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

    汴京﹒大內皇宮﹒福寧殿
    暮鼓聲聲﹒陸離光怪、有序無序的「夢
    境」和碎心斷腸、悲壯蒼涼的「塘報」,
    耗盡了皇帝趙頊重病未愈僅存的一點精
    力﹒

    「兵敗永樂」、雷轟五內的打擊和宣德樓上違心受罪的表演,使飲恨吐血的皇帝趙
頊從軀體到精神完全垮了。兩個時辰的「獻俘」與「大赦」,弄得他精疲力竭、神顛魂
迷,硬撐著演完這幕長長的悲劇。申時一刻,被章惇、王安禮攙扶走下宣德樓後,他便
癱軟在梁惟簡特意準備的黃綾金頂轎輿裡,冷汗浸衣,渾身發抖。被抬進福寧殿寢室之
後,便昏昏迷迷地囈語不停,不斷地叨念著徐禧、李舜舉的名字。御醫沈安士診脈為
「氣郁痰火,蒙迷心神」,服了「安神靜心,散火舒氣」的藥湯之後,病情稍為轉輕,
神情稍為安靜,但仍睜眼不眠,不飲不食,喃喃不斷地叨念著「塘報」兩字,輾轉床榻。
沈安士再次切脈診斷、再次調劑藥湯,累得焦頭爛額,皇帝仍然囈語不止。沈安士束手
無策,坐在床榻前的宮凳上,冷汗直流,凝目注視著有藥難治的皇帝趙頊發呆。
    皇帝趙頊的昏迷臥床,使後宮亂作一團,使朝廷茫然失措。黃昏戌時,大相國寺緩
慢隱約的暮鼓聲傳來,沉重而淒涼,隨著夜幕的降臨,給大內皇宮蒙上了一層淒怨的悲
哀。
    暮鼓聲傳入福寧殿寢室,皇後咽淚如雨,皇太后撫著皇後,淚珠滴嗒而下。往日錦
衣珠花的後宮主宰,都被淚水洗落了富貴權力妝飾的矜持和雍容,現出了女人、妻子、
母親的真性、真情和真容:滿面的淚痕,是母親真摯的愛,是妻子真摯的情;散亂的發
式,是母親不散的憂,是妻子無盡的愁;惟濘的神態,是母親苦熬五內的呻吟,是妻子
痛斷九腸的哀聲。
    福寧殿御堂,岐王顥、嘉王君頁、皇子延安郡王趙人庸、寧國公趙佶、儀國公趙人
必、成國公趙俁、和國公趙似等,都在滴淚的燭光下,等待著皇帝趙頊病情轉安的訊音。
年僅六七歲的趙人庸、趙佶,經不起宣德樓上狂歡帶來的疲累,已坐在一邊的宮凳上雙
手支頰打起盹來,年僅四五歲的趙人必、趙俁、趙似,早已身倚軟榻睡著了。在悠長的
暮鼓聲中,嘉王趙君頁,望著睡著的皇子們,神情愴然地搖頭歎息,悄聲吩咐宮女取來
幾條線毯,小心翼翼地蓋在幾個孩子的身上;岐王趙顥在一旁沉思著。他也許思索著永
樂城二十萬兵馬敗亡的真相,也許思索著皇帝現時的病情,也許思索著他與皇帝之間十
多年來兄弟情誼的變化和隔閡,也許思索著朝廷的明天和未來。他不時地抬頭向內室的
回廊和宮門一瞥,目光是焦慮的和深奧的。
    中書議事堂,宰執大臣王珪、蔡確、章惇、張璪、蒲宗孟、王安禮、孫固等人,都
似乎忘記了十多天來籌備「獻俘」、「大赦」禮典的疲勞。王珪、蔡確、蒲宗孟三人,
已表現出神不守舍的慌亂:這場「用兵西夏」的戰爭,是他們唆使皇帝發起的,這「兵
敗永樂」的結局,勢必成為章惇、王安禮、孫固和諫院、御史台彈劾的把柄,二十萬兵
馬敗亡的責任,總得有人承擔!尚書左丞蒲宗孟慣於「貪功倭過」的秉性又顯露了,在
唉聲歎氣中放出了推卸責任的口風:「用兵永樂,原是不智之舉,某曾多次諫阻,惜前
方將領立功心切而無人聽聞,終於導致了今日全軍覆沒之慘敗……」此語一出,不僅引
起章惇、王安禮、孫固的側目而視,也引起了王珪、蔡確的心驚肉跳,他倆不再關心福
