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德軍向何處去

    過去,德國曾一度作為西方民主、自由的前哨夾在東西方之間。今天,德國已經不再
是戰略進攻的目標,其領土完整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受到直接威脅。兩德統一後,德國
已經從嚴重的對外政策的歷史包袱中解脫出來。
    一、統一後的德國新安全政策和德國軍隊
    ★★★德國的新安全政策德國作為冷戰時期
西方民主、自由的前哨夾在東西方之間。
    多年以來,盟國特別是美國為德國提供了安全保護傘。德國可以說是冷戰時期國際安
全與穩定的受益者。由於身處東西方對峙的最前沿,德國的防務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聯合
盟國、遏制前蘇聯的傾向。
    兩德統一以後,德國已經不再是戰略進攻的目標,其領土完整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
受到直接威脅。德國由原來的東西方兩大集團的對峙前沿變成歐洲的中心,戰爭壓力相對
減輕,因此具備了大規模裁軍的外部條件。然而,整個歐洲民族矛盾、領土糾分以及各種
局部衝突依然層出不窮,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衝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
波黑戰火連年不斷,加之參加國際維和的意願,統一後的德國對其新的安全政策進行了思
考。
    (1 )德國的戰略形勢安全環境的急劇變化從根本上改善了德國的戰略形勢。鑒於其
政治、經濟實力,特別是在統一之後的情況,德國在歐洲格局發展進程中處於十分關鍵的
地位。沒有德國,吸納東歐國家是不可能的;沒有德國,歐洲將沒有既能滿足原有民主國
家利益又能滿足新出現的民主國家利益的安全結構。這就意味著從經濟和安全角度看,對
德國有至關重要利益的地區首先包括波蘭。
    捷克、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四國在內的東南歐地區,為此德國勾勒出以下藍圖:深化
和擴展歐洲一體化;使歐洲成為世界的一極;穩定東擴進程;重新組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和建立歐洲——大西洋體制;建設「新北約」。
    (2 )戰略威脅的基本判斷盡管威脅德國的冷戰已經消失了,但歐洲內部以及歐洲邊
緣地帶發生地區危機的風險卻在增加。與冷戰時期的單方面威脅相比,德國和整個歐洲—
—大西洋地區現在必須面對大量的不穩定因素。新的風險來自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
難以預料和評估。因此,像大規模入侵這種最可怕的威脅已經不大可能發生,而在廣闊空
間內發生不確定衝突的可能性卻愈發增大。
    從中東到北非,從巴爾干、高加索到地中海地區,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動亂的歷史並沒
有結束。貧窮、落後和希望渺茫進一步惡化了積怨已久的民族、宗教和國家矛盾,導致沖
突和戰爭。
    假如再考慮到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擴散的前景影響到歐洲,而且會影響到美國和俄羅斯。
因此,歐洲任何地區保持安全問題不再僅僅是該地區的問題,而是整個歐洲的問題。
    另一個例證是,保持地中海地區的穩定已經越來越清楚地對歐洲所有領域的政策構成
挑戰。文明衝突(盡管這種論點尚有待深入研究)可能會迫使歐洲動員其所有力量對伊斯
蘭世界威脅。
    出於國際關係、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考慮,所有的地區衝突都將影響到德國,所以
它必須擁有集體安全體系下控制危機的能力。當國際秩序被破壞或和平受到威脅時,德國
也必須通過在國際社會的要求下提供軍事幫助來表現出它的團結。
    (3 )對北約在德國未來安全政策中地位的判斷在相當程度上,冷戰時期德國的自由
與獨立應當歸功於北約的穩固和盟國在德國的軍事存在。德國嚴重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
它為這個聯邦共和國提供了「生命保險」。德國向來把北約看作是根植於西方文明傳統和
基督教理念的共同價值觀集合體。
    德國仍然認為北約是致力於自由事業的、志趣相投的民主國家的聯合體。甚至在蘇聯
解體和東西方對峙結束之後,這一使命仍遠未完成。北約的核心作用,即確保共同防務能
力,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北約仍是保持歐洲與北美的政治聯合以及美國對歐洲履行義務的
樞紐。但是,北約必鬚根據變化的安全形勢作出調整。德國國防部長沃克爾·呂厄指出,
建設新北約需要完成四項任務:通過北約和歐洲聯盟的東擴完成歐洲的統一和自由,同時
與俄羅斯構築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倡導北約的結構改革,並使之成為東擴和南進總體政策
的一部分;改造歐洲,使之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政治聯盟,從而成為美國可信的有效的政
治、經濟和戰略夥伴;最後,改善歐洲的行動能力,使之真實可見。歐洲做得越好,就越
像一個可信的夥伴,也就越能維持美國繼續對歐洲承擔義務。德國是支持美國對歐洲履行
義務的最強大的國家。
    (4 )德國的新安全政策面對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德國認為自己應該在歐洲安全
方面負有必要的責任,要成為未來歐洲安全格局的塑造者。
    因此,德國對自己未來在歐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這樣描述:從安全的單純受益者變為
