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章 出生後第一年


  出生後第一年過去看成在教育範圍之外。至少到嬰兒會說話這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裡,嬰兒是完全由母親和保姆護理的,她們確信自己本能地清楚什麼對寶寶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嬰兒出生頭一年的死亡率相當大,倖存者中多數嬰兒的健康也受到損害,由於護理不當,使之成為嬰兒的惡劣的思維習慣的根源。而這一切最近才認識到。科學「侵犯」嬰兒室常常使人不滿,因為它影響母親和孩子間的柔情蜜意。但是情和愛不能同時存在,熱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定會希望他(她)生活得好,為此當然就有必要借助於科學智慧了。因而我們發現,這種情感在無兒無女或像盧梭那樣要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人們身上表現得最為強烈,許多受過教育的父母都渴望懂得科學育兒,未受過教育的父母也求教於孕婦學校。結果表明嬰兒死亡明顯減少。原因在於,只要護理得好,並有足夠的技巧,嬰兒期死廣的孩子就一定很少。不僅死亡少,而且生存下來的孩子身心都更為健康。
  嚴格地說,身體健康的問題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應由醫務人員探討。我應只涉及其中有關心理的重要內容。但是,嬰兒一週歲裡肉體和精神很難區分。而且,護理嬰兒犯下純生理性的錯誤會影響數年後的教育工作。因此,我們就避免不了要涉及本不屬我們的討論範圍。
  新生兒有反射和本能,但無習慣。不管新生兒在子宮裡有什麼習慣,在新的環境中毫無用處,甚至有時連呼吸也得教,有的新生兒因為沒有很快學會呼吸而死亡。他們發展得很完備的本能是吮吸本能,孩子吮吸時就能適應新的環境。新生兒一天二十四小時大都在睡覺,其它醒著的時候也是在恍煉迷惑中度過。兩星期後,這一切就改變了,嬰兒在定期重視的經歷中學會了期待,他們已經學會了保守——可能比以後的任何時候更為保守,任何新奇的東西都遭致他們的不滿。假如能說話,他們會說:「你以為我會改變我這一生的習慣嗎?」令人驚奇的是嬰兒養成習慣的速度非常之快。每個壞習慣總是影響以後好習慣的培養。因此,嬰兒期首先養成的習慣非常重要。如果開始養成的是個好習慣,以後就可以免除無窮的麻煩。而且,首先養成的習慣以後會有本能之感,並且和本能一樣牢固。後來養成的與之相反的新習慣就沒有這樣的力量了。因此,早期習慣的培養應得到極大重視。
  探討嬰兒期的習慣培養時,有兩點我們要考慮;首要的一點是健康;第二點是品格。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受人們熱愛、能成功地對待生活的人。幸運的是,健康和品格是同一方向發展: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也有益。本書特別探討的是品格,但健康也需要相同的實踐。因此,我們不至於有這種困難的選擇:要麼是健康的流氓,要麼是病弱的聖人。
  現在,每個受過教育的母親都明白,餵飽嬰兒的關鍵在於定時,而不是一哭就喂。這樣更有利於嬰兒的消化,而且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這也是可取的。嬰兒的機靈狡猾已遠出成人意料之外(並非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如果發現哭能產生愉快的結果,他們就會哭。長大後,當埋怨的習慣使他們招人厭惡,而不是把人寵愛時,他們會感到驚訝和木滿,繼而認為世界冷酷無情。如果長成迷人的姑娘,她們發牢騷時仍受到寵愛,則兒時養成的壞習慣必定有增無減了。富人的情形也是如此。除非嬰兒期採用正確的培養方式,否則長大後他們將視自己能力的大小,要麼怨氣沖天,要麼巧取豪奪。必要的道義教育應從嬰兒出生時就開始。因為那時方可避免令人沮喪的期望。在以後的任何時候,道德教育都會與相反的習慣發生衝突,結果引起極大的不滿。
  因此,對待嬰兒,需要在冷淡和嬌慣中求得微妙的平衡。所有健康需要的事都該做,孩子應保持乾燥而溫暖,受風時,我們就要把他輕輕抱起。但是,如若木是重要的物質上的原因,他要哭就讓他哭。要不然他就會成為一個蠻橫的暴君。護理孩子時,不要太婆婆媽媽:該做的必須去做,沒有過多的同情可言。任何時候都別把孩子看成比叭兒狗更有趣的寵物。很早開始就應把孩子當作潛在的大人認真對待。在成人身上不可容忍的習慣在孩子身上也許很好玩。當然,孩子不會真的具有成人的這些壞習慣,但我們應該盡量設法避免他們養成壞習慣。首要一點是,我們不能讓孩子產生自負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與以後的經歷相衝突,而且無論怎樣也與事實不符。
