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1.眾戰
    【提示】
    本篇以《眾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眾敵寡情況下作戰應當注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
對敵作戰中,若兵力對比處於我眾敵寡時,不能在險狹之地與敵決戰,而須選擇開闊平坦地
域作戰,這樣才便於兵力展開,進退開合靈活機動。在冷兵器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古代,兵力
數量的多少無疑是戰勝攻取的基本條件,但地形條件的好壞利弊,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客觀
因素。一個善於用兵的指揮員,不但應當懂得有什麼兵力打什麼仗,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
還應懂得根據兵力和武器狀況,選擇適於己而不適於敵的有利地形條件。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善於利用地形條件克敵制勝的戰例是不勝枚舉的,然而,不能根據
兵力情況選擇適宜地形條件而導致作戰失敗的,也是不乏其例的,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
3年)前秦苻堅攻晉的淝水之戰的慘敗,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當時,苻堅恃眾輕敵,把數
十萬大軍擺在淝水一岸,由於地勢狹窄,不利於大兵團機動,故當其前鋒軍稍向後撤,立即
引起整個部隊陣勢大亂,完全失去自控能力。晉軍乘機渡水,窮追猛打,大敗秦軍。苻堅以
「眾號百萬」(《晉書·謝玄傳》,下同)之師竟敗給「眾凡八萬」的東晉軍,這固然主要
由於秦軍士氣低落、普遍厭戰和苻堅驕傲輕敵所致,而在作戰指導上,身為全軍統帥的苻堅
不善選擇有利地形條件,把眾多軍隊置於狹窄地段而難於機動,也是導致秦軍慘敗的一個原
因。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可與敵交戰於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
地域作戰場,以便於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
的。誠如兵法所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至壽陽,並臨淝水一岸
而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境,卻臨
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你們要能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將士得以從
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當憑據
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只有這樣,才是萬全必勝之
策。」苻堅不以為然地說:「只管退軍,讓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們以數十萬騎
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之。」苻融(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於是,苻堅下令秦軍後撤。不料
部隊因動而大亂,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順利渡過淝
水。晉軍都督謝石率部進攻秦軍張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謝玄和謝琰依然揮軍奮擊,與敵激
戰於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原文】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ヾ,聞金則止,
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ゝ
    晉太元ゞ時,秦苻堅々進屯壽陽ぁ,列陣淝水あ,與晉將謝元ぃ相拒。元使謂苻堅い
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僕與諸君緩轡而
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
「但卻軍,令得過ぅ,而我以鐵騎數十萬う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
因亂而不能止。於是,元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拒張蚝□,小
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
    【註釋】
    ヾ聞鼓則進:王本及汪本皆作「聞鼓則戰」。
    ゝ用眾進止: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
    ゞ晉太元:馬本及諸本皆脫「太」,今據史補。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秦音淝水之
戰,即發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々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在淝水作戰
失敗後,為羌族首領姚萇所擒殺。
    ぁ壽陽:今安徽壽縣。
    あ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內。
    ぃ謝元:史載本作「謝玄」,因《百戰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諱(「玄
朗」之「玄」)而援引時改「玄」為「元」。謝玄,東晉名將,宰相謝安之侄。曾受命組織
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戰後,他率軍收復了徐、兗、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い苻堅: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苻融」,今據史載校改。
    ぅ但卻軍,令得過:馬本及諸本皆作「但卻,無令得過」,顯與原意相悖,故據史校改。
    う數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萬」,今據史校改。
    □謝琰:東晉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將軍。
    □桓伊:東晉譙國賣e縣(今安徽宿縣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後遷豫州刺
史。淝水之戰後,因功升任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石軍:即謝安之弟謝石所率之軍。
    □張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張耗」,今據史校改。
    □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謝玄傳》。

12.寡戰
    【提示】
    本篇以《寡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寡敵眾形勢下作戰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如
以少數兵力對付眾多敵軍的時候,一定要利用黃昏時分,或者在草木叢生之地設伏,或者在
險路隘口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就能勝利。山嶽叢林、深溝險谷之地,是大部隊難以展開兵
力的地區,但對小部隊來說,卻是便於活動的殺敵戰場。戰爭實踐表明,以少量兵力對眾多
兵力的敵人作戰,強攻硬拚是難以克敵制勝的,最好的辦法是選擇隱蔽、險要的地形,或設
伏,或截擊,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於達成突然襲擊之目的。由此可見,本篇引錄
《吳子·應變》所揭示的「用少者務隘」的觀點,乃是古代作戰以少勝多的重要指導原則。
    北朝西魏宇文泰擊敗東魏高歡進攻的渭曲之戰,就是較好體現「用少務隘」原則的一個
戰例。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情況看,高歡軍明顯優於宇文泰軍。但宇文氏面對強敵,並不
畏怯,他及時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應敵對策,採納了李弼的建議,先敵占領了渭曲險要之地,
且「背水東西為陣」,設置伏兵以待高歡軍,並以少量兵力誘敵入伏。高歡則恃眾輕進,以
至「卒亂而不成列」;宇文泰乘機擊鼓,伏兵突然四起,採取正面進攻與兩翼側擊相結合的
戰術,一舉擊敗高歡,創造了「用少務隘」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是用較少的兵力抗擊較多兵力的敵人,一定要選在日落黃昏時分,或者
