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61.挑戰
    【提示】
    本篇以《挑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於憑壘固守不戰之敵所采取的戰法。它認為,對於憑
壘固守不出的敵人,可用輕騎兵前去挑誘其出戰,再以預設伏兵襲擊它,就可以打敗敵人。
它特別強調指出,當敵人以同樣辦法挑誘我時,我不應以全部兵力出戰,以免中敵誘伏之
計。歷史的經驗表明,以「挑戰」之法誘敵入伏而殲滅之,這在古代作戰中,是為兵家經常
用以調動敵人就範的一種有效戰法。然而,既善於以「挑戰」之法誘殲敵人,又善於防止敵
人「挑戰」而中計上當,才稱得上是高明的戰爭指導者。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很可
貴的。
    十六國時期,前秦苻黃眉擊敗後秦姚襄的三原之戰,就是采用「挑戰」之法而獲勝的成
功戰例。東晉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四月,前秦帝苻生派遣衛大將軍苻黃眉和建節將軍
鄧羌等率步騎兵一萬五千人進攻據守黃洛鎮的後秦將領姚襄。當時,姚襄有兵二萬七千人,
幾乎是苻黃眉軍的二倍;他憑借自己的優勢兵力,採取了「深溝高壘,固守不戰」的方針。
有鑒於此,苻黃眉采納鄧羌的建議,根據「襄性剛愎,易以撓動」的弱點,派遣鄧羌率領三
千騎兵前往黃落挑戰,直壓姚襄的「壘門而陣」(見《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企圖誘
迫姚襄軍脫離固壘而於運動之中殲滅之。姚襄既不識此誘敵聚殲之計,又不聽佛門法號智通
關於「宜厲兵收眾,更思後舉」(見《晉書·姚襄記》)的正確建議,竟怒而「盡銳出
戰」,顯然犯了盲動不慎的冒險主義錯誤;交戰後,鄧羌佯敗後退,姚襄又不察真偽,錯把
對方佯敗當真敗,於是驅兵於後緊追不捨,追至三原之時,鄧羌揮軍回戰,苻黃眉親家大軍
驟至,與姚襄展開激戰,一舉而「盡俘其眾」,姚襄本人則於激戰中被殺。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在雙方營壘相距較遠,兵力對比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可以派遣輕裝騎兵
前往敵營挑戰,同時設伏兵等待敵人來攻而襲擊它。這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倘若敵人也
使用這種計謀引誘我時,我不可以出動全部兵力去追擊它。誠如兵法所說:「敵人離我很遠
而又前來挑戰,是企圖誘我貿然輕進而上當。」
    十六國時期,後秦將領姚襄率軍進佔黃落鎮,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黃眉、鄧羌等將率領步
騎兵討伐姚襄。姚襄憑據深溝高壘而堅守不戰。鄧羌向苻黃眉建議說:「姚襄性格倔強自
負,容易被挑動。我們如果長驅疾進,直迫其營壘,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戰,這樣便可一戰而
活捉他。」苻黃眉聽後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派遣鄧羌率領三千騎兵直迫於姚襄軍營門
前。姚襄為此大怒,率領其全部精銳部隊出營交戰。鄧羌偽裝戰敗而引軍後退,姚襄揮軍追
到三原,這時鄧羌突然回軍拒戰,苻黃眉率領大軍也恰好趕到,與姚襄軍展開激戰,一舉擊
斬了姚襄,全部俘獲了他的部隊,苻黃眉等將整頓隊伍,凱旋而歸。
    【原文】
    凡與敵戰,營壘相遠,勢力相均,可輕騎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軍可破。若敵用此
謀,我不可以全氣擊之。法曰:「〔敵〕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ヾ十六國ゝ,姚
襄ゞ據黃落々,苻生ぁ遣將苻黃眉あ、鄧羌ぃ等率步騎〔萬五千〕討襄。襄深溝高壘,固守
不戰。鄧羌曰:「襄性剛愎,易以撓動。若長驅一行,直壓其壘,襄必忿而出戰,可一戰而
擒也。」黃眉從之,遣羌率騎三千軍於壘門,襄怒,盡銳出戰。羌偽不勝,率騎而退,襄追
之於三原い,羌回〔騎〕拒襄,〔俄〕而黃眉至,大戰,斬之,〔盡〕俘其眾,〔黃眉等振
旅ぅ而歸。〕う
    【註釋】
    ヾ敵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ゝ十六國: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乘各族人民起義之機,紛紛起兵建立政
權,從西晉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劉淵稱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
439年)統一北方的135年間,各族統治者先後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權,主要有:成
漢、二趙(前、後)、三秦(前、後、西)、四燕(前、後、南、北)、五涼(前、後、
南、北、西)和夏十六國,史稱此時期為「十六國時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
身)不包括在內。
    ゞ姚襄: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字景國。東晉穆帝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眾歸附東晉,駐譙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
晉,進屯盱眙(今江蘇盱眙北),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後移駐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欲
謀取關中。晉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黃眉所殺。
    々黃落:即黃落鎮,亦稱「黃堡鎮」,位於今陝西銅川西南。
    ぁ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長。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
即帝位,改元壽光。在位二年,為苻堅所殺。
    あ苻黃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為衛大將軍。苻生即位後,封廣平王。後因謀殺苻
生事洩被殺。
    ぃ鄧羌: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鄧差」,今據史校改。鄧羌,前秦將領,苻生時任建節將
軍,苻堅時任車騎將軍。
    い三原:地名。位於今陝西淳化東北。
    ぅ振旅:謂整隊而還。
    う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苻生記》。

62.致戰
    【提示】
    本篇以《致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敵作戰中如何爭取戰場主動權的問題。它認為,調動
敵人前來交戰(「政敵來戰」),就會使敵人處於兵勢常虛、被動不利的地位;我不受敵人
調動(「不能赴戰」),就會使我軍處於兵勢常實、主動有利的地位。作戰中,只要千方百
計地調動敵人就範,就可以無往不勝。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於人」,乃是
大軍事家孫武對古代作戰主動權的一種科學表述,其意思是,作戰中我要能夠調動敵人而不
被敵人所調動;其實質是,通過調動敵人而掌握戰場主動權問題。所謂戰場主動權,就是軍
