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回目錄
遙遠,但是密切……——關於天上和地下
原載1961年4月30日《羊城晚報》。

  天上地下,相隔遙遠,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自然界中,天涯若咫尺,天地之間是密切聯繫的。我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還得飛上天去呢。
  這是什麼道理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這富於哲理性的詩句,道出了箇中秘密。許多有關地球的自然現象,僅僅停留在地球上是難以徹底認識的。
  風雲變幻,「天公」喜怒無常,帶來水旱災害,這是我們所深刻體會了的。為什麼有旱有澇,它們的發生有什麼規律呢?人們作了許多努力,知道這是大氣活動的結果,特別是大氣稠密的低層,即宇宙飛行員所看到的包住地球的藍色的帶子,這一層集中了大氣總質量的90%左右,在靠近地面二三千米以內的大氣中含有占容量4%左右的水蒸氣,它直接造成雨露霜雪等天氣現象。但是很顯然,低層大氣的活動是與高層大氣的狀況分不開的,而促使大氣活動最根本的力量則來自青天之外的太陽。我們已經發現,每當太陽產生強烈活動(如耀斑爆發)時,高層的大氣便迅速得到來自太陽的更多的熱能,接著影響到低層的大氣,這時地上就要受到暴雨、颱風、暴風雪等的襲擊。
  因此,僅僅在地面進行觀察探測,是難以掌握大氣的全部狀況的,在沒有宇宙火箭以前,利用氣球探空只能到達三四十千米的高度,而大氣圈的總厚度據最新的探測遠遠超過了以往所估計的1000千米!
  蘇聯的載人飛船航行成功以後,預示著我們可以在宇宙空間觀測大氣圈的全部狀況,研究太陽的活動,那時我們不僅能夠更准確地預報天氣,而且有可能找到控制大氣活動的辦法,使地球上年年風調雨順。
  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在地球上是難以一目瞭然的,經過多少世紀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地球是個球形。以後根據計算,又知道它不是一個圓球,而是沿赤道一帶凸出的橢圓球。但更確切地認識地球的形狀則需要到宇宙空間去。科學家根據人造衛星運行的情況所提供的材料,第一次發現地球南北兩個半球也不是對稱的,北半球要稍微凸出一些。地球的形狀還在變化,今後要確切地了解地球的樣子,也還是要靠飛上宇宙空間來觀測的。
  不僅是地球的外貌,地球內部的許多變化也需要到宇宙空間去調查。比如地球具有磁性,指南針指著南方,以往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因為地球內部是塊大磁鐵。但是人造衛星探測結果表明,在高空中存在環繞地球的電流,對地球的磁性有影響。人們還發現在太陽上的耀斑爆發時,由於大量帶電微粒從太陽中拋射出來衝入高空的大氣層,在一定時期內造成指南針搖擺失靈的現象,這清楚地表明,地球的磁性從地球本身去了解,是不能徹底明瞭的。
  到宇宙空間去,還能幫助解決地球的起源這一根本問題。
  因此,到宇宙空間中去,將使人類認識地球的能力大大提高,從而人類改造地球的能力也將加強。人,在通向宇宙的路程上走得離地球越來越遙遠,對地球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是人類並沒有疏遠自己的「母親」——地球,相反,跟它越來越密切了。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後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