於草木深處暗設伏兵,或者在隘口險路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必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使
用小部隊對敵作戰時,務必選擇險隘的地形條件。」
    《北史》記載: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東魏將領高歡率軍西渡黃河後,直逼
西魏華州,因華州刺史王羆防守嚴密難克,不得不轉兵渡過洛水,而駐紮在許原之西。西魏
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軍抗擊高歡軍。宇文泰進至渭水之南,所征諸州之兵尚未會齊,諸將以
敵眾己寡為由,請求暫且等待高歡繼續西進而觀察形勢再作決策。宇文泰則反駁說:「高歡
倘若進至鹹陽,民心將會動盪不安。現在乘其剛到立足未穩,正好可以攻擊它。」於是,立
即造浮橋於渭水之上,命部隊攜帶三天口糧,以輕裝騎兵迅速渡過渭水,而以運輸部隊自渭
水南岸沿河向西運動。十月初一,宇文泰率軍進至沙苑,距高歡軍僅六十余裡。高歡聞訊立
即率軍趕來。騎兵偵察員報告說高歡軍即將到來,宇文泰馬上召集眾將商議對策。驃騎大將
軍李弼說:「因為敵眾我寡,我們不可以在平坦開闊之地設陣同敵交戰。從這裡向東十裡,
有渭水一彎曲處,可以搶先占領該地以等待敵軍。」宇文泰遂率軍進至那裡,且背靠渭水自
東向西列陣,以李弼所部為右翼,以趙貴所部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蘆葦之中,
聽到鼓聲立即奮起出擊。黃昏時分,高歡率軍到達這裡,看到西魏軍少,所部爭相前進,致
使部隊混亂而不成戰鬥隊形。當兩軍即將交戰之際,宇文泰突然擂響戰鼓,其部眾聞聲都驟
然奮起出擊。驃騎大將軍於謹等將率主力直撲高歡軍正面,李弼、趙貴率部從左、右兩翼出
擊,將敵軍分割為兩段,以正面突擊與兩翼橫擊相結合的戰術,一舉大敗高歡軍。
    【原文】
    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
務隘。」ヾ
    《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將高歡ゝ渡河ゞ,逼華州々,刺史王羆ぁ嚴守,乃涉
洛,軍於許原あ西。西魏遣將宇文泰ぃ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い。諸將以眾寡不
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ぅ,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
造浮橋於渭南,軍士□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う,至沙苑□,
距齊軍六十余裡。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將議。李弼□曰:「彼眾我寡,不
可平地置陣□。此東十裡,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
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齊軍至,望
見軍少,爭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將交,泰鳴鼓,士卒皆起。於謹□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
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犬破之。」□
    【註釋】
    ヾ用少者務隘:語出《吳子·應變第五》。
    ゝ高歡: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為鮮卑化的漢人。初參加杜
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後叛降爾朱榮。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勢力,擁
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長安,別立元善見(孝文帝曾
孫)為帝(孝靜帝),遷都鄴城,是為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執魏政十六
年,死後,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追尊歡為神武帝。
    ゞ河:古代黃河的專稱。南北朝以前,稱「河」或「河水」,隋唐以後稱「黃河」。
    々華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
    ぁ王羆: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王霸」,今據史校改。
    あ許原:故址在今陝西大荔西北五十裡。
    ぃ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曾參加鮮於修禮起義軍,
繼歸葛榮,後降爾朱榮。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對抗,為大丞
相,執掌西魏朝政。死後,其子宇文覺代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追尊泰為文
帝。
    い未會: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來會」,今據史校改。
    ぅ鹹陽:治所在今陝西涇陽。
    う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沙苑:故址在今陝西大荔南。
    □李弼:北周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北魏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西討,以功拜征虜將
軍,後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西魏文帝時,他歸附文帝,官至太師,封趙國公。
    □不可平地置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不可爭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渭曲:即渭水之一彎曲處。
    □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將平。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北周閔帝時,封
楚國公。
    □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於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
年),他向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大統元年(公元535
年),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后,晉封燕國公。
    □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13.愛戰
    【提示】
    本篇以《愛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愛兵的重要性。這裡的「愛」,與「恩」為同義
詞。它認為,作戰中士卒所以寧願冒死前進而不願後退求生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實施恩惠
的結果。只要將帥愛卒如同愛子,那麼,士卒愛將也會像愛父一般。故在危難時,士卒無不
情願以拚死搏鬥來報答將帥恩德的。士卒是武裝力量的主體,軍隊戰鬥力的第一要素。戰鬥
中沒有廣大士卒的奮勇殺敵,是無法取得作戰勝利的。而要在戰鬥中充分發揮部隊英勇殺敵
的犧牲精神,要靠平時將帥對他們嚴格教育訓練和切實關心愛護。因此,是否做到愛兵,乃
是衡量將帥治軍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從治軍的高度闡述了將
帥愛兵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很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曾湧現不少將帥愛兵的感人事跡,戰國初期的魏將吳起,便是突
出的一例。他把愛兵問題作為治軍的重要內容來抓,其主要特點:一是能以普通一兵嚴格要
求自己,切實做到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二是能夠體察下情,關心士卒疾苦,身居
將帥高位,竟親自為卒吮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所以,他所帶出來的部隊具有較強的戰
鬥力。他在鎮守西河郡地期間,曾身經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者竟多達六十四次,堪稱善
戎能戰的「常勝將軍」。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吳起之所以成為戰績輝煌的著名將帥,主要是其「用兵廉
平,得士卒心」的結果。這是很有道理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寧肯前進而死,卻不願後退而生的,這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對