寧殿內室床榻上的皇帝,而為自己的處境焦心著。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王珪畢竟是老
辣圓滑的,他憎恨蒲宗孟的奸狡,但很快從蒲宗孟的「奸狡」中悟出了擺脫眼前困境的
途徑:徐禧原是知制誥兼御史中丞,興獄勘案有神鬼之才,但根本不知帶兵打仗,而且
志大才疏,逞強顯能,以這種人指揮攻取,能沒有失誤嗎?李舜舉,原是內侍押班,乃
宮內供茶灑掃之輩,不知征戰為何物,卻制置徑原兵馬,能沒有差錯嗎?況且,鹿阜延
路正副經略使沈括、種諤,用兵方略相左,征戰中能協同如一嗎?抓住徐禧指揮的失誤,
抓住李舜舉制邊的差錯,抓住沈括、種諤不和的危害,宰相縱然當國,也鞭長莫及永樂
城啊!這樣,一場群臣彈劾的災難總是可以消除的。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蔡確的思索
更為深沉:「兵敗永樂」的責任如果要受到懲罰,自己的頭上還有一個王珪,不一定立
即落在自己頭上。做臣子的最忌在皇帝失意的時候逞能,最忌以皇帝的失誤襯托自己的
聰明,他決計與蒲宗孟反道行事,必要時以「臣道」自罪而為皇帝分擔責任,以擺脫眼
前的困境。他此刻所擔心的是這場「永樂兵敗」可能毀掉皇帝的雄心,可能加劇皇帝的
猜疑,可能導致司馬光、蘇軾返回朝廷。在一場可能出現的新的紛爭中,自己該何處何
從?想到後宮的主宰皇太后,想到年幼而不懂事的皇子們,想到岐王趙顥、想到嘉王趙
君頁……他心神惶恐地向章惇、王安禮、孫固膽怯地一瞥,章惇、王安禮、孫固人人是
一副嚴肅的面孔。
    也許因為藥湯發生了作用,昏迷焦躁的皇帝趙頊逐漸安靜了。他突然感到從未有過
的疲累,心底驀然浮起一層從未有過的孤獨,他的眼皮沉重得再也支撐不住,慢慢地閉
合了。耳邊的暮鼓聲似乎在無盡無斷的綿延著,他的思緒隨著越去越遠的鼓音飄著。
    守護在床榻前的年老御醫沈安士,望著不再囈語的皇帝,急忙切脈診斷,良久,他
長長舒了一口氣,抬手拭去額頭的汗水,輕聲稟報皇太后和皇後:「聖上氣脈已轉平和,
若能睡一個好覺就無大慮了……」皇後、皇太后向御醫點頭致謝,她們仍一動不動地坐
在床榻前,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心裡默默地祈禱:「上蒼啊,給這苦命人一個無驚無夢
的好覺吧……」
    昏昏迷迷的皇帝趙頊,現時已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似幻非幻、似夢非夢,各種
痛苦、悔恨、悲哀、憂鬱、希望,交織成一個陸離光怪的夢境。他的靈魂似踏雲御風,
似腋下生翼,輕飄飄、懵懂懂地在溟迷的天宇飄浮著。煙塵瀰漫,濃霧繚繞,向東?向
西?向南?向北?順其自然,身不由己。輕松而舒心的神魂飄蕩,不知經過幾多時辰,
終於落在一座雨濯雲烘的高山腳下。他在朦朧山色中眺望:其山,巍峨峻險,墨晶蔥蘢,
三峰橫空,筆立天宇,其西一峰,松林莽莽,煙霞戀巒;中間一峰,青冥浩蕩,嶺巖觸
天;其東一峰,雲青欲雨,水澹生煙。在東峰山腰林木中,紅牆蜿蜒,屋宇迭起,畫棟
點綴綠海,飛簷巧飾林泉,一幢樓閣躍出滴翠的竹林,鐘靈毓秀之氣漫於綠海谷壑。好
一幅美妙而熟悉的圖景啊,他驟然恍悟其所處所在:這不是嵩山嗎?這不是少室山、極
峻峰、太室山三峰並立嗎?這躍出蔥蘢的紅牆、屋宇、畫棟、樓閣,不就是嵩陽書院嗎?