負有責任的貢獻者,當我們的盟國和朋友在作出巨大的犧牲來捍衛世界和平,包括我們的
和平的時候,我們不能袖手旁觀。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聯邦總統赫爾佐格一針見血地指
出:「不管是否願意,德國都屬於民主大國的一員;如果其中的一方袖手旁觀,將不可避
免地傷害其他國家,最終還會危及自身。」美國總統克林頓出於減少自己在歐洲的軍費開
支和繼續獲取歐洲主導權的需要,明確希望德國承擔起一個新的領導的責任,「我不能想
象德國——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能夠拒絕一個領導的責任,他除了接受領導者的地位以
外別無選擇。
    德國不能逃避責任「。德國前總理克爾也明確表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美國、英
國、法國朋友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反過來他們也可以信任我們。德國不會在世界遭受到威
脅時袖手旁觀。
    德國人民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並將與我們的夥伴一道去履行這一責任。「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德國出台了自己新的安全政策和防務政策:德國安全政策的首
要目標是防止歐洲發生衝突以及維持歐洲在多元化的民主、法制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和平。
這一安全政策將以下述幾點國家核心利益為指導:維護德國公民的自由、安全、福利議及
德國領土完整;促進與歐洲其它民主國家在歐聯盟內的一體化,因為歐洲的民主、法制和
繁榮同樣意味著德國的和平與安全;維持與美國在共同價值觀和相似利益基礎上的大西洋
聯盟,因為美國是國際穩定不可缺少的因素;本著合作與夥伴關係的態度吸納東歐鄰居進
入西方框架,建立一種包含所有歐洲國家的新安全合作秩序;廣泛尊重國際准則、人權和
以市場原則為基礎的公平的世界經濟秩序,因為一國的安全只有在以和平、公正、富裕的
國際安全體系中才能得到保障;出於上面幾點考慮,德國的安全政策向以下幾個方向調整
:保護德國及其公民不受安全——政治訛詐的威脅;預防、遏制和解決那些可能削弱德國
或其盟國的完整與穩定的危機和衝突;德國要與北大西洋聯盟中的核大國和海上強國結盟,
這意味北約仍然是德國安全的基石;保持與美國基於共同價值觀和相似利益的安全關係;
通過北約參與歐洲進程以及美國在德國的軍事存在體現歐洲聯盟與北美之間的平等夥伴關
系;通過擴展歐洲聯盟內共同的對外政策、安全政策以及共同的防務來強化歐洲一體化進
程;把西歐聯盟作為歐盟的防務臂膀和北約的歐洲支柱;加強北約作為共同價值觀集合體
的作用,並使之不斷適應現實安全方面的挑戰;擴大歐洲聯盟和西歐聯盟;強化聯合國作
為調解全球衝突的權威機構以及歐洲安全合作組織作為地區直轄市機構的作用;把維護國
際自由貿易作為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海上運輸通道開放,世界範圍的
市場准入和原材料自由貿易;在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內建立新的安全合作秩序;繼續歐洲范
圍內的武器控制進程;促進歐洲與世界的民主化和社會經濟進步;基於強大的經濟實力、
軍事貢獻以及有行為能力的民主國家的可信度,德國將按照其利益的需要影響國際組織和
國際進程。
    ★★★德軍的指揮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軍隊的統帥指揮權直接由國家元首
掌管。戰後,1956年聯邦德國重新組建了聯邦軍,新的國家憲法廢棄了國家元首和軍隊統
帥權合一的制度。根據憲法規定,聯邦總理為戰時的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擁有最高軍事
領導和指揮權。聯邦總理通過國防部和三個軍種的指揮參謀部對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聯邦安全委員會。成員有:聯邦總理、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外
交部長、財政部長和經濟部長,聯邦總理任主席。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列席該委員會會議。
    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負責軍隊建設、戰備訓練工作。平時軍事權力掌管在國
防部,國防部長為最高軍事首腦,由文職官員擔任。國防部設有一個最高領導小組,由國
防部長和3 名國防秘書組成。3 名國防秘書中,一名是議會國務秘書,負責國防部與議會
等政治上一些重要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一名負責國防部內部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工
作;一名主管國防部軍事裝備部門的工作。另外,最高領導小組還設有3 個參謀部門:計
劃處、情報與新聞處、組織處。計劃處負責制定軍事戰略,協助領導小組統籌和評價計劃,
編製白皮書;情報與新聞處負責整理和搜集軍事情報慣用語對外發布新聞;組織處負責協
助領導小組處理內部事務。國防部設有5 個部,16個局108 個處。根據《德軍97建軍計劃
》,本年度(2000年),國防部將縮編為4 個部13個局約100 個處,3300人。
    最高軍事作戰指揮機構為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直屬國防部領導,領導和指揮陸、空、
海三軍指揮參謀部和醫療衛生監察部。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設總監察長、副總監察長、參