他們實行恩惠、愛護的結果。
    全軍士卒深知將帥愛護他們如同愛子那樣無微不至,那麼,他們熱愛將帥也會像熱愛自
己的父親那樣至敬至誠。所以,作戰中儘管陷入危亡境地,卻沒有不願以拚死奮戰來報答將
帥恩德的。誠如兵法所說:「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自己的愛子,士卒可以同將帥在危難中
生死與共。」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出任西河太守時,能和最下層的士卒穿同樣衣服、吃同樣飯
菜;睡覺時不舖墊軟席,行軍時不乘車騎馬;親自包扎攜帶軍糧,替士卒分擔勞苦。有個士
卒長了膿瘡,吳起為他吮吸膿汁。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哭了起來。有人問她
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士卒,而將軍親口為他吮吸膿瘡,你為什麼還哭呢?」她回答說:
    「不是這樣的。往年吳公曾為他父親吮吸膿瘡,他父親因此在作戰中奮勇直前而不後
退,結果就戰死在沙場。如今吳公又為其子吮吸膿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戰死在什麼地方。所
以,我是在為他哭泣。」魏文侯鑒於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正,深得士卒擁護,就委派他為
將鎮守西河地區。在此期間,他先後同諸侯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的作戰有六十四次之多。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
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法曰:「視民如愛
子,故可與之俱死。」ヾ
    戰國ゝ魏將吳起為西河守,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贏糧ゞ,
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
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々,遂死於敵。吳公今又
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ぁ以吳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あ,
與諸侯ぃ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い。
    【註釋】
    ヾ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ゝ戰國: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春秋」,今據史校改。
    ゞ贏糧:贏,通「盈」;贏糧,謂裝滿糧食。
    々旋踵:旋轉腳跟,引申為轉身後退之意。
    ぁ文侯:即戰國時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
鄴令,實行改革,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魏國成為當時強國。
    あ西河:郡名。戰國魏置。轄境當今陝西東部的黃河西岸地區。
    ぃ諸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的各國國君。在其封疆之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形成各
自為政的許多諸侯國。
    い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4.威戰
    【提示】
    此篇與前篇《愛戰》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姊妹篇。《愛戰》側重論述將帥愛兵的重
要性,《威戰》則側重闡述理兵從嚴的重要性,二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治軍這個同一重要問
題。它認為,士卒之所以敢於赴湯蹈火地去殺敵,是為將者執法如山、從嚴要求的結果;而
士卒畏敵不前,則是將帥治軍不嚴的表現。本篇引自《尚書·胤政篇》的「威克厥愛允濟」
一語,意思是,從嚴要求(威)勝過(克)偏愛放任(厥愛),事情就能成功(允濟)。軍
隊打勝仗靠強大的戰鬥力,而強大的戰鬥力,是靠將帥平時對士卒的關心愛護和嚴格管理訓
練出來的。所以,對部隊正確實施恩威並重的管理原則,歷來是將帥治軍所強調的重要問題。
    春秋時期齊將司馬穰苴在治軍上是以恩威並重而著稱於世的。他一方面執法如山,從嚴
要求部隊,對公然違犯軍令的齊王寵臣莊賈處以斬首,「以徇三軍」;一方面對士卒關懷備
至,凡有關部隊住宿、飲食、醫病等問題,他都親自過問安排。由千司馬穰苴能夠把對部隊
的關心愛護和從嚴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強,士氣旺盛,臨戰之際,人人
「爭奮出為之赴戰」。齊軍鬥志昂揚的強大威勢,迫使晉、燕入侵軍聞風喪膽,不戰先退。
司馬穰苴乘機揮軍跟蹤追擊,收復了所有淪陷的國土,取得了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奮勇前進而不敢後退的,是由於畏懼將帥的威嚴而不畏懼敵
人的緣故;如果敢於後退而不敢前進的,那是由於畏懼敵人而不畏懼將帥的緣故。將帥命令
士卒赴場蹈火而不敢違抗的,是由於威嚴的軍紀促使他們這樣做的。誠如兵法所說:「威嚴
的軍紀克服了單純的憐愛,作戰就會取得成功。」
    春秋齊景公執政期間,晉國攻打齊國的東阿和鄄城,而燕國則侵犯齊國黃河南岸的領
土。齊國軍隊被打敗了。齊景公非常憂慮這件事。大臣晏嬰為此而向景公推薦田穰苴,說:
「穰苴雖為田氏門中偏房所生,可是此人論文韜能使眾人歸服,論武略可令敵人畏懼。希望
君王用他試一試。」景公於是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用兵之事,非常高興,就任命他為將軍
率兵抗擊燕、晉入侵軍。穰苴受任後,對景公說:「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從
平民中提拔起來,加官於大夫之上,士兵不會服從,百姓不會親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沒有權
威可言,因此,請求派一個為君王所寵信、全國所尊崇的人來作監軍,才可以統軍作戰。」
於是,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寵臣莊賈為監軍。田穰苴辭別了齊景公,與莊賈約定說:
「明天中午於軍營門會齊。」第二天,穰苴先趕到軍營,設置了測日影的標竿和計時間的漏
壺,以等待莊賈的到來。莊賈向以顯貴而驕橫,這次又認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軍隊,
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監軍,故對如約赴軍之事不很著急在意。親戚朋友為他送行,留他
宴飲,到了中午時分他還沒有到達軍營。田穰苴便放倒測影標竿,撤掉計時漏壺,然後進入
軍營,檢閱隊伍,指揮士兵,宣佈軍紀。部署完畢,待到傍晚時分,莊賈才來到軍營。田穰
苴質問莊賈說:「為什麼過了約定時間才到?」莊賈滿不在乎地回答道:「不才受大臣和親
戚們盛情餞行,故留飲有所耽擱。」穰苴厲聲指斥說:「身為將帥,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
應忘掉自己的家庭;親臨戰陣指揮部隊,就應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進擊的緊急時刻,就應
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敵人侵入我國內地,國內人心動盪,士卒們日曬夜露於邊境之上,
君王為此睡不安穩,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裡,還說什麼送行呢?」說罷,就
把軍法官叫來,問道:「軍法上對於約期而遲到的人,規定該怎樣處置?」軍法官回答說:
「應當處斬。」莊賈這時才感到害怕起來,並立即派人飛馬報告齊景公,請求解救。莊賈派
出的人尚未返回時,田穰苴已按軍法將莊賈斬首示眾了。全軍將士都震驚戰栗不已。過了好
久,齊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節乘車來救莊賈,逕直衝入軍營。田穰苴對使者說:「將領在軍
中執行軍務,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他又問軍法官,說:「軍營中不准車馬馳入,
如今使者這樣干,軍法規定該怎樣辦?」軍法官回答說:「應當處斬。」使者一聽大為恐
懼。但田穰苴卻說:「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殺掉的。」於是,就斬了使者的僕人、砍斷車子
左邊的車轅、殺了左邊駕車的馬匹,並向全軍示眾。田穰苴讓使者還報齊景公,然後又繼續
佈置軍務。對於部隊的行軍宿營、掘井埋灶、士卒伙食、看病吃藥等事宜,田穰苴都親自過
問和佈置。他還把自己那份官俸糧餉全部拿出來,供士卒們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樣平分糧
食,特別是照顧到那些體弱有病的士卒。三天之後率軍出發,生病的士卒都請求跟隨部隊一