隊作戰行動的自由權。有了自由權,軍隊才能打勝仗;失去自由權,軍隊就要打敗仗。可
見,「敵人而不致於人」,乃是虛彼實己、爭取主動,調動敵人、戰勝敵人的一條重要軍事
原則。本篇依據孫子這一光輝思想,以《致戰》為專題進一步論述了爭取主動權對於作戰勝
利的重要性,這是非常寶貴的。
    東漢初年,大將耿弇平定割據濟南郡地的張步之戰,就是較好體現「致人而不致於人」
作戰原則的成功戰例。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將軍耿弇奉光武帝之命率軍東
進,割據勢力張步聞訊後,急令其大將軍費邑率兵據守歷城,同時又分兵屯駐祝阿,於泰
山、鐘城等地列陣佈兵,企圖阻截漢軍東進。耿弇率軍渡過黃河後,首先攻佔了祝阿,迫使
鐘城的張步守軍不戰自逃。此時,坐鎮歷城的費邑一面憑城固守,一面遣其弟費敢率兵一部
進守巨裡。耿弇根據當面的實際敵情,採取佯攻巨裡以調動費邑出擊的戰法,命令部隊趕造
攻城器械,並故意揚言「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見《後漢書·耿弇傳》,下同)以欺騙
和迷惑敵人。費邑對此竟信以為真,到第三日果然親率精兵三萬來救巨裡。據此,耿弇一面
分兵一部向巨裡以阻困費敢,一面親率主力占據有利地形,揮軍「乘高合戰」,一舉殲滅了
費邑軍於野戰運動之中,爾後急速轉兵向巨裡。拒守巨裡的費敢見漢軍來勢迅猛,慌忙出城
「悉眾亡歸張步」,漢軍不戰而克巨裡,其後,耿弇乘勝「縱兵攻諸未下者」,連克四十
營,迅速攻佔歷城,為爾後奪取平定張步割據勢力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耿弇以佯動惑
敵戰法,創造了調動敵人就範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調動敵人前來與我交戰,就使敵人處於兵勢常虛、被動不利的地位,我軍不為敵人
調動去戰,就使我軍處於兵勢常實、主動有利的地位。作戰中,應當采用多種方法調動敵人
來戰,我軍憑據有利地形條件而等待敵人,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
要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劉秀命令建威大將軍耿弇全部收編投降的士卒,組成建制,置設
將吏。然後,耿弇奉命親率騎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等部隊,東進討伐割據濟南稱雄的張
步。張步獲悉這一消息後,派其部將費邑率兵進駐歷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駐祝阿,又在泰
山、鐘城置設數十營壘以防耿弇來攻。耿弇率軍渡過黃河後,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圍攻
祝阿作戰中,耿弇故意留下一個缺口,讓敵眾得以出城逃往鐘城。鐘城守軍聽說祝阿已被攻
破,十分恐懼,於是棄城而逃亡。費邑分兵一部令其弟弟費敢率領去守衛巨裡城。
    耿弇揮軍首先進逼巨裡,並且嚴令部隊盡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三天後將全力以
赴地攻打巨裡城,同時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員,故意讓他們逃歸後將耿弇預定攻城的日期報
告費邑。費邑果然到這一天親率精兵三萬余人前去援救巨裡。耿弇見此情形,便高興地對部
將們說:「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為的是誘使費邑前來就範。現在放著這些駐營野外而無
防御設施的敵軍不打,為什麼硬要強攻設防堅固的城池呢?」於是,耿弇分兵一部繼續圍攻
和牽制巨裡的敵人守軍,自己親率精銳部隊搶佔制高點,以居高臨下之勢與敵交戰,大敗敵
軍,擊斬了費邑。然後砍下費邑首級展示給巨裡的守敵,敵人望見後異常恐懼,費敢慌忙逃
往據守劇地的張步處。耿弇全部收繳了巨裡城裡敵人所存之軍資糧儲,同時又揮軍繼續攻打
尚未攻克的敵軍營壘,先後攻克了四十多座敵人營壘。於是最終平定了濟南地區。
    【原文】
    凡致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能赴戰,則我勢常實。多方以致敵之來,我據便地而待
之,無有不勝。法曰:「致人而不致於人。」ヾ
    後漢建武五年,光武ゝ詔耿弇ゞ,悉收集降附,結部曲々,置將吏,弇帥騎都尉劉歆、
泰山太守陳俊將兵而東。張步ぁ聞之,使其將費邑軍歷下あ,又令兵屯祝阿ぃ,別於泰山
い、鐘城ぅ列營數十以待之。弇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鐘城。
〔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遂空壁亡去。費邑分兵遣其弟費敢守巨裡う,弇進兵先脅巨
裡,嚴令軍中趣修攻具,〔宣敕諸部〕: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陰緩生口,〔令得〕
亡歸,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將精兵〔三萬余人〕來救〔之〕。弇〔喜〕謂諸將曰:「吾
所以修攻具者,欲誘致□之耳。野兵不擊,何以城為?□」則分兵守巨裡,自帥精銳上岡阪
□,乘高合戰,大破之,斬邑。既而取首級以示巨裡,城中懼,費敢〔悉眾〕亡歸張步。弇
悉收其積聚,縱兵攻諸未下者,平四十余營,遂定濟南。□
    【註釋】
    ヾ致人而不致於人: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ゝ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劉秀。
    ゞ耿弇東漢名將。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伯昭。西漢末,從劉秀起兵,任
大將軍。劉秀稱帝后,任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詔率軍擊滅
稱雄於濟南郡地的割據勢力張步。
    々部曲:本謂中國古代軍隊編製之稱,後又為家僕之稱。本篇這裡指軍隊編製。
    ぁ張步:東漢初地方分裂割據勢力。琅邪不其(今山東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
末,劉秀起兵,張步亦乘機擁眾據濟南郡地,自稱五威將軍。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曾派使
持節授步為東萊太守,但步殺使自立齊王,成為東漢初盤據山東濟南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
建武五年為耿弇擊敗投降,後因謀叛被殺。
    あ歷下:亦作「歷城」,濟南郡治,位於今山東濟南。
    ぃ祝阿:縣名。故址在今山東濟南西。
    い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於今山東泰安東。
    ぅ鐘城:故址在今山東濟南南。
    う巨裡:故址在今山東章丘西。
    □誘致: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又致」,今據史校改。
    □野兵不擊,何以城為:此兩句出自《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耿弇語,而《後漢
書·耿弇傳》則為「今來,適其所求也。」
    □岡阪:據《爾雅》釋義稱:山脊為岡,山坡為阪。岡阪,在這裡可作「山頂」或「制
高點」解。
    □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和《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

63.遠戰
    【提示】
    本篇以《遠戰》為題,旨在闡述采用「遠而示之近」的佯動戰法奇襲殲敵的指導原則問