謀長各一個,軍銜分別為上將、中將和少將。總監察長直接對國防部長負責,對陸空海軍
監察長和醫療衛生監察長實施監督。總監察長和各軍種監察長既是聯邦各級軍事機構的最
高代表,又是國防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國防部長的直接領導下,負責擬制和實施總
的軍事設想和聯邦軍的計劃,並充當國防部長和聯邦政府的軍事顧問。根據《德軍97建軍
計劃》,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將由原來的7 個局改為6 個局1 個中心,前6 個局的職能不
變,第7 局改為聯邦國防軍作戰計劃與作戰指揮中心,其下屬的3 個軍種的指揮參謀部由
原來的7 個局縮編為3 個局。即第一局(人事。組織、訓練),第二局(計劃、裝備、後
勤、衛勤),第三局(作戰原則和作戰指揮),海軍則將計劃職能賦予第三局。
    ★★★德軍的軍兵種編成及裝備(1 )、陸軍的編成與裝備陸軍是聯邦軍隊的主要軍
種,受國防部和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領導。最高行政及指揮機構為陸軍指揮參謀部,長官
為陸軍監察長、副監察長和參謀長,軍銜分別是上將、中將和少將。
    陸軍指揮參謀部設7 個處,共35個科。統一前,聯邦德國的陸軍分為野戰陸軍和本上
陸軍兩部分,陸軍指揮參謀部直接領導野戰陸軍的三個軍,本土陸軍的三個司令部和陸軍
局。當時野戰軍在戰時歸北約指揮,兵力約為26萬人,占陸軍總兵力的80%,平時保持高
等級戰備水平,人員滿編率在 80 %-90%,武器和技術設備完好率 100%。
    德國統一前夕,兩個德國以及美、蘇、英、法於1990年9 月12日簽署了《關於最終解
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統一後,北約、華約22國於1990年11月19日簽署了《歐洲共同
防禦條約》。兩個條約都對統一後德國軍備作了限制條款,根據規定,德國野戰陸軍制定
了新的陸軍發展規劃,德國野戰陸軍和本土陸軍兩部分均交德國指揮和控制。1991年1 月,
德國國防部制定了新的陸軍發展規劃,定名為「結構一5 」。1996年又公佈《德軍97建軍
計劃》,其中有《執行新任務的新陸軍》,是繼1991年至1995年「第五代陸軍體制」貫徹
以來又一次重大調整。在這兩次重大調整中,德軍重新編製了陸軍指揮序列,在陸軍指揮
參謀部下設:陸軍指揮司令部、陸軍支援司令部和陸軍局三大塊。
    在陸軍指揮司令部下設北部軍級指揮部、南部軍級指揮部和東部軍級指揮部3 個軍級
指揮機構。北、南部軍級指揮部下各設3 個師級指揮部和1 個獨立師師部;東部軍級指揮
部下設2 個師級指揮部。每個師級指揮部轄3 個裝甲步兵旅、1 個步兵團和5 個軍分區司
令部。根據新體制的要求,陸軍將在4 個方面進行大幅度的裁判和調整。
    首先,陸軍兵力由目前的25.5 萬人減少至23.3萬人。
    其次,調整、撤並指揮機關。陸軍在維持陸軍原軍、師、旅、營建制不變的情況下,
對陸軍旅以上級別指揮機關進行削減和調整,由原來的120 個本土陸軍防禦司令部合併成
為軍級指揮機構。同時,將野戰部隊與地方部隊合二為一,統歸軍級指揮機構指揮。把12
個野戰陸軍師部和8 個軍區司令部合併為8 個師級指揮機構和2 個獨立師部。將作戰旅減
少到28個,並根據任務實行不同的戰備等級,其中7 個旅齊裝滿員,另20個機械化旅和 1
個空降旅平時保持 60 %的滿員率。
    大幅度裁減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大幅度裁減後,陸軍主要裝備情況將是:作戰坦克3074
輛;裝甲車5630輛;反坦克導彈裝甲車574 輛;各型火炮2068門;舟橋坦克105 輛,運輸
直升機327 架。與此同時,德國陸軍將組建2 個快速反應師,以參加北約快速反應部隊,
執行危機處理和作戰行動,必要時可執行德國領土以外的任務。
    實現合理結構。首先,將陸軍從總體上劃分為三大塊,由小到大呈「金字塔」形,即
少量的快速反應部隊、中量的主要防禦部隊和大量的預備擴編部隊,以應付陸軍在未來作
戰中可能擔負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歐洲共同防禦作戰行動和在德國本土上出現的大規模全
面戰爭作戰。其次,對原編製的裝甲步兵旅進行改編,組建合成旅。原裝甲旅內有3 個坦
克章,1 個裝甲步兵營;步兵旅的編成內有三個步兵營,1 個坦克營。改編後合成旅合理
地調整了步坦比例,編成2 個坦克營和2 個步兵營,同時再增編1 個炮兵營,兵種合成程
度明顯提高。再次,對作戰部隊實行「實編與虛編」相結合的作法,實編部隊做到齊裝滿
員,裝備精良,虛編部隊只設架子,平時在編人員只占滿編人員的 12 %-16%,營一級
做大幅度裁減,其中一些建制營只保留軍官和土官,當一旦需要時,再迅速征召義務兵予
以擴充,恢復建制員額。
    調整後的新一代陸軍指揮體制確定,陸軍指揮參謀部轄3 個並列大單位:陸軍指揮司
令部、陸軍支援司令部和陸軍局。陸軍指揮司令部直接領導北部、南部、東部三個軍級指
揮機構。各軍級指揮機構分別領導和指揮所屬的師級指揮機構。其中北部和南部軍級指揮
部各管3 個師級指揮部及1 個獨立師師部,東部軍級指揮部管2 個師級指揮部。各師級指
揮機構直接指揮下屬野戰和地方部隊,通常為3 個野戰裝甲旅、1 個地方步兵團和數個軍
分區司令部。新體制基本體現了精簡機構、簡化程序、集中指揮、分工明確的特點。
    截止當前,德國陸軍編有3 個軍、1 支獨立的空中機動部隊和1 支特種作戰部隊。3 
個軍分別是第1 軍、第2 軍和第4 軍,共轄有8 個作戰師,其中裝甲師4 個、裝甲步兵師
3 個、山地步兵師1 個。其中只有1 個師是滿員的,其余7 個師均由現役和預備役組成。
這3 個軍的支援部隊主要由8 個炮兵團和7 個防空兵團混編而成。這3 個軍直屬部隊還有
2 個裝甲偵察營、3 個防空兵團和3 個直升機團。
    陸軍危機反應部隊,編有1 個空中機動師,下轄3 個空降旅,編有156 架UH-ID直升