同出征,大家奮勇爭先地為報答將軍的關懷而去戰鬥。晉軍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撤兵而去;
燕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渡過黃河向北撤走,齊國的危急得以解除。田穰苴揮軍追擊,收復
了所有淪陷的國土,然後率軍凱旋而歸。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前進而不敢退後,是畏我而不畏敵也。若敢退而不敢進者,是畏敵而不
畏我也。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法曰:「威克厥愛允濟。」ヾ
    春秋齊景公時,晉伐阿、鄄ゝ,而燕侵河上ゞ,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
穰苴々,曰:「穰苴雖田氏庶孽ぁ,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景公乃召穰
苴,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親,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
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あ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軍門。」
穰苴先馳至軍中,立表下漏ぃ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
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僕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
夕時,賈乃至。穰苴曰:「何為後期?」賈對曰:「不佞い,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
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ぅ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
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
正う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
往,未及返,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節□救賈,馳入軍
中。穰苴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問軍正曰:「軍中不馳,今使者雲何?」對曰:
「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殺其僕、車之左駙□、馬之左驂
□,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後行事。士卒次捨□、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
□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以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
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渡河而解。於是,
穰苴乃率眾追擊之,遂取所亡邦內故境,率兵而歸。□
    【註釋】
    ヾ威克厥愛允濟:語出《尚書·胤政篇》。
    ゝ鄄(juàn):史載原作「甄」,《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避諱宋仁宗嫌名
(「禎」)而改「甄」為「鄄」。鄄,今山東鄄城北。
    ゞ河上:指黃河南岸之滄、德二州北界。
    々田穰苴:春秋齊國人,本姓田,為大司馬,故又稱司馬穰苴,善於治軍,深通兵法。
    ぁ庶孽:即庶子,舊時指妾所生之子。
    あ莊賈:春秋齊國大夫,景公之寵臣。
    ぃ立表下漏:謂立標竿以測日影,設漏壺以記時間。表,古代測日影時所立的標竿;
漏,古代記時用的漏壺。
    い不佞:猶言「不才」,自謙之詞。
    ぅ援桴鼓:謂拿起鼓槌敲鼓。桴(□e□),鼓槌。
    う軍正:軍中執法之官。
    □持節:古代使者所拿作為憑證之物,節,符節。
    □左駙:即車之左面的夾車木。駙,通「輔」,夾車木。
    □左驂:即左面駕車的馬。驂(c□n),一車駕三馬為驂。
    □次捨:即宿營。次,古代行軍停駐一地謂之「次」。
    □拊循:安撫,撫慰。拊,同「撫」。
    □最比:謂尤其照顧到。最,尤其,極為;比,及,到。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15.賞戰
    【提示】
    本篇以《賞戰》為題,旨在闡述獎賞制度在古代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在攻
城作戰中,士卒們之所以身冒矢石而爭先登城,不避白刃格鬥而爭先赴戰,都是由於懸以重
賞的結果。這是不無道理的。所以,設獎行賞,乃為歷代兵家治軍用兵都十分重視的一種行
之有效的制度。獎賞的目的,在於激勵鬥志、鼓舞士氣。運用得當,恰到好處,就能調動廣
大將士的積極性,提高部隊戰鬥力。但是,如果運用不當,而造成賞之過濫,不該獎賞的而
受賞,應該獎賞的而未受賞,那麼,此種獎賞也可能變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氣的腐蝕劑。這
是實行獎賞制度過程中,不可不加注意防止的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堪稱是位善用獎賞制度治軍用兵的軍事家。他每次統軍攻戰,都把繳
獲來的貴重財物,全部分賞給有功的將士。對於功勳大而應當受到重賞的,他「不吝千
金」;但對那些無功而妄圖要賞的,他卻「分毫不與」,在獎賞問題上由於做到了秉公無
私,一絲不苟,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將士的積極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故能取得「每
戰必勝」的輝煌戰績。
    【譯文】
    凡在攻城作戰中遇到高牆深壕,箭石交下如注的情勢,要使士卒爭先恐後地攀登城垣;
當兩軍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鬥的時候,要使士卒奮不顧身地前赴後繼,都必須懸以重賞來
激勵他們英勇殺敵,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誠如兵法所說:「重賞激勵之下,必有勇
士湧現。」
    東漢末年,大將曹操每當攻克敵人城鎮的時候,對所繳獲來的貴重財物,全部都用以獎
賞有功將士。如果有誰勳勞顯著而應當重賞的,即使賞賜千金也不吝惜;但對那些無功而妄
想索賞的人,則一分一毫也不給。所以,曹操每次率軍攻戰都必定取得勝利。
    【原文】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爭先登;白刃始合,士卒爭先赴者,必誘之以重賞,則敵
無不克焉。法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ヾ
    漢末大將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麗ゝ之物,則悉以賞有功者。若勳勞宜賞,不吝千
金。無功妄施,分毫不與。故能每戰必勝。ゞ
    【註釋】
    ヾ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語出《三略·上略》。
    ゝ靡麗:謂華麗貴重。
    ゞ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魏書》。

16.罰戰
    【提示】
    本篇以《罰戰》為題,旨在闡述懲罰制度在治軍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問題。它認為,在對
敵作戰中,對於那些畏敵不前的加以懲處,就可以使部隊臨戰敢進而不敢退,就可以打勝
仗。懲罰與獎賞,是歷代兵家治軍用兵所常采用的相反相成的兩種有效手段和措施。實踐中
運用得當,真正做到賞罰分明,恰到好處,就能提高士卒積極性,增強部隊戰鬥力。本篇引
自《司馬法》的「罰不遷列」一語中的「遷列」意即移動行列,句義是說實施懲罰要就地執
行。這就是說,懲罰不但嚴明、適變,而且要果斷、適時。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懲一儆百、
及時教育部眾的作用,從而達到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陣朝大將楊素是以治軍嚴整而聞名於世的。歷來軍隊是有紀律約束的武裝集團,只有維
護鐵的紀律,才能令行禁止,具有強大戰鬥力。楊素能夠嚴格要求部隊,對違犯軍令者及時
予以懲治,防止部隊松散懈怠,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每戰都專門「求人過失」而成批的
殺人,特別是對於「不能陷陣而還者」,不問緣由,一律殺掉,這就不可取了。對廣大士
卒,應以說服教育為主,同時輔以必要地懲治。如果拋開說服教育的一面,單純以懲罰為樂
事,這種懲辦主義的作法,非但不能達到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的目的,相反則極易激化矛
盾,釀成事變,造成損失。此類情況,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是不乏其例的。這是應當引以為