夢境是神奇的,錯亂不清的,他在驚詫中想起來了,十五年前,曾隨父親英宗皇帝游訪
過這個書院,並在這座立於山崖的樓閣裡聆聽過父親與書院聖哲們深邃難解的交談。那
時的父親已是病魔纏身、舉止不便,仍躺在肩輿之上,爬山越嶺,問治亂興衰之道於這
些林泉下的哲人賢人!山林如故,人主非昔,自己今日為什麼來到這裡?不也是因為朝
政失修、邊事失利來向這些在野的賢人哲人討教經國治世的方略嗎?他腳步沉重地向山
腰攀登,在險峻的山路轉彎處,突然閃出一泓碧綠的湖泊,隔絕了前行的道路。湖面煙
波浩淼,碧浪翻湧,白帆點點,白鶴舞空,漁歌唱和,銀光閃爍。他瞠目而困惑,這裡
原來沒有湖泊,這湖泊從何而來?十五年之間,真有如此美妙的滄桑之變嗎?他放聲呼
喚湖面的漁舟,請其划槳擺渡,漁舟上無人理睬。他呼喚空中的白鶴,請其馭負渡湖,
白鶴唳鳴而去。就在這無援無奈之際,忽見一葉扁舟從煙波深處風疾而來,舟上漁人蓑
衣雨笠舉槳相邀,他扶槳躍上輕舟,拱手致謝。漁人大笑而伏舟叩迎:「臣恭請聖安。」
他急扶漁人細瞧,乃蘇軾!他茫然若呆:
    「子瞻先生遠居黃州,今何以至此?」
    蘇軾捋鬚而笑:
    「天下萬水相通,何拘泥於嵩山、黃州。夢境神遊,無古無今,無遠無近,心曲所
至,皆可成象。臣特為聖上擺渡而來。」
    「先生知朕何往?」
    蘇軾搖槳飛舟,疾若迅燕,湖波揚珠,風嘯耳鳴,頃刻之間,飛越十裡湖面。蘇軾
停舟依岸而語:
    「嵩陽書院已到,聖上可得其所求,知其所需,臣離朝廷數載,再不敢作聒耳之諫
了。」說罷,拱手而別,高吟「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廓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飛舟向煙波深處而去,眨眼之間,不見其蹤影。幻覺構成的
喜悲奇遇,似乎還殘存著些許清醒:這是在作夢吧?夢中怎會有這樣真切的情景?他抬
頭望著眼前高大的門樓,「嵩陽書院」四個金色大字分明鐫刻在漆黑寬闊的門匾上,他
又心神坦然地進入了暢懷適志的夢境。他舉步踏進「嵩陽書院」的門檻,院內空曠而寂
靜,既無寬袍博帶的學子,又無消瘦白鬚的聖哲,依山勢而迭起的屋宇學捨,都漫於濃
霧之中。他仰面眺望,曲折的回廊裡,籐椅倚欄,幾案橫置,茶具精巧,茶香飄溢,籐
椅上坐著一位黃面白鬚的哲人,肅穆莊嚴,凝神而思,他凝目而視,神迷目花,這兒原
是瓊林苑中的舒心樓啊,此人不就是司馬光嗎?司馬光著書洛陽,且雲重病臥床,何其
也在這裡?他的歎息聲未了,一陣風嘯雲滾,司馬光的身影卻消失於迷霧之中。他的心
茫然而論涼:君臣際遇,原是緣風雲而會,何以離散無常?風有東西南北,雲有飄忽游
離,往事緲茫而不堪回首啊!他呼喚著司馬光的名字,向山崖上雲霧瀰漫的樓閣奔去。
