中的公案。
    葉問對李小龍練功中保持的「緊張」狀態不滿意,要求
他「超然」和「放鬆」。葉問說:「小龍,讓自己順其自然而
不要橫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違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
抗難題,而要學會順勢去控制它。這個星期你不要練了,回
家去好好想一想。」
    李小龍在家呆了一星期,百思而不得明悟。他劃了小船
出海,因不得開悟而賭氣以拳擊水,剎那間李小龍幡然醒悟:
「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就也是功夫的要義吧?水正好為
我證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這就
是了,我一定要象水的本性一樣。」
    這是李小龍多年後對往事的回憶,自然帶有自己對武道
的理解。功夫順其自然,人猶如水性,這與老子的「道法自
然」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李小龍在他的另一篇大學論文《功夫的藝術》中,著重
強調了功夫的哲學旨義:
    「因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練習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
和被教為思想與動作的結合。對他們和很多認真學習的人來
說,功夫不僅是一種打鬥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殺死或傷
害對方,功夫是—種哲學,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學中重要的一
部分。」
    1967年,李小龍在—本武術雜誌上,以語錄的形式闡述
對功夫的見解。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單靠功夫在技藝方面
的知識並不能使一個人成為箇中高手;他必須要能深入研究
其內在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
質達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時才能求得,這也就是要達到道家所
謂的『無為』。所謂『無為』包括了明心見性,要能讓自己的
思想流動,完全不受任何內在的外在的干擾。」
    人們通常只認為李小龍是一位功夫大師,而忽略他作為
學者的一面。他的武道著作,不及他的功夫電影那麼流行,而
看過其著作的人,都會驚歎他是個將武術與哲學融為一體,並
且研究精深的大學問家。
    我們很難斷定李小龍是否如佛家所說,修得正果。這是
因為每個人對正果的釋義皆不同,並且功夫與學問皆是無止
境的。

    李小龍是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他在美國的大學學哲學,
必然又會受西方哲學的影響。
    他所崇拜的西方哲學家是法國的薩特、德國的尼采。
    他之所以執迷於這兩位哲學家,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性格
特徵與思想傾向與他們的學說產生共鳴。
    李小龍曾回憶道:「我從小就有要發展自己、要成長的本
能。」
    他又說:「不知是什麼哲學和什麼力量的推動,從童年到
少年,我對任何看不順眼的人,立刻就湧現一個跟他見高低
的念頭。」
    李小龍自小就有的特性,與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頗多
相似。
    薩特提出要重新認識人的價值;要認識自我的存在,而
不湮沒在社會的群體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被理念的、道
德的東西所束縛;要發展個性,自由選擇,以實現人所存在
的價值……
    李小龍正是這樣做的,他我行我素,無拘無束;他好表
現自己,張揚自己;他從不滿足自己,總是不斷地選擇更高
的目標,無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李小龍從小好斗好強好勝,他看了尼采的著作,恍然覺
得,尼采的書就是為他所寫的!  
    尼采張揚「權力意志」,呼喚「超人」。他的哲學是強者
的哲學,人應該追求權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
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實現權力意志的人才能稱為超人,超
人創造了歷史,主宰歷史的潮流,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歷史
上,只有少數天才和藝術家才達到超人境界。
    李小龍的行為,充分體現了權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喜歡以我自為中心;他能夠以他的
行動和魅力,使一些年長他許多,並且功夫高深的人成為他
的追隨者;他渴望並且不斷努力使自己成為武術界的最強者。
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
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尼采曾石破天驚地宣佈:「上帝死了!」
    李小龍繼承了中國傳統武學的精華,可他對中國傳統武
學的反叛,同樣石破天驚,令人駭異。
    李小龍在文章中指責中國武學「不切實際的理論與流於
形式的花招太多了。」他繼而說道:「太人工化、太機械化,沒
法真正教學生實際動手所需的功夫。搞那套中規中矩的招式
的時候,恐怕已經給對手打垮了。傳統的這類招式,在我看
來完全不夠實用,把以往活動的一切都僵化了。代代相傳下
來的只不過是閉著眼睛去演練那一套套固定的東西,而絲毫
得不到任何結果。」他得出結論:這些教學方式「令人絕望」。
    李小龍在成文的言論中還算節制。他在教誡弟子或宣揚
自己的武道的場合,有時會狂言不絕,放肆無度,把除他以
外的歷史和現在的武學流派貶得一無是處。
    李小龍的言論,常常引起眾多東方武師的不滿,他們紛
紛指責李小龍「數典忘祖」、「離經叛道」、「掐死了老祖宗」、
「砸了同仁的飯碗」。他們試圖以武力讓李小龍閉嘴。結果,沒
有一個不敗在李小龍的手下。
    李小龍是「功夫超人」,他喜歡,也能夠我行我素。