訓的。
    【譯文】
    大凡在作戰中,要使士卒在與敵人遭遇時,敢於奮勇前進而不敢後退,而對於畏敵後退
一步的,必須用重刑加以懲處。這樣,就可以打勝仗。誠如兵法所說:「懲罰罪過要就地執
行,絕不遷延姑息。」
    隋朝時期,大將楊素治軍嚴整。他的部隊如有違犯軍令的人,立即處斬,而絕不寬容。
每當將要對敵交戰之時,他就搜求犯有過失的士卒而立即殺掉,被殺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
少者也不下十數人。由於殺人太多,鮮血流遍帳前,而楊素卻談笑風生,若無其事。到了與
敵對陣交戰之時,他先令三百人進擊敵人,若能攻陷敵陣也就罷了,如果不能沖破敵陣而活
著回來的,不論多少都全部殺掉。然後又派二三百人再去進攻,對於不能陷陣而生還者仍如
舊法全部殺掉。將士們因此而震懼,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奮勇殺敵,所以每戰都能獲勝。
    【原文】
    凡戰,使士卒遇敵敢進而不敢退,退一寸者ヾ,必懲之以重刑,故可以取勝也。法曰:
「罰不遷列。」ゝ
    隋大將楊素ゞ,御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每將對敵,輒求人過失而
斬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數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對陣,先令三百人赴敵,
陷陣則已,如不能陷陣而還者,無問多少,悉斬之。又令二三百人復進,還如向者。將士股
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戰無不勝。々
    【註釋】
    ヾ退一寸者:馬本及諸本均無「退」字,根據前後文義,疑脫,故補。
    ゝ罰不遷列:語出《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
    ゞ楊素:隋代名將。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字處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
至車騎大將軍。後從隋文帝滅陳作戰有功,官至上柱國,封越國公。他與晉王楊廣交厚,曾
參予楊廣謀篡活動。楊廣即帝位後,改封其為楚國公,官至尚書令、司徒。
    々本篇史例出自《隋書·楊素傳》。

17.主戰
    【提示】
    本篇以《主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御作戰的「主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在人類戰爭史上,大凡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其實力往往比處於戰略防御的一方,要強大得
多。在強敵進攻的形勢下,防御一方怎樣才能打敗進攻之敵而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這常常
是戰爭指導者所極為關注和探討的重要問題。本篇正是從戰略防御作戰的角度,提出不要輕
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要采取「保城備險」以消耗敵人、「絕其糧道」以困敝
敵人的方針,然後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這對力量弱小而處於防御地位的
一方,無疑是比較穩妥可行的正確作戰方針。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後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進攻的鄴城防御作戰,就是
較好地體現上述作戰方針的一個成功戰例。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是魏攻燕守;從雙方兵力
對比看,是魏眾燕寡。燕軍統帥慕容德在取得擊敗魏軍前鋒部隊的初戰小勝後,打算乘勝大
舉反攻,與魏軍主力決戰。但別駕韓□卻認為決戰條件不成熟,他根據「魏不可擊者四,燕
不宜動者三」(《晉書·慕容德記》,下同)的對雙方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了「深溝
高壘,以佚待勞」,積蓄力量,伺機決戰的正確方針。慕容德采納了韓□的戰略主張,於是
召還部隊,固守鄴城,並親自撫慰將士。因此,全軍上下,「人感其德,皆樂為致死」。其
後,乘魏軍內部矛盾激化而「各引軍潛遁」的有利時機,慕容德及時派將率軍追擊,結果大
敗魏軍,取得了鄴城保衛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實施防御作戰時,不可輕易與敵決戰。為使
我軍安全無危,鑒於士兵戀鄉易散,應當徵集丁壯,儲備糧谷,保衛城鎮,守險拒敵,斷敵
糧道。從而使敵人欲戰不能,糧草不濟,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時,再出兵反擊它,必定
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
    《晉書》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親率大軍進攻駐守鄴城的後燕大將慕容德,魏前軍拓
跋章部被後燕軍所擊敗。慕容德打算乘勝再攻擊北魏軍,他的別駕韓□進見說:「古人用兵
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戰略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現在,對魏軍不能攻擊的理由有四條,而
我軍不宜輕易行動的理由有三條。」慕容德問道:「都是些什麼理由?」韓□回答說:「魏
軍遠離本土入侵我境,利於在平原曠野與我速戰速決,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一條理由;魏
軍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經置於死地必定拚命奮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二條理由;魏軍前
鋒遭到挫敗,其後續部隊必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眾多,我軍
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
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
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
擊的第三條理由。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
御,以逸待勞。魏軍從千里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
以掠奪。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
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贊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
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原文】
    凡戰ヾ,若彼為客、我為主ゝ,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
險,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法曰:「自戰其地為散
地。」ゞ
    《晉書》々:後魏武帝ぁ,親征後燕慕容德あ於鄴城ぃ,前軍い大敗績。德又欲攻之,
別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ぅ,然後攻戰。今魏不可う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德
曰:「何故?」曰:「魏垂軍□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
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彼眾我寡,四不可擊也。官軍自戰其地,一不
宜動。動而不勝□,眾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隍□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此皆兵家所
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彼千里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則士卒多斃,師
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德曰:「□別駕之言,真良、平□策也。」□
    【註釋】
    ヾ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
「凡戰」,故改。
    ゝ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裡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