題。它認為,凡與敵人隔水相拒,如果打算從遠處渡水擊敵時,就偽裝成從近處渡水的樣
子,以吸引敵人兵力,然後乘其遠處空虛之隙,迅速渡河進擊敵人。它還強調指出,一旦缺
少渡船時,可用竹木、蒲葦、罌瓦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作為渡河工具。本篇所引「遠而示之
近」與下篇《近戰》所引「近而示之遠」,均系孫子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戰爭實踐經
驗證明,採用此種制造假象、佯動誤敵的「示形」戰法,既可掩蓋我方真實意圖不為敵人所
窺知,又可調動敵人就範,從而使之陷入顧此失彼的被動挨打局面。這樣,我便可以乘敵兵
散勢虛之隙,在我所選定的突襲方向(遠處或近處),出其不意,突然進擊,就可收奇襲殲
敵之功。因此,採用以制造假象、佯動誤敵為內容的「示形」之法,是中國古代兵家所常倡
導的有效戰法。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韓信奉命進擊魏王豹之戰,就是采用「遠而示之
近」的佯動戰法取勝的。當時,魏王豹率眾據守安邑,韓信為吸引其注意力,乃於臨晉陳放
大批船隻,偽裝成要從此近處臨晉渡河的樣子,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在此處後,韓信則親率
漢軍主力偷偷北上,從遠處夏陽方向東渡黃河,出敵不意地一舉襲占了安邑,擒獲了魏王
豹,創造了佯動奇襲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與敵人隔河對抗時,我如要從遠處渡河出擊敵人,可多置一些船隻於河邊,偽裝成
要從近處渡河的樣子,敵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來阻擊,這樣我便可以從敵人防守薄弱的遠處
渡河襲擊敵人。倘若沒有渡河船隻,則可以用竹木、蒲葦、罌瓦、甕囊、槍桿等就便器材扎
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誠如兵法所說:「打算從遠處進攻敵人,就偽裝成從近處出擊的樣
子。」
    西漢初年,魏王豹開始時歸降了漢朝,不久又以母病為辭請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
立即切斷黃河西岸臨晉關的交通,反叛了漢朝,而與楚國訂約講和。漢帝劉邦派遣酈食其前
往游說魏王豹重新歸順朝廷,但魏王豹執意不聽。劉邦於是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進擊魏王
豹,而魏王豹則在蒲板駐紮重兵,封鎖臨晉關。韓信針對此情,就采用增設疑兵之法,擺開
船隻,偽裝成要從臨晉渡河的樣子,而以隱蔽前進的主力部隊從夏陽方向乘坐木罌渡過黃河
後,逕直襲擊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匆忙領兵迎戰韓信部隊,韓信揮軍奮戰,一舉俘獲魏
王豹,平定了魏地,置為河東郡。
    【原文】
    凡與敵阻水相拒,我欲遠渡,可多設舟楫,示之若近濟,則敵必並眾應之,我出其空虛
以濟。如無舟楫,可用竹木、蒲葦、罌瓦ヾ、甕囊ゝ、槍桿之屬,綴為排筏,皆可濟渡。法
曰:「遠而示之近。」ゞ
    漢初,魏王豹々初降漢,復以親疾請歸,至國,即絕其河關ぁ反〔漢〕,與楚約和。漢
王遣酈生あ往說豹,不聽。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擊豹。〔魏王〕盛兵蒲板ぃ,塞臨晉い;信
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ぅ以木罌〔瓦〕う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
帥兵迎戰,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註釋】
    ヾ罌瓦(y□ng□e□u):罌,一種陶制的盛酒器;瓦,同「缶」,一種陶制的炊
具。此兩種器具,其形狀均為小口大腹,在渡河無舟的情況下,可以將其與竹木、蒲葦連綴
在一起,作為渡河用的飄浮工具。
    ゝ甕囊:也是一種形如罌狀的盛器。
    ゞ遠而示之近: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々魏王豹:即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子弟。秦滅魏後,與其兄咎皆被貶為庶人。秦末,
陳勝起義攻下魏地,立咎為魏王。後咎被秦將章邯擊敗而自殺,豹逃往楚,楚懷王予以援兵
收復魏地,被立為魏王。後從項羽入關,被徙至河東郡,封為西魏王。劉邦定三秦,豹叛楚
歸漢,不久又叛漢歸楚。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為韓信擊敗被俘,後在滎陽
被殺。
    ぁ河關:指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的黃河西岸。
    あ酈生:即酈食其,劉邦的謀士。
    ぃ蒲板:邑名。即今山西永濟西之黃河東岸的蒲州鎮。
    い臨晉:縣名。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與舊關相對。
    ぅ夏陽:縣名。故址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之黃河西岸。う木罌瓦:即以木押縛罌瓦作為渡
河工具。一說以木為器如罌瓦。
    □安邑:戰國魏都,漢置為縣。位於今山西夏縣西。魏豹據此反漢。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見《漢書·淮陰侯傳》。

64.近戰
    【提示】
    本篇以《近戰》為題,旨在闡述采用「近而示之遠」的佯動戰法奇襲殲敵的指導原則問
題。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河對抗時,倘若打算從近處進擊敵人,就要采取多設疑兵之法,偽
裝成遠渡之狀以吸引和分散敵人兵力,然後我從敵人近處空虛之地襲擊它,就能把敵人打
敗。「近而示之遠」與「遠而示之近」,都是古代戰爭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一種佯動誤敵為
內容的「示形」戰法。春秋越吳笠澤之戰,就越方來看,就是運用「近而示之遠」戰法的成
功一例。
    發生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478年)的越吳笠澤之戰,是越國滅亡吳國的關鍵一戰。
越軍所以能夠戰勝吳軍,從作戰指導上看,越王勾踐成功地運用「近而示之遠」的佯動誤敵
戰法,是其取得此戰勝利的重要原因。當時,越王勾踐利用夜暗條件,在主力部隊的兩翼設
置左、右句卒(分隊),採取兩翼(遠處)佯渡調動敵人,中央(近處)突破,乘虛搗隙的
戰術,親率三軍主力從近處偷渡過河,出其不意,大敗吳軍主力,為滅亡吳國奠定了勝利基
礎,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較早的一次采用「近而示之遠」戰法奇襲殲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與敵人隔河對陣,我如要從近處進攻敵人,就反而偽裝成從遠處渡河的樣子。為
此,必須多多設置一些疑兵,裝作從河的上、下游遠處渡河進攻的架勢,敵人一定會分散兵
力來應付。這樣,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從近處襲擊敵人,敵人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
說:「打算從近處進攻敵人,就偽裝成從遠處出擊的樣子。」
    春秋時期,越國討伐吳國,吳王出兵於笠澤進行抵抗,而與越軍隔笠澤水對陣相抗。越
軍分為左右兩翼,乘夜擂鼓呼號而進,吳軍則分兵進行抵禦。越王勾踐親率主力部隊偷偷從