機,96架CH-53直升機。此外,編有1 個獨立的通信情報搜集旅,征個獨立的勤務支援旅。
    陸軍的裝甲戰鬥車輛主要有:「豹」IAS 式坦克、「豹」2 式坦克、「山貓」式裝甲
偵察車、「黃鼠狼」A2/A3步兵戰車、「鼬鼠」A3步兵戰車和「狐狸」裝甲運輸車。共有
各式坦克2700輛、裝甲偵察車500 多輛、裝甲戰鬥車2500多輛。德國陸軍的主要火炮有『
啦爾斯「、』怖蘭特」、「坦培拉」M -56、M -109A30、M -101. FH -70等幾種型號,
共裝備有2200多門,德陸軍的反坦克導彈主要有「米蘭」。「陶式」、「美洲虎」、「崔
格特」等幾種型號,現共裝備有2500枚。陸軍高炮主要有RH202 牽引高炮和「獵豹」高炮
2 種,共裝備有2100門。陸軍的防空導彈主要有「羅蘭」、「毒刺」、「箭」式、「針」
式等幾種,共裝備有1500多枚。陸軍直升機火PAH -l 攻擊直升機、UH-ID運輸機、CH-
53G 運輸直升機、BO-105M運輸直升機、「雲雀」運輸直升機和米一24運輸直升機等幾種,
共裝備有700 架。
    (2 )、海軍的編成及裝備要負責海上作戰、兩棲作戰、海上運輸和對岸支援等任務,
由海軍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等幾個兵種編成。
    海軍潛艇部隊編為1 個海軍潛艇分艦隊。
    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共編有1 個艦隊,下轄1 個護衛艦分艦隊,1 個巡邏艇分艦隊,l 
個掃雷艦艇分艦隊,l 個支援艦艇分艦隊。
    海軍航空兵編有1 個反潛巡邏機中隊,19架「大西洋」1150型飛機;4 個戰鬥機攻擊
中隊,105 架「旋風」式戰鬥偵察機;1 個反艦直升機中隊,22架「海王」搜索救援及反
艦作戰直升機;1 個反潛直升機中隊,19架「海山貓」式反潛直升機,及個聯絡機中隊,
15架Dg-228 飛機。另外,主要在內河執行任務,裝備有機械化登陸艇24艘、內河巡邏艇
24艘。
    德國海軍的主要裝備如下:艦艇部隊。現役常規潛艇22艘,計劃到下個世紀初再建造
12艘212 型潛艇。驅逐艦現役共有6 艘,護衛艦現役共有12艘,輕型護衛艦現役共有3 艘,
輕型戰鬥艦艇現役共有叩艘。
    兩棲戰艦艇有27艘。水雷戰艦艇64艘,正在建造的10艘是332 型魚雷艇。
    潛艇。德國於70年代裝備了18艘206 和206A型潛艇,其中206 型有U -13(舷號S -
192 )、U -14(舷號S -193 )、U -19(舷號S -198 )、U20 (舷號S -199 )、
U -21(舷號S -170 )、U -22(般號S -171 )、U -27(舷號S 一176 )等艘;206A
型主要有U —15(舷號S -194 )、U -16(舷號S -195 )、U -17(舷號S -196 )、
U18 (舷號S -197 )、U -23(舷號S -172 )、U -24(舷號S -173 )、U -25
(舷號S -174 )、U -26舷號S -175 )、U 一28(舷號S -177 )、U -29(舷號S 
一178 )、U30 (舷號S -179 )等11艘。此外,還有創年代裝備的 205型潛艇。現役主
要有 4艘,分別是U-9 (舷號S -188 )、U -10(舷號S —189 )、U -11(舷號S -
190 )、U -12(舷號S -191 )。206 型潛艇是德國海軍現役的主力潛艇,該塔長48.
6 米,寬4 6 米,高4 .5 米,最大排水量498 噸,水下最大速度17節,編製有22人,裝
備有8 個533 毫米的魚雷發射器。德國計劃到本世紀初裝備12艘212 型大型常規動力潛艇,
該艇長51米、寬6 .9 米、高6 .4 米,最大排水量1800噸,編製有22人,裝備有6 部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
    驅逐艦。60年代後期裝備了3 艘130B型「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主要有「呂特
晏斯」號(舷號D -185 ),「默爾德爾斯」號(般號D -186 ),「羅梅爾號」(舷號
D -187 )。「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從美國訂購,該艦長133 米、寬14米、高6 
米,最大排水量4500噸,最大時速32節,編製有337 人,裝備有MK-13反艦導彈、SM-IMR
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以及艦炮和魚雷等武器,該艦還具有電子作戰能力。
60年代前期裝備了3 艘「漢堡」級(101A)型驅逐艦。「漢堡」紐導彈驅逐艦由德國自己
制造,最大排水量4680噸,長133 米、寬13米、吃水深度6 米,最大航速34節,編製268 
人,主要艦載武器MM-38「飛魚」反艦導彈,以及魚雷和艦炮等,該艦也具備電子戰能力。
    護衛艦。德國護衛艦主要有80年代裝備的「不萊梅」級(12型),90年代中期裝備的
「勃蘭登堡」級(123 型)和60年代裝備的「酒提級」(420 型)3 種。「不萊梅級」現
役共有6 艘,分別是「不萊梅」級(舷號F -207 ),「下姆登號」(舷號F -210 ),
「科隆號」(舷號F -211 ),「卡爾斯魯厄」號(舷號F -212 ),「奧哥斯德號」
(舷號F -213 ),「呂貝克號」(舷號F -214 )。德國計劃在21世紀初裝備4 艘該級
護衛艦。「不萊梅」級護衛艦,長130 米,寬匕米,吃水深65米,滿載排水量3600噸,最
大航速30節,編有207 名艦員,可載2 架「海山貓」反潛直升機,其主要艦載武器有「魚
叉」反艦導彈、「海麻雀」航空導彈、「拉姆」艦空導彈,以及艦炮和反潛魚雷等武器,
該艦具有較強的電子戰能力。
    「勃蘭登堡」級共有14艘。勃蘭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4500噸、艦長139 米、寬17米、
