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紅色按鈕一觸即發

1969 年,中共「九大」召開前夕,槍聲在中國遙遠的東
北--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畔打響了。在蘇聯和中國的漫長的
邊界上,爆發了兩個核國家之間的對抗。這一對抗持續的時
間之長,僅次於1958-1963年的柏林危機。對抗包括地面部
隊的作戰和真正的核威脅,尤其是其間的珍寶島之戰危機叢
生,險些導致一場核災難。
9.1 中蘇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爭論
中蘇衝突中的核危機,與兩國在核武器問題上的深刻分
歧和矛盾有密切關係。核危機發生之前,兩國領導人圍繞核
武器問題進行過多方面的長期爭論,其中包括:原子彈是不
是紙老虎,中國要不要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是否應參加 「部
分禁止核試驗」 談判,中國是否應依靠蘇聯的核保護傘,等
等。
早在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不久,毛澤東就發表了驚
世駭俗之論。他斷言:「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
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當然,原子彈是一
種大規模屠殺的武器,但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而不是
一兩件新式武器。」毛澤東對核武器和美國能力的看法,曾使
赫魯曉夫特別震驚。用蘇聯人的觀點來看,美國不可能是
「紙老虎」,而是「事實上非常危險的食肉動物」。1954年,赫
魯曉夫訪問中國期間,毛澤東向赫魯曉夫大談帝國主義是紙
老虎的觀點,輕蔑地對待美國的威脅。這使赫魯曉夫非常吃
驚。他進行的反駁是那樣蒼白無力,他所能重複的論據是:一
兩枚導彈就能使所有的中國部隊化為灰土。
這場談話並沒有促使赫魯曉夫對原子彈作更深層次的思
考,反而使他覺得毛澤東把他看成了一個膽小鬼。幾個月後,
赫魯曉夫便暗示西德的阿登納總理:中國也許會成為一個
「令西方擔憂的問題」。有人認為,在北京的爭論是中蘇分裂
的先聲。這話未免言過其實,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蘇在核武
器、核戰爭問題上的分歧,是深刻和難以調和的。
毛澤東關於原子彈是紙老虎的論斷,包含著深刻的思考,
深邃的哲理,而且不斷被核時代以來的實踐所證實。他的論
斷至少包括如下無法駁倒的論據:(1)核彈雖然具有巨大的
殺傷力,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沒有人民的斗爭,核
彈是空的。(2)使用核武器不能取得什麼有價值的成果,因
為帝國主義政策的目的是剝削,剝削的對像是人,如果人被
殺死,占領了土地又有什麼用?所以毛澤東說:「我看不到扔
原子彈的理由。常規武器仍然有用。」(3)只有對害怕核武器
的人,核彈才能起威懾作用,如果你不怕,威懾物就沒有威
懾力了。
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核武器的了解,不僅僅是了解它本
身的破壞力,而且更重視分析它與各種具體的人的關係。
毛澤東正是根據他對核武器的深刻了解,才敢於在1955
年1月,即中國還沒有掌握核武器的時候,發表如下藐視美
國的言論:「美國無法用它的那一小顆原子彈消滅整個中華民
族。」「即使美國的原子彈擁有如此強大的威力,當它落到中
國時能把地球上打穿個洞,甚至把它炸爛,這對太陽系來說
是一個重大事件,但對整個宇宙而言卻沒有任何意義。」
在依靠蘇聯的核保護傘還是發展中國自己的核武器的問
題上,不僅赫魯曉夫等蘇共領導人想通過提供核保護傘使中
國在外交上跟著它的指揮棒轉,而且中國也有人曾經產生過
一種天真的想法:將來爆發戰爭,中國應該出軍隊,蘇聯出
原子彈。然而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考慮要深遠得多。他早就
認識到,蘇聯的核保護傘,同時又是懸在中國人頭上的利劍!