中央近處渡過笠澤水,直奔吳國中軍主力而擊鼓沖殺過去,致使吳軍大敗,吳國最終滅亡。
    【原文】
    凡與敵夾水為陣,我欲攻近,反示以遠,須多設疑兵,上下遠渡,敵必分兵來應,我可
以潛師近襲之,其軍可破。法曰:「近而示之遠。」ヾ
    春秋,越人伐吳,吳人御之笠澤,夾水而陣。越人ゝ為左右陣、夜鼓噪而進,〔吳師分
以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兵而鼓之,吳軍大敗,遂至滅亡。ゞ
    【註釋】
    ヾ近而示之遠: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ゝ越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楚人」,今據史校改。
    ゞ本篇史例同《夜戰》,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65.水戰
    【提示】
    本篇雖以《水戰》為題,但所闡述的內容並非是水上作戰的問題,而是陸上作戰如何利
用水流輔助軍隊進攻取勝的問題。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水對峙時,如果不打算與敵決戰的
話,可近水設陣,憑水阻敵過河;如果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則應在離河稍遠處設陣,以此誘
敵渡河,待其「涉水半渡」而擊之。本篇所闡述的這些問題,無論是憑水阻敵,還是誘敵半
渡,都是闡發《孫子兵法·火攻篇》所提出的「以水佐攻者強」這一觀點。在中國古代戰爭
中,運用「以水佐攻」指導原則而戰勝敵人的是不乏其例的。漢初,大將韓信擊敗楚將龍且
的濰水之戰,就是體現「以水佐攻」原則的成功戰例。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率軍攻齊進至濰水,與北上救齊的楚將龍
且所部隔水而陣。當時,龍且軍「號稱二十萬」(見《史記·淮陰侯列傳》),與韓信所率
數萬兵力相比,是占絕對優勢。但韓信並沒有被兵多勢眾的敵人所嚇倒,相反,他卻從當面
敵情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濰水這一天然條件來打擊敵人。交戰前,韓信秘密派人乘夜用大批
沙袋將濰水上游堵住;接戰中,韓信采取佯敗誘敵渡河,待其渡過一半時,命人突然決壅放
水,大水直瀉而下,立即將正在渡水的楚軍沖成兩段。於是,韓信乘敵極度混亂之機,揮軍
迅猛攻擊,一舉全殲已渡之楚軍,並擊斬楚將龍且,未及渡河的另一半楚軍不戰自潰,齊王
田廣也嚇得逃跑了。其後,韓信乘勝率軍追擊,將潰逃中的楚軍全部俘虜了,取得了平齊之
戰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或者在河岸列陣對敵,或者於水上駕船擊敵,這都叫做水戰。如在近水
岸邊作戰時,必須距河水稍遠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誘敵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敵人不生
疑心。我一定要與敵人決戰時,就不要在靠近河水的岸邊迎擊敵人,怕的是敵人不敢渡河而
來;我如果不想同敵人決戰時,就憑據河岸有利地勢阻截敵人,使其無法渡過河來。如果敵
人渡河來與我戰時,我可以在岸邊等到敵人渡過一半時再襲擊它。這樣作戰就利於取勝。誠
如兵法所說:「待敵人渡河一半時,就可以出兵襲擊它。」
    西漢初年,謀士酈食其奉劉邦之命游說齊國而使之歸順了漢廷,自此齊王田廣每天與酈
食其飲酒作樂,撤除了防御漢軍的守備力量。謀士蒯通建議韓信乘齊國守備廢弛之隙而出兵
進攻它;韓信采納了他的意見,於是率軍渡過黃河,出敵不意地一舉襲破了齊國。齊王田廣
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後逃往高密,向楚國求救。楚王於是派遣龍且
為將率兵號稱二十萬前往援救齊國。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而來拚死作戰,其鋒芒
銳盛不可阻擋,齊、楚軍隊是在自己地域內作戰,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采取深溝高壘
固守不戰之策,叫齊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撫失陷的城邑。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國王
還在,且有楚軍前來救援,就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因客居在別國土地上,必定會造成缺少
糧食的不利態勢,這樣,就可以不經交戰而擒獲他們了。」但龍且不以為然地說:「我一向
了解韓信的為人,他是容易對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齊國不經交戰而迫降了韓信,我還有什麼
戰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戰而又能戰勝他,齊國的一半土地可就成為我的封地了。」於是,率
軍前進,與漢軍相隔濰水而擺開了陣勢。韓信連夜派人製作了大批袋囊裝滿沙子,堵住了濰
水上游,清晨又親率部分兵力渡河襲擊龍且而偽裝成戰敗逃回。龍且見此高興地說:「我本
來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怕戰的懦夫。」於是揮軍渡河追擊漢軍。韓信立即派人掘開濰水上游
的沙袋,河水頓時傾瀉而至。此時,龍且的部隊尚有大半沒有渡過濰水,韓信乘洶湧水勢揮
軍猛烈截殺擊斬了龍且。被水隔斷而滯留濰水東岸的龍且部隊紛紛逃散,齊王田廣也嚇得逃
跑了。韓信乘勝追擊敗兵到城陽,俘獲了全部楚軍。於是平定了齊國。
    【原文】
    凡與敵戰,或岸邊為陣,或水上泊舟,皆謂之水戰。若近水為戰,須去水稍遠,一則誘
敵使渡,一則示敵無疑。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戰,則拒水阻之,使
敵不能濟。若敵率兵渡水來戰,可於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則利。法曰:「涉水半渡可
擊。」ヾ
    漢酈生說齊下之,齊王ゝ日與生縱酒為樂,而罷守備。蒯通ゞ說信,遂渡河,襲破齊。
齊下以酈生賣己,烹之,而走高密々,請救於楚。楚遣龍且將兵〔號稱二十萬〕救齊。或
〔說龍且〕曰:「漢兵遠來,其鋒難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
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ぁ。漢兵客居,其勢無所食,可不戰
而擒也。」龍且曰:「吾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今若救齊不戰而降之,有何功?若戰而勝,
齊半可得。」遂進兵與漢軍夾濰水あ而陣。信夜使人〔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擊
且,佯敗走。龍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
大半不得渡,即擊,殺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ぃ,
皆虜楚卒〕,遂平齊。い
    【註釋】
    ヾ涉水半渡可擊:語出《吳子·料敵第二》。
    ゝ齊王:即田廣。
    ゞ蒯通:本名徹,因與漢武帝劉徹同諱,故史家改「徹」為「通」。蒯通,范陽(今河
北徐水北)人。陳勝起兵反秦後,派武臣進取趙地,通說范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
地三十余城。後又勸韓信襲取趙地,成為漢初重要謀士和說客。