吃水深4 .4 米,最大時速29節,編製人員197 人,可載兩架海山貓反潛直升機,裝備的
主要的武器有MM-38型「飛魚導彈」、「海麻雀」航空導彈和「拉姆」艦空導彈,此外還
裝備有三門艦炮和2 部魚雷發射管,該艦具有電子戰能力。
    此外,現役的還有3 艘60年代裝備的『酒提斯「級小型護衛艦,分別是」競技神「號
(舷號P -6053)、」特裡頓「號(舷號P -6005)、」雅典王子「號(舷號P -6056)。」
西提斯「級小型護衛艦最大排水量為730 噸,艦長70米。寬8 米、吃水深2 .7 米,最大
時速20節,編製有64名軍人,主要裝備有2 門40毫米艦炮和4 部魚雷發射器,該型護衛艦
已經服役30多年,現正在陸續退出現役。
    此外,德國海軍還裝備有10艘143A型小型戰鬥艇,20艘148 型小型戰鬥艇,10艘「信
天翁」級小型戰艦,50艘「林道」級、「薩克森瓦爾德」級、「哈默爾恩」級、「射手」
級、「弗勞恩洛布」組和「尼奧貝」級水雷艦艇。
    德國海軍航空兵,主要裝備有DO-228 型小型多用途飛機、BO-105 型多用途直升機
和DO-34「海田克」球形無人飛行平台。DO-228 型多用途飛機主要用於海上巡邏、偵察、
搜索、救援和運輸任務。BO-105 型是德國自行研製的多用途飛機,主要用於海上救援臘
艇定位、潛艇識別與攻擊等任務。
    海軍的主要作戰武器。143A、143B和123 型導彈艇在80年代末開始裝備有新AWS 超音
速艦艦導彈。PA-200 「旋風」
    式戰鬥機於90年代初開始裝備了262 枚「鸕茲」空艦導彈。水面艦艇部隊1992-1996
年裝備了58個「拉姆級」滾動彈體發射裝置及1923枚「拉姆艦空導彈」。海軍從1989年開
始裝備「飛拳一2 」型艦空導彈,到目前已經裝備了4000多枚。
    (3 )、空軍的編成及裝備德國空軍由戰術航空兵、運輸航空兵和雷達部隊等兵種組
成。主要擔負以對地支援、空戰、防空和空中運輸等任務。
    戰術航空兵。編有2 個司令部,下轄4 個航空師,其中「旋風」式對地攻擊機航空團
4 個,編有8 個飛行中隊;F -4F式戰鬥機航空團3 個,編為6 個飛行中隊:「旋風」式
偵察機航空團1 個,編有2 個飛行中隊:「旋風」式偵察/電子戰收音機航空團1 個,編
有2 個飛行中隊。防空部隊,轄有2 個戰術航空管制團,下轄10個雷達站;6 個「愛國者」
防空導彈群,共編有36個連;6 個「霍克」防空導彈群,共編有36個連。另有14個獨立的
「羅蘭」防空導彈連。
    二、德國未來軍隊建設構想德國地處歐洲的中心,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其
經濟實力居世界第四位。在戰後兩大陣營對抗時期,東西德分別為兩大陣營前哨,都曾一
度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重兵相峙。實現統一之後,盡管德國經歷了裁減軍隊員額,降低
軍費等步驟,但其實力仍不可低估,仍擁有37萬之眾和年均高達210 億美元的軍費開支,
因此德國采取什麼樣的軍事戰略,從軍事角度在歐洲乃至世界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未來建
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一直是德國內部和外部所關注的問題。經過幾年的醞釀和調整,德
國政府終於1994年出台了聯邦國防軍未來建設計劃,該計劃的時限為15年,至2010年。根
據這一總的計劃,各軍種兵種也都相應出台了未來建設的計劃和落實的措施。
    ★★★根據新的政治目標和防衛政策確立未來的軍隊建設方向德軍未來建設的出發點
和基本依據是;由於國際安全形勢進一步向相對緩和的方向發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德
國不處在一支有能力發動進攻,並占領它國國土的軍事力量的影響範圍內,將不會面臨大
規模直接軍事入侵;兩德合併後,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經濟的任務繁重,為了促進東部經
濟的發展,每年都向該地區投入1000多億馬克,今後將繼續實行這一政策,為使有限的資
金用於經濟建設,保持德國在經濟上同美、日、英、法等強國的競爭能力,將不可能保持
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但是,德國認為世界格局的調整和變化尚未結束,在解決舊的矛盾的
同時,還會產生諸多新的矛盾,新的威脅還可能發生,而且威脅的主體和威脅的方向已由
以前的單一性和單向性變為多重性和多方向性。主要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和導彈技術進
一步擴散,將繼續對歐洲和德國的安全構成難以預測的威脅;前蘇聯地區政局的發展依然
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民族、宗教和地區衝突難以控制;北約的東擴有可能引起俄羅斯及
獨聯體國家的反應,它們所采取的反措施有可能造成新的力量失衡;前南斯拉夫地區戰亂
不斷,北非地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擴大,對德國乃至歐洲安全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因
此,軍隊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局部戰爭,保衛德國和北約地區不受外來威脅。另外,
由於德國自身擁有的地緣政治優勢並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德國領導人一直致力於推
動建立起新歐洲安全結構,在確立德國在歐洲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把謀求世界政治大國的
地位做為其國家戰略的長遠目標。一再強調要改變德國政治上的林儒形象,必須承擔更大