這座樓閣忽兒變成了一座輝煌的殿宇,宰執大臣王珪、蔡確、章惇、張璪、蒲宗孟、王
安禮、孫固跪伏在他的面前,遭貶、致仕老臣文彥博、呂公著、張方平亦居其列……
    門下侍郎章惇口角生風的彈劾,似乎一下子拂去了夢境的縹緲,一切都變得實實在
在了。
    「聖上,『永樂兵敗』乃去年『靈州喪師五路』之覆車再現,『靈州喪師』罪在任
原、熙河、蘭會經略安撫制置使李憲;『永樂兵敗』罪在知制誥兼御史中丞徐禧。而王
珪以宰相當國,極力鼓吹用兵西夏,並以『朝廷今捐錢鈔、以供軍食有余』之說欺君罔
上,其用心,乃出於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蔡確『逆閉蘇軾、司馬光返京之途』之密議,
以陰謀侵擾聖諭,固位貪權,以戰爭制約內政,滿足私欲。其罪亦不可恕……」
    夢境的虛無縹緲,演出了朝政紛爭的真實,皇帝趙頊如芒在背。他暗暗用牙咬了一
下自己的嘴唇,以是否疼痛的感覺判斷夢境的是否存在,得到的卻是尚書右丞王安禮更
為慷慨激昂的陳飼:
    「稟奏聖上,臣以為『用兵西夏』之敗,乃中樞舉將有失,用帥非人。李憲出身黃
門,位居供奉官,職在供禁廷灑掃,干當後苑,本不知兵,卻以涇原、熙河、蘭會經略
安撫制置使、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等顯赫銜頭將領諸路兵馬,督軍進攻西夏,以其昏
昏,令其昭昭,焉能不敗?制置徑原軍馬李舜舉,亦出身黃門,位居內侍押班,其人雖
忠耿正直,但與征戰之事相隔無涉。且有自知之明,任職離京之時,宰相王珪以『朝廷
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李憲),無西顧之憂』送別,李舜舉曾歎息作答:『四郊多壘,
卿大夫之辱也。相國當朝,而以邊事屬二內臣,可乎?內臣止宜供禁廷灑掃,豈可當將
帥之任』。其言至明,其言至切,而宰相王珪不以為慚,仍推不知泳者入水。鹿阜延路
督軍徐禧,言過其實,志大才疏,且生性狂妄,行事專橫,如何將得千軍萬馬?今日永
樂兵敗,非敗於士卒怯於用命,而敗於中樞用人之大誤也……」
    夢境畢竟有夢境的妙處,真假交錯,全在於人心的感受,此刻皇帝趙頊突然通悟到
夢境勝於現實的幻真昇華:幻出的是君臣間千古禮制的假象,幻入的是人世間是非曲直
的真情。王安禮此刻彈劾的是宰相王珪,也在彈指敲打著朕的腦門啊!他面紅耳赤地有
些忍受不住了。致仕多年的張方平霍地站起,根本不顧皇上此刻的尷尬和難堪,延續著
王安禮的慷慨激昂,訓教而來:
    「臣聞好兵猶好色也,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
亡。夫惟聖人之兵皆出於不得已,故其勝也,享安全之福;其不勝也,必無意外之患。