    人們在研讀李小龍的言論著作的過程中,會發現不少自
相矛盾的地方。如果再把他的「言」與「行」作比較,會發
現更多的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
    這是一個令人費解和引人興趣的問題。
    也許是他英年早逝,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他的學說,去
履行他在言論中所構築的風范及意境。
    他說過:「美國是一個競爭十分劇烈的社會。」嚴酷的現
實迫使他不能以人格化的面目出現。
    人們縱觀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尼采的思想是火花式的,是
反邏輯、非理性的,不少哲學家認為,尼采的著作充滿矛盾,
漏洞百出,簡直是瘋子的□語狂言;佛洛依德的學說偏執,難
圓其說,連他的學生都難以誠服。他宣揚泛性論,主張性的
釋放,這使不少讀其著作的人產生誤解,認為他是個色情狂,
而事實上,他的性生活很檢點,步入中年,他便早早禁慾。
    不求完美,但求創新,人類歷史的燦爛文化往往是這樣
創造出來的。
    李小龍不是完人,但他絕對是中國武術史上的閃光人物。

    談起李小龍功夫的光彩,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是他行遍
天下無對手。李小龍的功夫朋友,及對李小龍有研究的人則
認為,李小龍功夫的閃光點是他創立了截拳道。正是因為截
拳道,才使他的功夫電影異彩紛呈,才使得古老的中國功夫
風靡西方世界。
    截拳道的英文名稱是Jeet Kune Do。李小龍一慣反對對
武術流派或招數起名稱的,他認為這樣容易使習練者受束縛,
被誤導,並且囿於門派的狹窄天地裡。譬如鷹爪拳,容易使
初學者的行為、思維受「鷹爪」二字的局限,從而不敢放開
手腳,隨機應變對敵。
    但這樣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即「無名」最後會導致
「無實」,因為新事情如果「無名」,很容易與舊事物混淆,末
能成長為撐天大樹便給舊事物同化掉。因此,矛盾中的李小
蘢還是為他悟識和創立的武術起了個名——截拳道。
    接照字面上解釋,「截」就是潛步接近或半路攔截;
「拳」是指拳法或拳的風格;「道」則是基本的招術及方法。
    事實上,截拳道不是招術,而是戰術;不是方法,而是
方法論;不是具體的物相,而是抽象的哲學。
    截拳道是功夫的哲學,或哲學的功夫。
    截拳道沒有規範性的動作,也沒有明顯的動作特徵。這
一飛腳和神拳是截拳道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說其
是,是因為天下一切實用招式皆可為截拳道所用;說其不是,
是因為截拳道並沒有把這些招式嵌定在動作規範與行動步驟
裡。
    「是」與「不是」的原則只有一條——克敵致勝。
    李小龍十分反感拳派的動作特徵,他認為不必給人一眼
識別,好的拳法應是出神入化的。李小龍看過一位中國拳師
表演猴拳,模仿猴子維妙維肖,甚至還出現猴子眨眼、搔癢
的動作。李小龍認為,看之有趣,用之無奈,其中花架子必
多,只合上台演《西游記》中的孫悟空。
    「善用兵者隱其形」,是為至理。
    在比武和電影中,李小龍常使出絕妙絕倫的高躍踢腳。有
一位求教者問:「這是不是截拳道?」李小龍說:「是因為我比
較擅長,如果我掌功好,我就會見機掌劈。」
    李小龍在傳授截拳道時,設計了一套規範動作,其中包
括:腳法、手法、步法、擒摔法、消截法、閃避、反擊、回