的國際責任,而要實現這個目標,軍隊乃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德國軍隊衝破禁區到
北約防區以外的地方執行任務願望越來越強烈。同時,德國還是北約的重要一環,在實現
北約政治目標方面負有自己的義務。
    德國確定的聯邦國防軍未來的主要任務是:同盟國一起保衛德國和北約的地區安全;
參與實施集體防禦,促進歐洲的軍事穩定和一體化,一旦需要在聯盟的區域內給予支援;
參與解決國際爭端;搶險救災,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為此,德國軍隊必須具備三種主要的
作戰能力:一是在北約的框架內進行國立防禦和聯盟防禦能力,以有效的危機處置方式,
隨時准備參與應付和處置來自任何方向、任何地點的危機;二是同北約和西歐多國部隊進
行協同作戰的能力;三是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的能力。在作戰方式上,由原來的主要強調防
御作戰和堅守陣地,變為強調攻防結合,在進行國立防禦和聯盟防禦時,以防禦為主;在
參加干預國際衝突時,以進攻為主;更加重視機動靈活的作戰原則,強調提高遠距離機動
作戰的能力。
    根據上述目標、任務和作戰方式的變化,新的聯邦國防軍未來建設計劃確定的建設目
標是:建設與德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目標相適應,人員精干、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機動
能力強、能打包括信息戰在內的高技術戰爭的現代化聯邦國防軍。
    ★★★進一步裁減員額,保持適度的軍隊建設規模在確定軍隊規模方面,德軍主要依
據兩個因素:一是受國際條約的限制,二是根據自身任務的需要和1990年6 月與蘇聯達成
的協議,德國的軍隊員額從統一時的60萬人裁減為協議規定的37萬人。根據未來高技術戰
爭的特點和戰略需求,德國國防部長呂厄於1995年3 月15日正式宣佈,德軍1998年後將進
一步裁減至 33 . 8萬人,為統一時的軍隊員額的 56 %。其中陸軍的規模定為對石4 萬
人,空軍定為7 .74萬人,海軍定為2 .對萬人。現有的734 個軍事基地中,將有19個被
關閉,28個被壓縮規模。防區司令部也將隨之減少。隨著兵員的裁減,將相應的減少人事
費10億馬克。
    為了保持戰鬥力,德國在裁減時將采取以下幾項措施:首先是陸、海、空的裁減並不
是一刀切。其中陸軍是裁減的重點,而海空軍裁減數量較少,陸軍將裁減2 .44萬人,原
有的12個師只保留7 個,36個作戰旅只保留22個,為此將解散35個營。而空軍只裁減5800
人,海軍只裁減1800人。這反映了德國更加重視高技術兵種和機動力量的建設,提高其海
外作戰能力的指導思想。
    其次是保留預備役部隊,保證每年14萬預備役訓練。
    第三是保持戰時擴充能力。德國計劃平時保持33.8 萬人的規模,但保持戰時進一步
擴編能力。其中陸軍將保持戰時擴編為26個旅的能力。整個聯邦國防軍將具備在戰時擴充
65-70萬兵力的能力。
    第四是盡管人員有所減少,但軍費不僅不減,而且將略有增加。計劃從90年代中期開
始,每年的國防預算在475 億馬克的基礎上再增加4 億馬克。
    ★★★適應新任務的需要,合理編組部隊根據未來聯邦國防軍所擔負的任務,新的聯
邦國防軍未來建設計劃重新調整了軍隊的總體結構,此外各軍種也相應制定了本軍種未來
結構方案,如陸軍提出的第五代陸軍結構計劃,海軍提出的海軍2005結構計劃。
    (1 )重新劃分部隊結構冷戰時期,根據大規模防禦作戰的需要,德軍總體結構分為
野戰部隊和本上防禦部隊兩大類型。根據德國軍隊未來任務的變化,德軍將進一步壓縮重
型師的數量,並撤銷本上防禦部隊的建制,為了有效遂行不同任務的需要,未來德軍總體
結構將分為三部分:危機反應部隊、主要防禦部隊和增援部隊。
    危機反應部隊也稱應急部隊,其主要任務是應付突發事件和迅速到危機地區逐行防禦
作戰、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等任務,平時齊裝滿員,在裝備和後勤上也將得到重點保障。編
組總人數為5 .36萬人,其中陸軍3 .7 萬人,編有6 個旅,它們是:奧爾登堡的第五空
降旅、旨蘭肯貝格的第37輕步兵旅、奧古斯特多夫的第ZI裝甲旅、安貝格的第12裝甲旅、
弗裡茨拉爾的一個航空機械化旅以及德法旅中的德國部隊。空軍1 .23萬人,包括6 個飛
行中隊,即維持特蒙的第對戰鬥機中隊、諾伊堡的第74戰鬥機中隊、亞格爾的第51偵察機
中隊、油爾活尼希的第五轟炸機中隊、萊希費爾德的第32戰鬥機中隊和梅明根的第34戰鬥
機中隊。2 個地面防空部隊,即海德語的第一防空導彈中隊和奧爾登堡的第3 防空導彈大
隊。彭青的第61、文斯托夫的第62以及霍恩的第63空運中隊;1 個直升機中隊以及部分偵
察指揮、支援和衛生勤務部隊。海軍4300人,編有6 艘護衛艦和驅逐艦,歷艘反水雷艦艇,
13艘快艇,8 艘潛艇,1 艘補給船,6 架獵潛機和1 個海軍殲擊轟炸中隊。
    主要防禦部隊的基本任務是「參加國立防禦和聯盟防禦」。
    主要防禦部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架子部隊,包括所有具有擴充能力的部隊。這種部隊
平時只保留少量實兵,一旦需要能迅速擴充。另外,戰時根據需要,可從主要防禦部隊中
抽出部分部隊,特別是後勤、醫療等勤務部隊,為危機反應部隊提供支援。
    增援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平時負責部隊的後勤保障和訓練,戰時為本國和駐德盟軍的
作戰部隊提供支援。增援部隊的編成包括本土防禦部隊、通信、後備役等。
    (2 )重新調整軍種內部結構陸軍。德國陸軍監察長哈特穆特·巴格爾說:在軍隊未
來結構的調整上,變化最大的將是陸軍。主要表現在突出危機反應部隊的建設上。德軍認
為,未來局部戰爭社會性增強,持續時間短,一旦國家或北約聯盟受到威脅,危機反應部
隊將作為現成的、首批可供支配的部隊投入戰鬥。只有裝備精良。精干合成、反應快的高
質量部隊才能在未來戰爭中贏得勝利。