    々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ぁ反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及漢」,今據史校改。
    あ濰水:今稱濰河,在山東省東部。
    ぃ城陽: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荷澤東北。
    い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66.火戰
    【提示】
    本篇以《火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用火攻戰法擊敵的問題。它認為,對於
在草莽地帶扎營之敵,或者對敵人的糧草屯所,可利用干燥天氣「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
以擊之」,就可以打敗敵人。實施火攻擊敵,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常為兵家所采用的一種對敵
作戰手段。本篇這裡所說的「火攻」,實際上是用火焚之法輔助部隊攻擊敵人的問題,也就
是《孫子兵法·火攻篇》所闡明的「以火佐攻」的意思。用火來輔助部隊進攻,其效果雖然
特別顯著,但它與火器大量出現並廣泛用於戰爭後的熱兵器時代所講的「火攻」,非同一
義。這是必須加以明確的問題。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漢將皇甫嵩、朱雋共率步騎兵四萬余人,進
攻穎川郡的黃巾軍波才所部。朱雋所統部隊被波才打敗,皇甫嵩則率所部退保長社。波才乘
勝揮軍包圍了長社。從當時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看,波才軍明顯優於皇甫嵩軍。但是,處於
「兵少,軍中皆恐」(見《後漢書·皇甫嵩朱雋列傳》,下同)態勢下的皇甫嵩,並沒有為
此被動不利的形勢所嚇倒,相反,他從「兵有奇變,不在眾寡」的正確認識出發,緊緊抓住
波才「依草結營,易為風火」的軍事弱點,利用大風天氣,乘夜派人出城縱火配合部隊作
戰,又與曹操援軍密切協同,「合兵更戰」,因而能夠取得擊敗波才、「斬首數萬級」的重
大勝利。這在作戰指導上是不無可取之處的。而黃巾軍將領波才,在大敗朱雋之後又包圍皇
甫嵩於長社,這本來已使自己處於優勢而主動的有利地位,然而,由於其喪失警惕和缺乏經
驗,竟「依草結營」而為敵人火攻所乘。此種主觀指導上的失誤,不能不是造成波才慘敗的
一個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敵人駐紮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其營捨是用茅竹搭蓋而成,又囤積
大批馬草和糧食,如遇燥熱干旱天氣,就可借助風力放火焚燒它,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這
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對敵采用火攻戰法,必須具備一定客觀條件。」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將皇甫嵩(與右中郎將朱雋各統一軍),
進討黃巾軍(於穎川),朱雋與黃巾軍首領波才所部交戰而失敗,波才遂乘勝揮軍包圍了退
保長社的皇甫嵩。波才軍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安營扎寨。是時,正趕上刮大風,皇甫嵩便命
令部隊捆好火把登上城牆,又派精銳士卒偷偷越出包圍圈,於城外黃巾軍營地縱放大火並狂
呼亂叫,城上的漢軍則點燃火把與之緊密策應,皇甫嵩乘機率軍擊鼓而出城,直奔波才營陣
沖殺過去,波才軍猝不及防,驚慌四散。此時,漢靈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趕到,與皇甫嵩、
朱雋所部協力合戰,大敗波才,擊斬其軍數萬人。
    【原文】
    凡戰,若敵人居近草莽,營捨茅竹,積芻聚糧,天時燥旱,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
擊之,其軍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ヾ
    漢靈帝ゝ中平元年,皇甫嵩ゞ討黃巾々,漢將朱雋ぁ與賊波才あ戰,敗,賊遂圍嵩於長
社ぃ。賊依草結營,會大風。嵩敕軍束苣い乘城,使銳卒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
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曹操將兵適至,合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ぅ
    【註釋】
    ヾ行火必有因:語出《孫子兵法·火攻篇》。
    ゝ漢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ゞ皇甫嵩:東漢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字義真。靈帝時為北地太守。黃巾起
義爆發時,任左中郎將,與朱雋率軍鎮壓起義軍,後官至太尉,封槐裡侯。
    々黃巾:即黃巾起義軍,因起義者以黃巾裹頭,故名。
    ぁ朱雋:東漢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字公偉,曾任刺史、諫議大夫等職。與皇甫嵩
鎮壓黃巾軍時任右中郎將,後封為西鄉侯。
    あ波才:黃巾起義軍一支部隊的首領。
    ぃ長社:縣名。故址在今河南長葛東北。
    い束苣:即用葦稈扎成的火把。
    ぅ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皇甫嵩朱雋列傳》。

67.緩戰
    【提示】
    本篇以《緩戰》為題,旨在闡述攻城作戰中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它認為,由於修造攻
城器械和堆築登城土山,費時費事,攻城作戰中容易增大傷亡,故攻城之法是不得已而為之
的下策。因此,它主張在攻城作戰中,對於城防堅固、兵多糧少且無外援的守城之敵,不應
急於攻戰,可采取長圍久困的戰法。本篇所論攻城作戰中應注意的問題,不外乎《孫子兵
法·謀攻篇》中所闡明的觀點,認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下策。此種觀點在缺乏先進
攻城技術的古代是不無道理的。但是,隨著武器裝備與攻城技術的進步和戰爭發展的實際需
要,以奪取城鎮為目標的攻堅戰,必將提到重要位置上來。因此,在對守城之敵作戰中,是
否采用攻城戰法,應當根據戰爭的需要和裝備技術條件而定,不可不加具體分析地一概斥之
為下策。
    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月,前燕將領慕容恪率軍進攻晉屬廣固城,時
鎮北將軍段龕率眾堅守該城。當燕軍包圍廣固後,諸將皆主張急攻速勝,但慕容恪則主張緩
攻穩取,他根據「龕黨尚眾,未有離心」和「憑阻堅城」的敵情實際,採取了「築室反耕,
嚴固圍壘」(見《晉書·慕容雋記》)的長圍久困以待敵敞的戰法,陷段龕於孤立無援的困
難境地,最後迫使其開城投降。此種善於依據敵情實際而采取可行戰法的作戰指導,是可取
的。
    【譯文】
    大凡進攻城邑之法,是戰法中的最下策了,只在不得已時才采用它。通常所說的三個月
修造攻城器械,三個月堆築攻城土山,這樣,攻城準備得用六個月時間。值得警戒和注意的
問題是,由於攻城準備的時間長,將帥為忿怒急躁的情緒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
驅趕士卒像螞蟻一樣緣城而上,這恐怕是造成人員大批傷亡的原因。如果敵人城高壕深,且
兵多糧少,又無外援,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可采取長圍久困之法奪取它,這樣作戰對我有