刺,等等幾十項。這是為初學者設計的,有如傷者手中之拐
棍,一旦痊癒便行走自如,必將拐棍棄之為薪。這也有如中
國的禪宗,禪宗主張「不立文學」、「教外別傳」,而實際上,
禪宗的語錄、公案、典籍汗牛充棟。這一切,是作為初習禪
者啟蒙之用,並非禪義所在。真正的禪,只能悟識。
    李小龍在他的武學著作裡說:「截拳道是無任何形式的,
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無派無別的,亦可適於任何派
別。」  
    李小龍的功夫門徒,劇作家史達靈•施裡芬做過一個夢,
夢見他駕駛的汽車突然在一個不見人影的街道上爆胎了。突
然,一輛汽車急速駛來,停在他面前。車上跳下四個人,氣
勢洶洶朝他逼來。施裡芬慌忙跑到附近的一面牆下,以免自
己四面受敵,然後擺開了搏鬥的架勢。
    施裡芬就這個夢請教李小龍,問:面臨著多個敵人而又
逃不掉,是被動防禦,還是主動進攻呢?
    李小龍說他發現敵情後采取的第一步驟就大錯特錯,跑
到牆下,就等於走投無路。他說:「如你確認他們是要與你動
武,就不要跑,你的車壞了,也無路可逃。你應該奮力一博,
並且是主動發起進攻。你指著其中一人的眼睛,而突然飛腿
踢另一人的膝蓋,把他踢倒。動作要神速,聲東擊西,把他
們一一重創。」
    截拳道沒有防禦的概念,它是進攻者的哲學。
    李小龍常強調「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截
拳道沒有後發制人,也沒有通常含義的先發制人。
    李小龍反對弱者在強暴面前的逃避行為,他在《黑帶》雜
志上發表對女性遇流氓歹徒時的忠告:「我告訴來學功夫的每
一個女性,如果遇到襲擊,那就向對方的下部猛擊,或狠狠
地踢對方脆骨或者膝蓋,然後盡快跑掉。」因為即使學過功夫
的女性,受體力所限,很難與殘暴強壯的歹徒肉搏。

    截拳道有三大要素:
    其一是效率。速戰速決,最好一出手就擊倒對方,不必
鏖戰,更忌拖泥帶水。
    其二是直覺。一個人在實戰中,不是依師傅傳授之法攻
閃避,而應是求生的本能在作用他的行動。有一次李小龍
教學中,向學生講述直覺。他突然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刺
向側邊一學生,該生趕忙閃避。李小龍拿匕首給該生看,原
是錫箔紙做的。李小龍說:「這就是直覺,過去、現在誰也
沒這樣教過他。我不用真匕首,是伯他閃避不及。」
    其三是簡樸。李小龍最忌不切實際的花拳繡腿,招數應
簡化了再簡化,最好就是一拳,或一腳。
    返樸歸真,武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
    李小龍說,截拳道是「沒有圓周的圓」,「所有的技巧必
須忘卻,以無意識(直覺)來應付情況。如此技巧可同時運
用自如。以無法為有法。」
    李小龍在他的《截拳道》一書的結尾寫道:「一旦有人妄
說截拳道是什麼或什麼,或是與什麼與什麼又有不同。那麼,
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字永遠消滅吧!消除掉這虛有的名稱,只
讓它的實質存在吧!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
    截拳道,無形無法、無名無典是為道。

掃瞄校正:Luo Hui Jun ,
小勤鼠書巢:http://book999.yeah.net ,http://book999.126.com,  
請在轉載時務必保留此信息。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