    空軍。德國空軍是未來僅次於陸軍的第二大軍種。鑒於海灣戰爭的經驗和未來高技術
戰爭的要求,德國認為未來加強空軍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空軍將部署10個作戰飛機
聯隊,6 個地空導彈連,3 個運輸機聯隊,2 個雷達部隊和2 個信號團。
    海軍。過去,德國海軍屬於地區性海上力量,活動範圍有限,主要在波羅的海海域,
隨著德國提出應履行自己所肩負的國際責任,擴大海軍的活動範圍是必然趨勢。德國提出
海軍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活動,海軍必須擁有水下、水上和海空作戰能力。為此,海軍將
建立2 支特混艦隊。
    ★★★以精干高效原則,調整指揮體制德軍結合軍隊規模的壓縮,重新調整了指揮體
制,其目標是:機構精干,有利於提高指揮效能。德軍防區司令部將從46個減少為26個;
陸軍最高司令部下設的6 個指揮參謀部將縮小為3 個,海軍將解散分艦隊以下的指揮機構。
海軍基地指揮部的數量將由9 個減少到6 個,把14個訓練單位合併為5 個。只有空軍的指
揮機構暫不做大的調整。
    ★★★與同盟國組建聯合軍團近年來,歐洲一些國家出於聯合防務的需要,紛紛組建
聯合軍團,德國積極參加這一活動,並把它作為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出發點既有
軍事上的考慮,也有政治上的考慮。軍事上的考慮是,德國有不光彩的歷史,各國至今記
憶猶新,其軍事上的一舉一動容易引起外界的警惕和反應,德國有打著聯合軍團的名義參
與國際軍事行動,既有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德國的戒心,減少獨家在政治上承擔的風險,
又達到了德國在世界上擴大其軍事影響的目的。德國是同盟國組建聯合部隊最多的國家之
一。在組建德美軍團(1993年組建,2 個軍團,每個軍團兩個師,共4 萬名士兵)和德荷
聯合軍團(1993年組建,規模為4 -5 萬人)之後,又組建了歐洲聯合軍團,共有5 個國
家組成,以法德旅為核心。今後,德國將繼續奉行這一政策。
    ★★★突出「輕裝、機動、快速反應的原則」,優先發展快速反應部隊德國組建的快
速反應部隊將是危機反應部隊的一部分,是危機反應部隊的核心。德國快速反應部隊將分
為三大部分:北約緊急快速反應部隊、法德軍團部隊和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部隊。參加
北約緊急快速反應部隊的德國部隊為:駐薩爾路易斯的第26空降旅,編入北約盟軍司令部
的機動部隊;由駐蒙斯特第9 裝甲旅和駐奧古斯多夫的第ZI裝甲旅組成的第7 裝甲師,將
駐奧爾登堡的第3 空降旅一同編入盟軍快速反應軍團,第五空降旅編入該軍團的多國部隊
師。編入法德軍團的德國部隊是第10裝甲師和其它一些分隊。准備執行聯合國任務的德國
部隊包括駐巴特賴興哈爾的第23山地步兵旅和駐卡爾烏的第25空降旅。德國計劃中的快速
反應部隊已經部分組成,如陸軍中的一個快速反應旅已於1994年底建成。德軍快速反應部
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戰爭爆發或者在危機出現時,作為最初數小時的防禦力量,迅速抵達危
機地區,與盟國的快速反應部隊聯合作戰,保衛德國和盟國的安全;掩護後續部隊投入戰
斗;承擔政府賦予的解決國內危機的任務;保證人道主義援助的順利實施等。德國快速反
應部隊在裝備上將得到重點保障,主要包括:主戰坦克、步兵戰車、5 .56毫米口徑攻擊
步槍、4 .7 毫米口徑GII 無殼步槍、反坦克直升機、地空導彈等,在機動工具上也將得
到重點保障,將配備運輸直升機、大型運輸機,到海外執行任務時,還可征用大型民用商
船。
    ★★★瞄准未來,發展高技術裝備德軍制定了1994年一2006年武器裝備發展計劃,確
定把「實現裝備現代化」擺在首要的位置。根據這項計劃,德軍在節約人事支出費用的同
時,要增加對發展武器裝備的投入,將保障重點軍事科研項目,穩定推進裝備更新計劃,
改進現有裝備的作戰性能,有重點地引進新型裝備。
    A 、穩步推進裝備更新計劃近年來,德國軍費支出在其它項目比例下降的情況下,用
於武器裝備科研的費用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有所提高,例如1991-1993年軍費中裝備科
研費比例從4 .9 %上升到5 .2 %。
    德國確定未來一個時期內,軍費中裝備科研費用應不少於5 %。
    德軍裝備發展的重點是C3I 系統,信息化戰場管理與武器控制系統,反彈道導彈,智
能彈藥,大型運輸機,新型作戰平台等。其中陸軍將發展新型2000型自行榴彈炮;發展新
一代輕型坦克以及口徑小、重量輕的新型自動步槍。海軍將發展用以替代呂特曼級驅逐艦
的新一代124 級護衛艦。裝有革命性新型發動機的212 級潛艇將在本世紀初投入現役。海
軍還將發展新一代遠程偵察機和直升機。空軍將重點發展高性能的歐洲EF2000殲擊機,計
劃裝備數量為140 架,為此將投資300 億馬克,還將發展PH90型直升機。到2002年,上述
飛機和直升機將陸續裝備部隊。還將發展新型中程空對空導彈。
    B.改進現有武器裝備為了節約軍費,提高裝備建設的效益,德國將對現行的一些主戰
坦克裝備進行現代化改造,使之具備對世紀的作戰能力。
    將進行的主要改造項目有:陸軍的「豹一II」式主戰坦克現代化改造計劃,重點是提
高其防護能力,為此德國政府決定撥款2 .85億馬克,計劃改造555 輛。「獵豹式自行火
炮」和「羅蘭式防空導彈」改造計劃,主要是提高其戰術性能;空軍的F -4F作戰飛機改
造計劃,主要是使該型飛機具備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將為旋風式戰鬥機加裝新型電
子控制系統、導航系統、激光制導系統,提高該機型的偵察能力、命中目標的能力和自我
防護能力,從總體上提高飛機的性能;C -160 運輸機改造計劃;海軍的U -206 級潛艇
改造計劃,主要是提高其指揮和火控水平。