後世用兵,皆得已而不已,故其勝也,則變遲而禍大,其不勝也,則變速而禍小。是以
聖人不計勝負之功而深戒用兵之禍。何者?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殆於道路
者七、十萬家。內則府庫空虛,外則百姓窮匱。饑寒逼迫,其後必有盜賊之憂;死傷愁
怨,其終必致水旱之報。上則將帥擁眾,有跋扈之心;下則士眾久役,有潰叛之志。變
故百出,皆由用兵。至於興事首議之人,冥滴尤重。蓋以平民無故緣兵而死,怨氣充積,
必有任其咎者。是以聖人畏之重之,非不得已,不敢用也。」
    張方平尖刻的挖苦和對戰爭失敗後可能引起的可怕後果的分析,描繪了一幅陰森森
苦風淒雨的圖景,使真切的夢境變得悲怨哀愁、天地暗淡。幾年前那種「府庫空虛」的
困窘,「十月不雨」的荒災、「流民入京」的慘狀、「軍心沸動」的恐懼、「死傷愁怨」
的悲哀和「緣兵而死」的冤魂苦鬼,都似乎浮現在面前。他心亂了、心寒了、心怯了,
呂公著力衰聲弱的彈劾,文彥博咽淚悲淒的彈劾,孫固手捧辭呈的淚諫,王珪滿口飛沫
的辯解、蒲宗孟巧言內茬的推托、蔡確誠恐誠惶的認罪……各種聲音撞擊著,各種神態
對峙著,殿宇一時成了戰場,朝臣們振臂叫嚷亂成一團。他突然雙耳失聰,雙目飛花,
只見其紛爭之狀,不聞其紛爭之語,心頭沸騰著焦躁、悲哀和厭惡。他所在的輝煌殿宇,
似乎一下子變成了一座砦堡,在煙塵瀰漫、戰馬嘶鳴、馬蹄奔騰的震動中顫動著,紛爭
叫嚷的群臣忽然不見蹤影,滿身鮮血、斷頭裂腹的徐禧、李舜舉抱著流出的九曲回腸、
端著一顆血淋淋的頭顱闖了進來,僕伏在他的面前,哀聲高呼:「聖上,臣等以身殉國
了……」
    皇帝趙瑣驚駭失魂,嚎叫一聲,驚夢而醒,挺身坐起,滿頭汗水淋淋,癡呆地望著
為自己拭汗消驚的皇後、皇太后。他的聲音顫抖:
    「現時是什麼時候?」
    「雞鳴醜時,官家已睡了三個時辰。」皇後愁容稍釋,輕聲回答。
    「朕夢見了蘇軾、司馬光。蘇軾輕舟蕩槳,高吟湖海,好不安逸!司馬光病體已愈,
憑欄而思,神思致遠……」
    「周公入夢,大吉大利。若蘇軾、司馬光在朝,必不會有此飛來之災。」皇太后借
機稱讚蘇軾、司馬光。
    床榻前的御醫沈安士已為皇帝切脈診斷完畢,跪地叩頭祝福:
    「吉人天佑,聖命在天,臣恭祝聖上轉危為安。」
    皇帝趙頊微微搖頭:
    「朕也夢見了徐禧、李舜舉……塘報怎麼還沒有來啊?」
    日出卯時,鹿阜延路經略使沈括、副經略使種諤聯署上呈的永樂兵敗「塘報」,由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王珪帶進福寧殿御堂。重病未愈的皇帝趙頊,不顧御醫、皇後、
皇太后的強烈勸阻和反對,由宦侍梁惟簡攙扶走出內室,以心力支撐著酸疼癱軟的身軀,
倚坐在御堂一側的軟榻上。「永樂兵敗」,朕要敗得明明白白!