  教育嬰兒的難處主要在於父母獲得一種巧妙的平衡。不斷觀察並投入大量勞動,才能保證嬰兒的健康。如果父母沒有強烈的愛心,這兩項指標就難以達到所需的程度,而且可能導致將來孩子不夠聰明。對於充滿愛心的父母,孩子是最為重要的,稍不經意,孩子就會感受到這點,認為自己確如父母所感覺的那麼重要。以後的生活中,他的社會環境如果沒有這麼寵愛他,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就會使他大失所望。因此,不僅在出生頭一年,而且以後也一樣:父母對於孩子的一般小病,有必要採取更加實在的輕鬆坦然的態度。過去,嬰兒既受約束又受嬌慣,四肢不能自由,穿得過於暖和,妨礙了他們的自由活動,而且極受溺愛,給他唱唱、搖搖、晃晃,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會把他變成無能的嬌養的寄生蟲。正確的做法是:鼓勵自由活動,限制依賴他人。不要讓孩子看出你為他做了多少事承受了多少麻煩。只要可能,就讓他享受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樂趣,而不是霸道地向父母索取。現代教育的目標是把外在約束減少到最低限度,這需要內在的自制力,這種自制力在出生一週歲裡較其他時候更易獲得。例如:你想讓孩子入睡時,不要搖去搖來,或抱在懷裡,或呆在他能看見你的地方。一旦你做了一次,孩子就會要求下次再這麼做。這樣在不可置信的短短的時間裡,哄孩子入睡成為一件極困難的事。讓孩子暖暖地、幹幹地、舒舒服服,然後很堅決地放下孩子,輕聲哄他幾句,讓他單獨入睡。孩子可能會哭上幾分鐘,但除非生病,他很快就會停止哭。然後你再去看,他一定已經進入夢鄉。比起撫摸與嬌慣,這種方法使孩子睡得更沉。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新生兒沒有習慣,只有反射和本能。因而他的世界不是由「物體」組成的,認識需要重複的經歷,而只有認識,才會產生「物體」的概念。床的感覺、母乳(或奶瓶)的觸覺、氣味及母親或保姆的聲音嬰兒不久就熟悉起來。母親或床的的外觀以後才能看清,因為新生兒不知道怎樣集中視力,以便看清形狀。只有逐漸通過接觸形成習慣,觸。看、聞、聽才會一起結合,形成對物體的一般概念,這種概念顯現一次就會導致下一次的期待。甚至那段時間,嬰兒難以感覺人與物之間的差異,部分母親哺乳同時奶瓶哺乳的嬰兒一度對母親和奶瓶有相似的感覺。這一段時間內的教育,應用純物質上的方式。嬰兒的愉悅是物質上的——主要是食物和溫暖,他的痛苦也是物質上的。通過尋求與愉悅有關的東西,避開與痛苦有關的東西,行為習慣使產生了。孩子的哭有時是痛苦的反應,有時卻是尋求愉快的表演性動作。當然,一開始是前者。但是只要有可能,孩子受的真實的痛苦都會得到解除,因此,孩子的哭木可避免地與愉快的結果相聯繫。不久孩子會因為要得到快樂而非感到痛苦而哭啼。這是孩子智力的最初勝利之一。但是不管他怎麼努力,也不能哭得像真的痛苦一樣。細心的母親一聽便知其中差別,如果她明智點,就該不去理會這並非表達身體痛苦的哭啼。抱著孩子搖晃或唱歌來哄孩子既簡單又開心,但是孩子以驚人的速度學會了要求越來越多的這種娛樂,木久這種方式干擾了必要的睡眠——除了進食,孩子應當全天睡覺。這種教規似乎有些苛刻,但實驗表明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與幸福。
  成人給予的娛樂應保持一定限度,而嬰兒自娛活動應盡量鼓勵。從一開始,嬰兒應有機會踢踢腿,活動活動肌肉。我們的祖先怎麼可以長期使用束縛嬰兒的漣褓,這簡直不可思議。它表明,甚至父母的愛心都難以克服懶怠,因為四肢自由的嬰兒需要傾注更多的注意力。一旦嬰兒能夠集中視力,他看見活動著的物體就會開心,尤其是看見東西在風中擺動。但是,直到嬰兒學會抓所看見的東西,他的娛樂活動才會多起來。此後,開心的事隨即劇增。一段時間裡,抓握練習足可以保證醒著的時光充滿歡樂。對撥浪鼓類響聲的樂趣也在此時發生。征服腳趾和手指要略早一些。首先腳趾運動純粹是反射性的,隨後嬰兒發現腳趾可以隨意活動。這使嬰兒感到了帝國主義征服殖民地的全部快樂外:腳趾不再是異邦,而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從這往後,只要在嬰兒夠得著的地方有合適玩的東西,他就能找到許多娛樂。大部分嬰兒的娛樂剛好是他教育所需要的——當然,不能讓他摔著,或吞下針,或者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