    C 、開展軍工技術合作,有重點地引進部分新型裝備根據德軍未來軍隊建設計劃,本
世紀初德軍裝備發展的重點是為快速危機反應部隊配備新型裝備,以提高部隊的機動作戰
能力。為此,德軍將與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合作,共同研製、生產軍用寬體運
輸機,以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C 一130 型、協同型和G -222 型運輸機。寬體運輸機的起
飛重量為106 噸,載重量為25噸,機艙寬4 米,可運載1 架NH一90型直升機,能在更大程
度上滿足機動大型裝備的需要。德國正在與西班牙、荷蘭合作,研製新一代防空護衛艦。
還同法國、美國和意大利合作研製新型中程防空導彈系統,以取代目前裝備的「鷹眼」式
防空導彈系統。新型防空導彈系統有更強的機動作戰能力,適合於裝備危機反應部隊。德
國將與加拿大合作研製能夠進行水平搜索、同時跟蹤250 多個目標、探測距離達到150 公
裡以上,並能進行導彈制導和火焰控制的新型相控陣雷達。法德還計劃聯合研製電力炮,
這種炮的發射速度遠遠高於常規炮彈先進武器系統。德國陸軍主力主要引進的項目有輕型
裝甲運輸車、虎式多用途直升機、NH90型運輸直升機、黑豹輕型偵察車。
    PZH2000 型自行火炮、輕型防空導彈系統。海軍引進的主要項目有F -124 護衛艦、
U -212 型潛艇、新型運輸供應艦等,並擬購美國生產的SM-2 布洛克IIIA型和改進型的
海麻雀艦空導彈。為了進一步加強歐洲裝備標準的統一,德國計劃同法國建立聯合裝備采
購機構,還動員英國加入該機構,在此基礎上,德國還准備推動建立歐洲統一的裝備采購
機構。
    E 、把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列人建軍日程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對世紀的戰場將是信
息化戰場。在美國等國家的信息戰計劃已經開始實施的情況下,德國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國,
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而且明白,在信息技術上如果落後,那麼就很難在對世紀
的軍事較量中獲勝。
    因此,德國同法國、英國等歐洲強國一道,立足於歐洲和本國的實際,把信息戰列入
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日程,並制定了遠中近結合的發展計劃。
    A 、進行組建數字化部隊的試驗德軍已經明確提出要建設自己的數字化部隊。鑒於自
身軍費所限,德軍決定其數字化部隊建設采取分步走的方式。2000年以前為實驗性階段,
從本世紀初開始,正式啟動數字化部隊建設工程,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實現軍隊的完全數字
化。
    B 、發展數字化裝備早在1994年,德國國防部就制定了綜合戰場信息系統長遠規劃,
作為發展信息戰裝備的起步階段,該計劃確定重點發展兩個層次的戰場信息管理系統,一
個是營以下指揮與控制軟、硬件系統,稱為戰場指揮系統;另一個是綜合指揮與武器操作
系統,稱為指揮與武器使用系統。上述系統的研製1998年已經完成,並於1999年裝備了部
隊。本世紀初,德軍擬給55輛「豹II坦克」加裝信息化的指揮與武器使用系統,並為部分
救援、偵察、核生化等特種作戰車輛加裝「指揮與武器使用系統」。
    C 、在信息化建設上,與美國和北約逐步接軌建設軍民兩用的「歐洲信息化高速公路」,
是歐洲各國聯合起來搶佔21世紀高技術發展制高點具有戰略意義的計劃,同時也是歐洲各
國步美國後塵,奠定軍隊信息化建設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將積極參與該計劃的實施。
為此,德國動員了有實力的大公司,如德特伯克姆公司、IBM 公司、惠普公司、數字設備
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參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在已經投資20億美元的基礎上,計劃加大
投資圖謀,再投資100 億美元。
    此外,北約國家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英國、美國以及歐洲盟國最高司令
部技術中心,將聯合實施一項高層次、高水平的通用通信系統網絡的建設計劃,以完善北
約的指揮控制能力,並作為數字化戰場的基礎設施。為配合這一計劃,德國將建立自己的
通用通信系統網絡德國子網絡,並決定先建立試驗性的演示系統。
    德軍作為北約軍隊的重要成員,在高層指揮與控制方面已經同北約基本實現了接軌。
下一步,為更好地適應打信息戰的要求,德國軍隊計劃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實現與歐洲
主要盟國在戰場信息系統、美軍ZI世紀數字化部隊戰場信息系統,特別是旅級指揮與控制
系統接軌,達到通用水平。為此,德國陸軍已經於1995年6 月2 日與美國陸軍正式簽署了
關於雙方在信息戰領域進行雙邊合作的備忘錄,與法軍也簽訂了類似的合作備忘錄。為實
現上述計劃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制定通用的信息處理軟件,包括計算機標準程序、通信
裝備頻率、數據模式。通信術語概念;制定統一的報文格式,德國已經同美國、法國達成
初步協議,將統一進行套報文通聯:A :敵方態勢B :我方態勢C :自由報文D :信息要
求E :偵察結果F :我方位置G :障礙預告研製通用硬件及其標準接口,實現德軍與美軍
隊21世紀數字化部隊及英、法等國軍隊通訊裝備信息的交換和聯網。

返回

坐擁書城掃瞄校對,轉載請保留鏈接:http://www.book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