    因為這是一份報憂報喪的「塘報」,皇帝已確實無力親自閱覽,只好由王珪讀給皇
帝聽聞。此時的福寧殿御堂,早就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淒楚氣氛。
    這份「塘報」寫得別具一格,不似昔日那些「塘報」乾巴巴死板呆氣。它不僅寫出
了「永樂兵敗」具體過程中的將帥不和、悲壯蒼涼,也寫出了徐禧、李舜舉及前方將士
音容舉止的狂謀輕敵、赤膽忠心、昏庸無能。從上呈「塘報」的沈括、種諤來說,也許
含有借此「塘報」明辨戰場功過是非之意;對恭讀「塘報」的王珪來說,正好借此「塘
報」推卸中樞決策失誤之責。於是,善於文翰、精於詩賦的王珪,便以低沉哀傷的聲情
節奏,把「塘報」中「永樂兵敗」的慘劇展現在皇帝趙頊面前:

      ……八月二十二日,徐禧欲率兵攻取永樂,種諤再次極言城永樂非計:
    「永樂接寡州、附橫州,處無定河東岸,夏人必爭之地,且城小人寡,內
    無水泉,難以固守,莫著城橫山。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我出兵據
    之,既可征勁悍善戰之卒,亦可收鹽鐵糧米之利……」徐禧拒而不納,以
    督軍之威變色而叱斥:「爾敢違節制而不畏死耶!」種諤乃一武夫,性暴
    而烈,憤憤而語:「城永樂必敗,敗則死,違節制亦死。死於此,猶愈於
    喪國師而論異域也。」徐禧度種諤不能屈,道留種諤守延州……

    「塘報」開始稟奏的「將帥不和」,如一塊可怖的陰影,壓抑著皇帝趙頊早已顫栗
的心:帥專將驕,能不潰敗嗎?種諤擁兵跋扈,違節制而不聽調遣,按律當斬!為什麼
不斬而留住延州?也許是舊制「將兵分離」之遺患啊!王安石早有所見,遂制「將兵法」
以除此弊,可惜沒有在軍旅中實施,朕之過啊!

      八月二十五日,徐禧率兵攻取永樂,西夏軍潰敗而逃,俘獲西夏兵士
    一千,馬匹五百。道留鹿阜延路□轄曲珍率兵萬人駐守,並修建城池,築
    造砦堡。陝西轉運判官李稷用車輛馬隊運送金銀鈔帛入城,以為城已前就
    而物用充實。徐禧率兵返回米脂。當日黃昏,西夏軍千騎至無定河西岸覘
    視,曲珍飛馬急報,並請求出兵渡河追殺,徐禧耽於酒色,不信會有其事。
    翌日,曲珍偵得西夏軍三十萬眾集結於涇原北,有進攻永樂之勢,飛馬再
    報者十數次,徐禧舉杯狂言:「吾正患其敵不來耳。彼若即來,是吾立功
    取富貴之秋也。」九月八日,西夏兵馬出現在無定河西,曲珍飛騎告急,
    徐禧驚慌,留沈括守米脂,親率涇原制置兵馬李舜舉、陝西轉運判官李稷
    救援永樂城。鹿阜延路大將高永亨諫言:「永樂城小,又無水泉,若被敵
    軍圍困,我軍將不戰自亂。今日之勢,不可固守一城,當思他策與敵周旋。」
    徐禧剛愎自用,以「沮喪眾志」為罪,械高永亨送延州獄。擁兵二十萬馳
    援永樂城……

    趙頊神情懼驚,面色蒼白。這就是朕熟知的徐禧嗎?舉止無度,胸中無敵,既不知
兵,又不知陣,狂而愚,暴而專,今日始知書生狂言滔滔之誤國啊!「永樂兵敗」,敗
於朕之知人不明,敗於朕之用人不當,也敗於朕之剛愎自用,拒諫自專啊……

      九月九日,西夏軍三十萬眾抵無定河西岸,黑鴉鴉一片,透迄數十裡,
    已呈黑雲摧城之勢。鹿阜延路□轄高水能(高永亨之兄)進言:「敵初至,
    未列成陣,當急出擊之。」徐禧叱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列陣。」遂
    以萬人列陣城下,以曲珍所部精銳——鹿阜延路選鋒軍萬人列陣於無定河
    東岸,自己坐譙門,執黃旗號令三軍:「視吾旗進止。」形同演戲,諸將
    啼笑皆非。西夏軍縱鐵騎渡河,曲珍急聲進言:「此乃西夏軍精銳,號鐵
    鷂子軍,衝擊力強,兇狠膘悍,當乘其半渡而擊之,使鷂子落水,鐵騎失
    威。若讓其得地登岸,則其鋒不可當,請主帥速速下令出擊。」徐禧舉旗