中國不能依靠別國的核保護傘,而必須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毛
澤東對於中國的原子彈事業具有極大的熱情,不僅親自鼓勵
錢學森和其他科學家,而且以罕見的激情告訴外國來賓,哪
怕勒緊褲腰帶,中國也一定要造出原子彈來。
中國決定發展核武器,不僅取決於國家安全受到的直接
威脅,而且取決於國家、民族的基本利益,取決於打破別國
「核壟斷」 的理性需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抗美
援朝戰爭的第一戰役中,即1950年的10月25日到11月5
日,中、朝兩國軍隊打敗了美軍的大規模進攻。美國遠東軍
司令麥克阿瑟氣急敗壞地對中國進行恐嚇,揚言要使用原子
彈。從這年11月25日起,中、朝軍隊發動第二次戰役,12
月6日解放平壤,並將戰線推進到三八線。這時,杜魯門又
威脅性地宣稱,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一直在積極考慮」之中。
1955年,當南北朝鮮已達成停戰協議,但戰鬥仍未停止時,艾
森豪威爾政府威脅說,朝鮮戰爭中的無休止的軍事僵持是不
能容忍的,使用核武器可作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面對美國政府的核訛詐,中國領導人深感在今天的世界
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核武器這個東西。世
界核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強了中國政府發展核技術的緊迫
感。英國繼美國、蘇聯之後,於1952、1957年,先後成功地
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蘇聯於1954年率先建成了世界
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為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開闢了新紀
元。
中國必須永遠擺脫幾代人以來受強國欺侮的命運,這一
直是毛澤東革命生涯中的一個堅定信念。1955年1月15日,
毛澤東在他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作出了
中國要發展核工業的戰略決策。
1957年年中,中國首次受到戰術核武器的威脅。當時美
國在台灣部署了 「鬥牛士」 導彈,同時也向韓國派遣了裝備
有核武器的部隊。1958年夏末台灣海峽危機爆發時,美國向
金門提供了能發射核彈頭的8英寸榴彈炮。70年代初期,當
中美開始恢復邦交時,蘇聯又開始在蒙古部署戰術核武器。
1958年,毛澤東在談到核武器對中國的潛在意義時,告
訴他的高級同事們:沒有原子彈和氫彈,「其他人不會認為我
們說話有份量」。
經過艱難探索和試驗,中國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下
午3點,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清
晨,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獲得百萬噸
級梯恩梯當量的核聚變能量。
50年代初期,中國為了發展核武器,請求蘇聯給予援助。
在中蘇關係正常化時期,蘇聯給予了中國某些技術援助,
對中國核工業建設的起步起了重要作用。但蘇聯的援助是有
保留的,所提供的並不是軍事方面的援助。而且,赫魯曉夫
提供援助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國,讓中國跟著他的指揮棒
轉。到50年代末,赫魯曉夫這一企圖失敗後,便背信棄義,
撕毀合同。1959 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拒絕
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1960年7
月16日,蘇聯政府又照會中國政府,決定自1960年7月28
日到9 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蘇聯專家。赫魯曉夫揚言,要
把已經向中國提供的設備,變成一堆廢銅爛鐵。他還惡狠狠
地說:有些人不願意參加核保護傘,要自己搞,我看不僅得
不到原子彈,到頭來連褲子都穿不上。
中蘇不僅在對核戰爭的態度方面存在著巨大分歧,而且
在是否參加「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方面,存在著利益衝突。