般指在本國實施防御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ゞ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內作戰
的地區,由於官兵思鄉戀土,易於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々《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ぁ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あ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鮮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
為范陽王。其後北魏攻佔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慕容德率眾南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
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占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ぃ鄴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於今河南安陽東北。
    い前軍:指北魏將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鄴城的前鋒部隊。
    ぅ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出戰之前,必先議決於廟堂之上,然後
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う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致,又與史載原義不
符,故據史校改。
    □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
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城隍:即護城壕。
    □靡費:耗費。
    □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18.客戰
    【提示】
    本篇以《客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客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進攻固守本土的敵人,只有深入敵境縱深地區作戰,才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
勝。因為,這是由於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士卒無路可逃,只能拚死作戰;敵人在本國作戰因
思鄉戀土容易逃散的緣故。「深入則專」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說,深入敵境
縱深地區,就能專心致志地對敵作戰。戰爭的地理條件,雖然是影響部隊作戰心理的一個因
素,但決定軍心士氣消長的,主要是戰爭的性質和目的。本篇取義於《孫子兵法》的有關思
想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地理條件對部隊作戰心理的影響作用,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然而,
如果僅僅看到地理條件對軍心士氣的影響,而忽視戰爭性質和目的對軍心士氣消長的決定性
作用,這就失之偏頗了。對此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西漢初年,漢將韓信攻趙的井陘之戰,趙軍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趙軍主帥陳餘作戰指導
失誤造成的。當時,陳餘率眾號稱二十萬,從兵力對比看,明顯優於漢軍(數萬),他恃眾
輕敵,急欲同漢軍決戰。謀臣李左車根據漢軍「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和千里運糧、供應
困難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的方針,以奇兵迂迴漢軍背後,奪其輜重,
斷其糧道,置漢軍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下同)的困難境
地,然後伺機決戰,必能獲勝。但是,身居主帥之位的陳餘卻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為
辭,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確戰略主張,從而失去了固守待機、以計取勝的條件。而漢軍主帥韓
信正是利用了陳餘恃眾輕敵、急於決戰的驕躁心理,採取正面列陣誘敵出戰與設伏襲占敵營
相結合的指導方針,一舉殲滅趙軍,擊斬陳餘,活捉了趙王歇,創造了「客軍」深入敵境實
施進攻作戰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處於進攻地位時,就務必要深入敵國腹心地
區。深入其腹心地區,就會使敵人不能取得勝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客軍」深入敵國腹
心地區,因無返顧之路,只能拚命進擊;而「主軍」處於本國作戰,士兵思鄉戀土,易於逃
散致敗的緣故。誠如兵法所說:「深入敵人腹心地區作戰,將士就會專心致志地去殺敵。」
    西漢初年,韓信與張耳奉劉邦之命率兵數萬,企圖東下井陘,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輔佐
他的成安君陳餘調集部隊扼守井陘口,號稱二十萬眾。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陳餘說:「聽
說漢將韓信從黃河西岸東渡,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悅,剛剛血洗了閼與。如今又以張耳
為輔佐,商議要攻佔趙國,此是乘勝而離開本國實施遠征,其兵鋒所向是不可阻擋的。但我
聽說,從千里以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而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
常吃飽。如今井陘這條道路,車輛無法並列通行,騎兵不能並排行走,漢軍行進在數百裡的
狹長道路上,他們的運糧車勢必落在部隊之後。希望您暫且撥給我奇兵三萬人,抄小路攔截
他們的輜重糧草;而您就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御,不與其交戰。這樣,他們向前無法交
戰,退後無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斷其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掠不到糧草,不出十天,韓、張兩
將之頭就會懸掛在將軍的指揮旗下。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必將為他們所
擒獲。」成安君陳餘自以為正義之師不使用詐謀奇計,根本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其後果然
被韓信部隊所殺。
    【原文】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謂客在重地ヾ,主在
散地ゝ故耳。法曰:「深入則專。」ゞ
    漢韓信々、張耳ぁ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あ擊趙。趙王ぃ及成安君陳餘い聚兵井陘口,
眾號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ぅ說成安君曰:「聞漢韓信涉西河う,虜魏豹□,擒夏悅□,新
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
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
百裡〕,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
與戰。彼前不能斗□,退不能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十日,兩將之頭可懸
麾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則,必為所擒。」成安君自以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
聽,果被殺。□
    【註釋】
    ヾ重地:《孫子兵法》所使用的軍事術語。謂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
    ゝ散地:《孫子兵法》軍事術語。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輕地」。據《孫子兵法·九地
篇》稱:「主軍」乃是「自戰其地」,而「自戰其地為散地」,故改。