利。誠如兵法所說:「軍隊行動舒緩時,就要像森林一樣穩便不動。」
    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慕容恪率軍進攻鎮守廣固城的東晉鎮北將軍段龕所部,並將其包
圍起來。當時,諸多將領都勸慕容恪盡快攻城,但慕容恪卻從容說道:「作戰之情勢,有時
應當緩戰以慢慢制服敵人,有時應當急攻以快快戰勝敵人。如果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敵人
又有強大的外援,我軍怕有遭到敵人腹背夾擊的危險,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戰法。如果我
軍強大而敵人弱小,且敵人又無外援,那麼,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則應采取長圍久困的戰
法,以等待敵人困敝時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說的『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它,有五倍於敵
的兵力就進攻它』,正是講的這個道理。段龕的部眾現在還很多,內部尚未出現離心傾向。
目前他們憑據堅城固壘,上下齊心協力地進行防守,如果我們投入全部精銳部隊強攻堅城,
用幾十天時間雖然也可以攻下來,但那樣做將會給我們的部隊造成很多傷亡。所以,應當采
取持久圍困以取勝的戰法。」於是,慕容恪命令部隊構築工事以圍困守城的晉軍,最後終於
攻佔了廣固。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為下策,不得已而為之。所謂三月修器152白話百戰奇略械,三月成
距堙ヾ者,六月也。謂戒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蟻附,恐傷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
池深,多人而少糧,外無救援,可羈縻ゝ取之,則利。法曰:「其徐如林。」ゞ
    十六國前燕將慕容恪々擊段龕ぁ於廣固,圍之。諸將請恪急攻,恪曰:「軍勢有宜緩以
克敵,〔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勢均,外有強援,恐有腹背之患,則攻之不得不速。若我
強彼弱,外無救援,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圍五攻』あ,正謂此也。龕黨尚眾,
未有離心。今憑阻堅城,上下戮力ぃ,盡銳攻之,數旬可拔,然殺吾士卒必多矣。當持久以
取耳い。」乃為壁壘以守之,終克廣固。ぅ
    【註釋】
    ヾ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戰中環城而堆築的土山,
以為窺察敵人城內情況或登城之用。
    ゝ羈縻:猶言束縛,牽制;這裡可作「圍困」解。
    ゞ其徐如林: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々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鮮卑族,字玄恭。從父征伐,鎮守遼東。後輔兄雋
及煒,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馬,總攝朝政,量才授任,頗有政績。
    ぁ段龕:遼西鮮卑族,段蘭之子。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龕以青州歸降
東晉,被授任鎮北將軍,封齊公,鎮守廣固。後為前燕將慕容恪所執殺。
    あ十圍五攻: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ぃ戮力:謂努力,盡力。
    い當持久以取耳: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載原意,故據史校改。
    ぅ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雋記》。

68.速戰
    【提示】
    本篇以《速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的攻城作戰應取速戰速決的指導原則問
題。它認為,對於兵少糧多、外有強援的守城之敵,只有采取速攻戰法,才能便於取勝。實
戰的歷史經驗表明,在攻城作戰中,究竟是采取緩攻,還是采取速攻?這要依據敵我雙方力
量對比情況和戰場態勢的實際情況而定。敵人糧多且有外援,其兵力雖少,但利於憑恃堅城
持久固守。故對此種守城之敵,進攻者如果緩攻久拖,兵力雖優,但極易師老兵疲,反為敵
人所乘;進攻者如能以優勢兵力乘敵外援尚未來到之前,採取速戰速決,則容易戰勝此守城
之敵。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圍攻孟達的上庸之戰,就是體現速攻取勝指導原則的一個成功戰
例。
    孟達原為蜀將,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叛蜀降魏,被委以新城太守而駐兵
於上庸城。後在蜀相諸葛亮的策動下,又「陰許歸蜀」(見《資治通鑒·魏紀二》,下同)。
    司馬懿在獲悉孟達「欲舉兵叛」的情報後,一面「以書慰解之」,企圖穩住孟達;一面
組織兵力,準備立即進討。當時,魏軍諸將皆認為孟達已與吳、蜀聯絡,不可速攻,只「宜
觀望而後動」(見《晉書·宣帝紀》)。但司馬懿卻與諸將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孟達反覆無
常,乘其猶豫不決之際,迅速出兵,突然進攻,是完全可以取勝的。於是,司馬懿於魏太和
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集中四倍於孟達軍的優勢兵力,親自統率自宛城西進,「倍
道兼行」,一千二百裡的路程,僅用八天時間即進抵上庸城下。然後,分兵八道發起進攻,
僅十六天即迫使孟達部下不得不斬達首而開城投降。此戰,從其長途行軍到攻佔上庸,在不
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告勝利了,可謂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後來,司馬懿於景初二年(公元2
38年)進攻公孫淵的遼東作戰中,曾就其對孟達作戰為何采取速攻取勝的指導原則問題,
向其隨軍司馬陳珪作過很好說明。他說:「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
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
情況,採取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此種恰到好處的作戰指導,無疑是其戰勝攻取的重要原
因。這是值得用兵者很好傚法的。
    【譯文】
    大凡圍攻城邑的作戰,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決,就
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寧肯指揮笨拙但求
速勝。」
    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孟達投降了魏國,於是被任命為新城太守而駐紮在上庸城。但不
久,他又聯吳歸蜀而背叛了魏國。魏將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討孟達。當時,眾多將領都說孟達
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態的變化爾後再采取行動。但司馬懿卻說:
「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