  總的來說,嬰兒除了進食有些快樂,他出生的頭三個月裡的生活還是有些沉悶。舒服的時候,他就睡覺,醒著的時候,常常有些不舒服。人的幸福由精神能力決定,但是三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缺乏經驗和肌肉控制,他的精神能力很難得到發揮。幼小動物享受生活要早得多,因為他們更多的靠本能,很少靠經驗,但是嬰兒依靠本能所做的事太少,無法給予他快樂和興趣。總之,出生頭三個月是很厭煩無聊的,但這對充足的睡眠來說是必要的。如果做許多事來逗孩子玩,那他就睡眠不夠了。
  大約在兩三個月的時候,孩子學會了微笑,有了把人和物區分開的感覺。在這個年齡段,母親和孩子間的社會關係開始成為可能:孩子一看見母親就會、並確實表現高興,且發出並非純粹動物的反應,很快就有了要人表揚和讚許的願望。在我的兒子身上,這種願望首次無誤地表現出來是在他五個月的時候,當時他經過數次嘗試,成功地從桌上舉起了一個有一定份量的鈴擋並搖動,同時環顧周圍的人,露出自豪的微笑。從這時起,教育者有了新的武器:讚揚與斥責。這個武器在整個兒童期間都非常有力,但一定要非常小心地使用。一週歲期間絕不能斥責孩子,以後也盡量別斥責他。讚揚的危害性很小,但也不能用得太多,否則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也木能以此過分激勵孩子。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出明白的話的時候,沒有哪個父母不去讚美他的。一般來說,在孩子經過木斷努力戰勝困難時,表揚是給予他最恰當的獎勵。此外,讓孩子感到你在讚美他學習的願望,也是個好主意。
  但是總的來說,嬰兒想學會東西的願望極為強烈。父母只需提供機會就可以了。給孩子一個發展的機會,剩下的事就由他努力去做好了。沒有必要教孩子爬、走或學習其他肌肉的運動要素。當然,我們通過和孩子說話來教他說話,但我懷疑費盡心機苦教孩子學話是否有效,孩子們學東西都有自己的進展,強迫他們學是不對的。克服最初困難而獲得成功的經歷是終身努力奮鬥的誘因。困難木能太大,太大會喪失信心;也木能太小,太小會不願努力。從生到死,這是一條基本規則。我們只有通過親自動手去做才能學會東西。成人所做的是演示一下孩子想學的簡單動作,如搖撥浪鼓,然後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做。他人所做只是激起孩子的熱情,決不是教育本身。
  正規和常規訓練在兒童早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一歲期間。一開始睡覺、吃飯、排泄都要養成按時的習慣。另外,熟悉環境在智力上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認知、避免過度緊張、產生安全感。我有時覺得,自然統一的信念(有人認為是科學的假設,是完全源於對安全的期望。我們能處理意料之中的事,但如果自然法則突變,我們就會無法生存下去。嬰兒因為弱小,需要安全的保證,可以預料,如果所發生的事似乎都按沒有變化的法則來進行,孩子會感到更愉快一些。在兒童後期,冒險欲得到開發,但是出生第一年的孩子對每個異常的事都感到恐慌。如果能幫助孩子,就不要讓他感到害怕。假如孩子生病了,你又很焦急,你一定要小心地隱瞞好這種焦慮感,否則會經過聯想而傳給孩子。要避免一切可能產生刺激的事。讓孩子看出你擔心他是否睡覺吃飯排泄的問題,這會助長他妄自尊大的習慣。這點不僅適用於出生第一年,而且對以後更適用。像吃飯這類應該很愉快的必需做的一般行為,千萬別讓孩子認為是你渴望他做,而他這樣做是使你高興,如果這樣,孩子很快就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個權力的新來源,本該自覺去做的事也要哄著去做。別以為孩子沒有這類行為的智力。他的權力不大,知識也有限,但除這兩點以外,他的智力決不在成人之下。孩子在出生頭12個月所學的東西比以後相同的時間裡所學的東西要多得多,說明他如果沒有很活躍的智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總之,對待最小的嬰兒,也要像對待立足世界的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因你目前的便利或你高興怎麼待他就怎麼待他而犧牲了他的將來:二者都一樣有害。無論在哪裡,如果要讓孩子走正道,必須把愛心和知識結合起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