    ゞ深入則專: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々韓信:西漢初名將。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初從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
將。楚漢戰爭中,劉邦采其策,攻佔了關中。劉邦在滎陽、成皋間與項羽相持時,派韓信抄
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游地區,被封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
垓下(今安徽靈壁南)。漢朝建立,改封其為楚王。後因被告謀反,為呂後所殺。
    ぁ張耳: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陳勝起義時,他與陳餘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
趙王,他為丞相。陳勝起義失敗後,他受項羽分封為常山王。後因與陳餘有隙,棄項投劉
邦,改封趙王。
    あ井陘:故址在今河北井陘西北。
    ぃ趙王:即趙王歇。
    い陳餘:秦末大梁人。陳勝起義後,奉命與張耳從武臣進佔趙地。
    武臣被殺後,他與張耳共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迫走張耳,自為代王。
    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ぅ李左車:西漢初趙王歇之謀士。
    う西河:指黃河。
    □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秦末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咎被迫自
殺,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豹為西魏正,後
為韓信所虜殺。
    □夏悅: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悅奉陳餘命與張同往說齊王田榮共
擊常山王張耳,大破之。其它事跡不詳。
    □閼與:古邑名。戰國韓地,後屬趙。故址在今山西和順。
    □遠斗: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遠閼」,今從王本、汪本。
    □樵蘇後爨:謂打柴燒飯。樵蘇,打柴割草;爨(cuàn),燒火煮飯。
    □方軌:兩車並行謂之方軌。
    □間道:偏僻小路。
    □斗:馬本及諸本皆作「進」,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9.強戰
    【提示】
    本篇以《強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它
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時,應當偽裝成兵力弱小之狀,以引誘敵人前來與
我決戰,我則以精銳部隊實施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
《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實質是孫子「示形致敵」指導原則
下用以隱蔽自己實力,調動敵人就範,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突襲殲敵的一種手段。這在中國
古代戰爭中,是常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戰法之一。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李牧在戍守北部邊境期間,就是采用此種「能而示之不能」戰法擊敗
匈奴入侵軍的。當時,李牧在加緊操練兵馬,積極做好防御準備的前提下,嚴格規定部隊:
對入侵掠奪的匈奴兵,只准退守固壘,不准主動出擊。他采用這種隱強示弱的方法,不僅迷
惑了匈奴人,以為他怯懦弱小,而且還瞞過了趙王,誤認他畏敵怯戰。其後,李牧乘匈奴入
侵軍驕縱不備之際,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敗入侵的匈奴軍,使趙國北部邊境出現了十幾年
的和平安定局面。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力強,可以偽裝成兵力怯弱以誘惑敵人,敵人必定輕率前
來與我交戰,我便乘機出動精銳部隊攻擊它,敵人就一定會被我打敗。誠如兵法所說:「能
夠打時而偽裝成不能打。」
    戰國末期,趙國將領李牧常年駐守代郡、雁門郡邊境地區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據實際情
況自行設置官吏,收取的租稅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為養兵的經費。每天宰殺幾頭牛供部隊
食用,訓練士卒騎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間諜偵察敵情,給戰士以優厚待遇,並
規定說:「匈奴如果入侵邊境進行搶掠時,大家應立即退入營壘堅守,倘若有人膽敢捕捉匈
奴兵,一律處斬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搶掠,他的部隊都退入營壘堅守,不同匈奴兵
交戰。像這樣一連好多年,邊境上沒受什麼傷亡和損失。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
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
故不變。於是,趙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為將。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
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很多,致使邊境地區無法耕種和放
牧。於是,趙王又去請李牧出任邊帥。李牧推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不得不強行起用李牧
統率邊兵。李牧說:「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許我像以前那樣辦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
命。」趙王答應了。李牧於是到了邊境,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匈奴兵來犯一無所獲,但他
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守邊士卒每天都得到賞賜,卻不用他們打仗,因此,都請求
願與匈奴決一死戰。李牧於是就準備了經過挑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
匹,挑選曾獲重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會拉弓射箭的射手十萬人,然後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
練。又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
李牧佯裝不勝,故意丟棄幾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領單于得此消息後,立即親率大軍入侵趙國
邊境。李牧布設很多奇陣,指揮趙軍展開左右兩翼包抄匈奴軍,把他們打得大敗,殲滅匈奴
騎兵十余萬人,單于倉皇遠逃。此後十余年間,匈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
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ヾ
    戰國趙將李牧ゝ,常居代、雁門ゞ,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々皆輸入幕府ぁ,為士
卒費。日擊數牛享士,習騎射,謹烽火あ,多間諜,厚ぃ遇戰士,約曰:「匈奴入盜,急入
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盜,輒入收保,不與戰。如是數歲,無所亡失。然匈奴以
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謂い李牧,李牧如故。趙王召之,使人代牧將。歲
余,匈奴來,每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於是,復請牧。牧稱疾,杜門不出,
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許之。李牧遂往,至,如
故約。匈奴來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
百乘,選騎得一萬三千匹、百金之士ぅ五萬人、控弦者う十萬人,悉勒兵習戰,大縱畜牧,
人民滿野。匈奴來,佯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
左右翼以擊之,大破之,殺匈奴十萬余騎,單于奔走。其後十余歲,匈奴不敢犯趙邊。□
    【註釋】
    ヾ能而示之不能: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ゝ李牧:戰國末趙國名將。長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甚得軍心,曾率軍打敗東胡、林