時,迅速把他解決掉。」於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八天而抵達
上庸城下。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將統兵前來援救孟達。對此,司馬懿則分別派兵加
以抵禦。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裡,而距我這裡
有一千二百裡。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必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
皇帝批復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將所屬部隊都已部
署停當。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將領來進攻,我就沒
有憂慮之事了。」但當司馬懿親自率兵突然來到之後,孟達又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
舉事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麼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面臨
水,地勢險要,而孟達又於城外構築木柵以加強防御。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沖破木柵,直
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十六天時間,孟達的部將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打開
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
    【原文】
    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法曰:「兵貴拙速。」ヾ
    三國蜀將孟達ゝ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復連吳附蜀以叛魏。司馬懿潛軍進討,諸
將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而後可。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ゞ,促々
而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吳、蜀各遣將救達,懿乃分兵拒之。初,達與
諸葛亮書曰:「宛ぁ去洛あ八百裡,去吾ぃ一千二百裡い,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
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將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
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ぅ城三面阻
水,達於外為木柵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う,李輔
□等斬達首,開門以降。□
    【註釋】
    ヾ兵貴拙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
    「兵聞拙速。」
    ゝ孟達: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劉璋,後歸劉備,為宜都太守。
    後叛蜀降魏,被任為新城太守駐兵於上庸城。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伐
魏,曾致書誘達為援,為魏所疑,達懼復叛魏,不久在司馬懿率軍進攻下,為其部下所殺。
    ゝ未定:馬本誤作「未足」,今從唐本。
    々促:馬本及唐本誤作「偍」,汪本誤作「隄」,今據史校改。促,通「趨」,急速之
意。
    ぁ宛:即宛縣。三國時魏南陽郡治,位於今河南南陽。當時,司馬懿鎮守此地,都督荊
豫諸州軍事。
    あ洛:即洛陽,魏國都城,今屬河南。
    ぃ吾: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吳」,今據史校改。吾,為孟達自言其駐地上庸城。
    い一千二百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一百二十裡」,今據史校改。
    ぅ上庸:縣名。故城位於今湖北竹山西南。
    う旬有六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旬月」,今據史校改。□李輔:孟達部將。司馬懿率
軍圍攻上庸時,他與達甥鄧賢斬達首後開城投降。
    □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69.整戰
    【提示】
    本篇以《整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於陣勢嚴整之敵作戰時應當注意掌握的指導原則。它
認為,作戰中如果遇到行陣嚴整、士卒鎮靜的敵人,不可輕率與之交戰,應當等待其發生變
化之時,再不失時機地攻擊它,就能打敗敵人。這裡引自《孫子兵法》的「無邀正正之
旗」,邀,阻截;正正,謂整齊嚴密之狀。整個句意是,不要去截擊旗幟整齊、隊伍嚴密的
敵人。顯而易見,本篇依據孫子的思想,通過對陣勢嚴整之敵作戰問題的論述,進一步揭示
了避實擊虛和因變制敵重要作戰原則的實踐性。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平定公孫淵的遼東之
戰,便是較好體現上述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領大軍秘密渡過遼河之後,
他發現公孫淵集重兵於遼隧城,企圖憑據堅城固守以阻截魏軍,於是采取了避實擊虛、攻其
必救的作戰方針,捨棄行陣嚴整、部署周密的遼隧不攻,而直搗防守空虛的敵巢襄平,迫使
遼隧的敵守軍急速回救,司馬懿乘機揮軍迎擊,大敗敵軍,進而包圍了襄平,為取得整個平
叛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綜觀此戰,司馬懿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能夠根據
敵情實際,採取切實可行的作戰方針和有效戰法,調動敵人脫離堅城固壘而於運動之中殲滅
之。此種因情制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是值得人們傚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行列嚴整有序,士卒情緒安穩平靜,不可輕率與其交戰,等到
敵人內部發生變化時,再出兵進攻它,就有利於我軍取勝。誠如兵法所說:「不要攔擊旗幟
整齊、隊伍嚴密的敵人。」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司馬懿奉命率軍征討公孫淵,而進至遼水。公遜淵果然派遣數萬步
騎兵憑據遼隧,企圖固守堅城壁壘以抵禦司馬懿進攻。司馬懿率軍乘船偷偷渡過遼水後,依
傍遼水構築一道長圍(擺出一付攻打遼隧的架勢),然後又命令部隊放棄該城不攻,而向其
老巢襄平進發。眾將對此決策十分不解地說:「我們不攻打遼隧城,卻又構築長圍,這不是
顯示我們兵多軍威的辦法。」司馬懿解釋說:「敵人現在憑據遼隧堅固而高大的城防設施,
企圖把我軍拖垮在這裡。我們進攻它,恰好中了敵人的詭計。敵人的主力都集中在這裡,其
老巢必定非常空虛,我軍直驅襄平,這裡的敵人一定會心懷恐懼,他們恐懼就會離開堅城固
壘而向我求戰,那時我們集中兵力打敗他們是必定無疑的。」於是,司馬懿率領嚴整有序的