    不落,怒叱曲珍:「乘敵半渡而擊,雖勝亦不武,吾當待其上岸而與其決
    戰!」將士見敵騎安然橫渡,茫然失色,曲珍跪於譙門之前哀聲請求:
    「今眾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恃險防守。」徐禧大怒,
    舉劍逞威:「爾為大將,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耶!」曲珍憤然站起,切
    齒出血,愴楚呼號:「愚蠢而不知征戰之人,不可理喻啊!」急飛上馬,
    提槍迎敵,時西夏軍鐵鷂子已得地登岸,震盪沖突,殺聲如雷,戰刀蔽空,
    飛火閃電,徐禧驚駭失神,手中黃旗失落,倉皇逃離譙門而入城。鹿阜延
    路選鋒軍因不得將令而倉卒應戰,先失主動,後陷重圍,以一當百,浴血
    而戰,扶創格鬥,斷臂高呼「殺敵」,將校寇偉、李師古、高世才、夏儼、
    程博古及使臣數十人先後陣亡,萬名士卒幾至覆滅。曲珍率高永能、王湛、
    李浦等將校突圍而出,因城門緊閉,攀窄徑峻崖入城。永樂城下,士卒屍
    蔽荒草;無定河邊,碧血漫染黃沙……

    趙頊閉目垂淚,他沒有暴怒,也沒有怨天尤人的哀歎。揪心的痛苦和越積越重的內
疚,耗盡了他重病未愈僅存的一點精力。沈括、種諤上呈「塘報」中彈劾的是徐禧,實
際上是在諷喻朕啊!戰爭終非延和殿裡的口舌相譏,永樂城下的屍蔽荒草,是朕信任非
人的錯咎,無定河邊的血漫黃沙,是朕永世莫贖的罪孽!
    皇帝趙頊的一顆雄心失落了,滿懷壯志消散了,連剛才胸中騰起的對種諤擁兵跋扈
的「殺機」和對徐禧喪師誤國的憎恨,也在自海自疚中沉沒了。
    西夏軍圍困永樂城厚數裡,越三日,游騎四出,隔絕沈括、種諤之援。城中水絕,
鑿井無泉,渴死者大半,活存者絞馬糞而止渴,戰鬥力俱失。曲珍知勢不可支,請求徐
禧乘兵氣未竭之時而突圍,以保存生力,再圖進取。徐禧已亂方寸,唯哀聲歎息:「此
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動搖。唯有一死謝聖上。」高永能亦勸陝西轉
運判官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突圍,李稷拒而不聽。曲珍歎息:「非敢自愛,但敕使
謀臣同沒於此,懼辱國耳。」是夜,大雨傾盆,西夏軍環城急攻,守城士卒力竭難御,
人亡城陷。徐禧、李稷為敵兵所殺,高永能易一卒敝衣舉力高呼:「吾結髮從事西羌,
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之所也。」揮刀與西夏軍拚殺,
身被百刃而死;內侍押班李舜舉,舉劍斷衣襟,破指血寫奏表,捧衣襟奏表面東跪拜,
衣襟奏表托侍衛,舉劍自刎殉國。唯曲珍裸跣走免。將校死者數百,喪士卒役夫二十余
萬……
    徐禧、李稷悲哀的死,高永能壯烈的死,李舜舉從容的死,二十萬士卒役夫悲慘的
死,使皇帝趙頊悲憤欲絕,仰面泣咽。「永樂兵敗」徹底毀滅了他十四年來「變法」的
理想,也徹底毀滅了他對現時朝廷中樞重臣王珪、蔡確、蒲宗孟、張璪等人的信任。他
的思緒又一次轉移到司馬光、蘇軾身上,在司馬光、蘇轉身上尋找希望和寄托,尋找未
來朝政的轉變,尋找另一種安穩平靜的生活……
    王珪讀完「塘報」,捧出一個袖珍木匣呈上:
    「此乃內侍押班李舜舉殉國前遺呈聖上的衣襟奏表……」
    皇帝趙頊掙扎站起,接過木匣,輕輕打開,用顫抖的手取出一片衣襟,凝眸打量著
血色變黑的奏文,愴楚而讀:
    「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他突然眼前一片昏黑,摔倒在軟榻前的地毯上。
    王珪嚇呆了。
    梁惟簡急忙抱起皇帝趙頊,哀聲呼號。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