胡、匈奴。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軍擊敗秦軍有功,被封為武安君,後因趙
王中秦國反間計被殺。
    ゞ代、雁門:代,郡名,地處今河北蔚縣一帶;雁門,郡名,地處今山西河曲、五寨、
寧武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
    々市租: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從王本和汪本。市租,謂收取租稅。
    ぁ幕府:古代將帥出征,所設府署以帳幕搭設而成,故稱將帥之府署為「幕府」。後世
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撫衙門,也稱「幕府」。
    あ烽火: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為「風火」,今從王本。烽火,古代邊防報警設施。當
敵人入侵時,即在邊境所築的高台(烽火台)上燒柴或點燃狼糞以傳報敵情。
    ぃ厚: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後」,今據史校改。
    い謂:史籍原作「讓」,《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父名(「允讓」之「讓」)
援引時改「讓」為「謂」。
    ぅ百金之士:指敢於沖鋒陷陣而獲得重金獎賞的勇士。
    う控弦者:指會拉弓射箭的射手。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0.弱戰
    【提示】
    本篇以《弱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敵強我弱形勢下作戰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它認
為,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敵作戰,要用「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的辦法,偽裝
成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虛實、強弱之勢,因而也就不敢輕易同我交戰。這
樣,我軍就可安全撤退,遠離危險。本篇援引《孫子兵法·勢篇》的「強弱,形也」一語,
原意是,軍隊的強大或者弱小,是由敵我雙方實力對比的大小所顯現的。但本篇這裡則轉意
為,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軍事實踐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實力的
較量,同時也是智慧的競賽。在一定物質力量的基礎上,要打敗敵人,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
指導的能動作用,在運謀鬥智上勝敵一籌。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內容的「示形」方法,
以達到欺騙敵人、迷惑敵人乃至戰勝敵人之目的,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經常被采用的一種
有效戰法。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將虞詡就是運用「弱而示強」之法戰勝羌兵
的。虞詡奉命率部出任武都太守,以解羌兵進攻武都之危,結果被羌兵攔截在陳倉、崤谷一
帶不得前進。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羌兵優於漢軍,在此眾寡不敵的形勢下,虞詡首先
采取虛張聲勢之法,故意揚言已向朝廷請求救兵,但必須等到救兵一到才能進發,以此麻痺
和松懈羌兵;繼則乘羌兵四處抄掠而兵力分散之機,日夜兼程,急速向武都進發,並在途中
采取「增灶示強」之法,進一步欺騙和迷惑羌兵,使其無法摸清漢軍的虛實,從而擺脫了羌
兵的追擊,順利到達了武都郡。其後,虞詡所以能以「兵不滿三千」(見《後漢書·虞傅蓋
臧列傳》,下同)之數,而擊敗「萬余」羌兵對武都的進攻,這主要是由於虞詡運謀鬥志勝
過羌兵的結果。當時,有人以「孫臏減灶而君增之」為辭,向虞詡提出疑問。但虞詡回答得
好:「孫臏見(現)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虞詡此種不為古代成法所拘泥,善於
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的作戰指導,是值得後人傚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
灶,偽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
易向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
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后以虞詡有將
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眾數千人,阻截虞詡於陳
倉、崤谷一帶;虞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痺羌人,虞詡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
兵,只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詡乘其兵
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裡,並命令部隊官兵每
人各造兩個鍋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詡部隊。有人問道:「孫臏圍
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灶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
不得超過三十裡,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裡。這是為什麼?」虞詡回答說:「敵
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灶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
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向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向
敵人偽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態勢不同的緣故。」
    【原文】
    凡戰ヾ,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眾
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ゝ
    後漢ゞ,羌胡反,寇武都々,鄧太后ぁ以虞詡あ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眾數
千,遮詡於陳倉ぃ、崤谷い,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抄
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余裡ぅ。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
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裡,〔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裡,何
也?」詡曰:「虜眾多,吾兵少。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
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う
    【註釋】
    ヾ凡戰:王本和汪本皆作「凡與敵戰」。
    ゝ強弱,形也:語出《孫子兵法·勢篇》。
    ゞ後漢:指東漢。
    々武都:郡名。漢武帝時置。東漢時郡治在下辨(今甘肅徽縣西)。
    ぁ鄧太后:即東漢和帝劉肇之皇後,名綏。和帝死後,她先後立殤帝劉隆(和帝少
子)、安帝劉祜(章帝孫),臨朝執政十余年。
    あ虞詡: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
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
    ぃ陳倉:古縣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
    い崤谷:即散關,亦稱大散關。位於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是自陳倉
出陝入川的交通要道,向為兵爭要地。
    ぅ兼行百余裡:馬本及唐本「兼行」後有「日行」,顯系衍文,今據史載刪除。兼行,
謂兩倍行程,故「兼行百余裡」,實際行程當為二百余裡。
    う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
    ------------------
  黃金書屋 youth校對	 感謝LXZ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