魏軍,越過遼隧而向襄平長驅直進。敵人發現魏軍所向直指其後方老巢,果然脫離堅城遼隧
而去攔截魏軍。司馬懿乘機揮軍迎頭痛擊,大破敵人,三戰三捷。公孫淵退保襄平,司馬懿
乘勝揮軍包圍了他。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整齊,士卒安靜,未可輕戰,伺其變動擊之,則利。法曰:「無
邀正正之旗。」ヾ
    三國魏司馬懿征公孫淵ゝ,〔次於遼水ゞ。淵遣步騎數萬,阻遼隧々,堅壁而守,以距
帝ぁ。〕懿泛舟潛濟遼水,〔傍遼水〕作〔長〕圍,棄城而向襄平あ。諸將曰:「不攻城而
作圍,非所以示眾也。」懿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軍也。攻之,正墮其計。賊大眾在
此,其巢穴虛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賊見兵
出其後,果邀之,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賊保襄平,進軍圍之。〕ぃ
    【註釋】
    ヾ無邀正正之旗: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ゝ公孫淵:《晉書》稱之「公孫文懿」,三國時襄平(今遼寧遼陽)人。魏明帝時,任
遼東太守、大司馬,封樂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為燕王。次年,被司馬
懿率軍所攻殺。
    ゞ遼水:今遼寧之遼河。
    々遼隧:地名。故址在今遼寧鞍山西之遼河東岸。
    ぁ帝:指司馬懿。魏元帝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
後,追尊其為宣皇帝。
    あ襄平:三國魏遼東郡治。公孫淵叛魏後據此自稱燕王。
    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70.亂戰
    【提示】
    本篇以《亂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於行陣紊亂不整之敵應采取的作戰指導原則。它認
為,作戰中如果遇到行陣不整、士卒混亂的敵人,應當乘亂而不失時機地迅速出兵攻擊它,
就能取得勝利。本篇所引「亂而取之」,是孫子著名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它是古代
作戰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戰法。戰爭的經驗表明,敵人處於混亂之際,恰恰是我出兵擊
敵的最好時機。因此,本篇所論旨在揭示作戰中如何選擇有利戰機擊敵的問題。這對用兵者
是不無啟發意義的。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將段志玄擊敗隋將屈突通的潼關之戰,就是較好體
現「亂而取之」戰法的成功戰例。當時,段志玄隨劉文靜同隋將屈突通戰於潼關,文靜所部
為隋將桑顯和襲擊而敗潰。在此十分危急的時候,段志玄率領少數騎兵及時赴救,擊殺數十
敵人,但不幸在返還時足部為敵流矢所傷。然而,為了使部隊的高昂鬥志不受挫折和影響,
段志玄對自己的傷痛竟「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以其自身的英勇奮戰,給隋軍以很
大殺傷,使敵人立即陷入極大混亂,鼓舞了自己部隊的士氣。之後,他又乘敵混亂潰逃之
機,適時組織指揮部隊實施猛烈追擊,大敗隋軍,活捉敵將屈突通。段志玄身為將領,能夠
臨危不懼,率先沖鋒陷陣,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夠充分發
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創造殲敵的有利戰機,並且不失時機地指揮部隊進行反擊。這是促使
唐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亂而取之」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行列陣勢紊亂不齊,士卒諠譁混亂不堪,應當立即出兵進攻
它,就有利於我軍取勝。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混亂不堪時,我就乘機攻取它。」
    (隋末李淵起兵之初),其部將段志玄隨同劉文靜率軍於潼關抵抗隋將屈突通的進攻。
劉文靜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將桑顯和打敗,軍營已經潰散。這時,段志玄率領二十名騎兵趕來
救援,奮力沖殺,擊斬隋軍數十人;但在回身返還之時,腳部為敵人亂箭所傷。因怕引起部
眾思想波動,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傷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沖入敵陣,奮力拚殺,致
使桑顯和軍大亂,劉文靜部隊士氣重新振作,並乘敵軍大亂,勇猛衝擊,大破之。屈突通兵
敗而逃,段志玄與眾將跟蹤追擊,將他活捉過來。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不整,十卒諠譁,宜急出兵以擊之,則利。法曰:「亂而取
之。」ヾ
    唐段志玄ゝ從劉文靜ゞ拒屈突通々於潼關ぁ,文靜為通將桑顯和所敗,軍營已潰,志玄
率二十騎赴之,擊殺數十人而還;還為流矢中足,慮眾心動,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
顯和軍亂,大軍因而復振,擊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與諸將追而擒之。〕あ
    【註釋】
    ヾ亂而取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ゝ段志玄:唐將。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隋末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
唐朝建立後,隨李世民討王世充、破竇建德等作戰有功,升任左驍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
封褒國公。
    ゞ劉文靜: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肇仁。隋末為晉陽令。李淵於太原起兵,他參與
定計。唐朝建立後,任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後因不滿位居裴寂之下,李淵聽信
裴寂讒言而將其殺害。
    々屈突通: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隋朝時任右武候車騎將軍、左驍衛大將軍。大
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關與李淵部隊作戰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國後,任兵部尚
書,封蔣國公。
    ぁ潼關:關隘名。位於今陝西潼關縣北,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
    あ本篇《亂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亂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
唐書·段志玄傳》,又見《新唐書·段志玄傳》。
    ------------------
  黃金書屋 youth校對	 感謝LXZ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