1957年秋末毛澤東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世界共產黨領袖的
最高級會議時,就勸過赫魯曉夫,敦促他不要參加西方具有
欺騙性的裁軍會議。中國的觀點和做法是從維護世界和平和
廣大人民利益著眼的,一方面,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擁有核武
器,並不是用來稱霸,而是用來反對核訛詐和核戰爭;另一
方面,中國堅決反對兩、三個國家任意揮舞自己的核武器,自
封為霸王,在世界上發號施令,而絕大多數國家則被要求屈
膝和軟弱地遵守條約,彷彿成了核奴隸。這種觀點和做法,正
好觸到了霸權主義的痛處。
9.2 蘇聯考慮動用核武器徹底干
蘇聯領導人的大國沙文主義、擴張主義、霸權主義,遭
到中國的堅決抵制和反抗,兩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蘇
聯不僅在中蘇邊境制造了一系列局部衝突,精心策劃入侵珍
寶島,而且考慮動用核武器徹底干,對中國 「為數不多的核
設施」 進行一次 「外科手術式」 的突襲。
《紐約時報》記者哈利遜· E·索爾茲伯裡在他的著作
《中蘇戰爭》中寫道:「一位最優秀的蘇聯科學家,在1969 年
春曾同他的美國朋友談到,蘇聯已經非常討厭中國,有可能
爆發戰爭。他說:『假如發生戰爭,我們就不會像你們美國人
那樣,只是小打幾下,我們是要徹底干的。』」
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在他所著的《中蘇戰爭》中
也說:「蘇聯正在策劃的對中國的戰爭,將是一場世界上從未
經歷過的戰爭,也就是說不但使用原子彈,而且將使用氫彈。
……蘇聯遠東戰略的核心,就在於使用核導彈。1969 年,蘇
聯戰略導彈部隊副司令弗拉基米爾·葉·托盧勃科中將被任
命為蘇聯遠東軍司令一事,完全證實了這種看法的正確性。」
蘇聯試圖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懲罰性打擊,與它所制
定的核戰略是一致的。1962年之前,蘇聯核戰略強調進攻性,
強調打全面核戰爭。勃列日涅夫上台後,雖然對火箭核戰略
進行了調整,提出核戰爭和常規戰爭雙軌並行,將核威懾分
為全面戰爭和有限戰爭威懾兩個等級,並且重點放在有限戰
爭上,但調整後的核戰略,仍然堅持三個目標:一是蘇聯准
備實施第一次核打擊,二是首先打擊敵方的硬目標,三是要
打贏核戰爭。1969 年珍寶島戰爭前後,蘇聯所奉行的正是這
樣一種核戰略。一直到80年代初,蘇聯才重新對核戰略進行
了調整;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一步否定了核戰爭的
可能性,強調核戰爭意味著人類的毀滅,認為在核軍備競賽
漫長而昏黑陰暗的隧道中看不到勝利的盡頭。但是在60年代
的時候,蘇共領導人在核戰略問題上的腔調和執行的政策,比
戈爾巴喬夫更具有侵略性和進攻性。
從1960年開始,蘇聯方面多次對中國境內進行騷擾,使
中蘇邊界問題尖銳化。雖然中國政府本著互諒精神,於1960
年8月和9 月兩次主動提出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但蘇聯政
府矢口否認存在中蘇邊界問題,拒絕進行談判。直到1964年
2月25日,蘇聯才同意雙方在北京舉行邊境會談。可是在會
談中又拒不承認沙皇政府簽訂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致使談
判破裂。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不但繼續推行赫魯曉夫的政
策,而且使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和緊張。在赫魯曉夫時期,蘇
聯在中蘇邊界駐軍只有10個師,到了列勃日涅夫時期,蘇聯
將中蘇邊界駐軍增加到54個師,達100多萬人。與此同時,
蘇聯在中蘇邊界進行的挑釁事件明顯增加了。據統計,從
1964年10月到1969 年3月,蘇聯挑起的邊界事件達到4189
起,比1960年到1964年期間增加了1.5倍。1966年1月,
蘇聯同蒙古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蒙友好合作互助
條約》;同時,還在中蘇邊界進行針對中國的多次軍事演習。
1960年以前,蘇聯在遠東佈置的中程和准中程彈道導彈只有
70枚左右,但是6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在遠東的導彈武器不
斷加強。
1966年3月,蘇聯在蒙古配置導彈。
1967年1月,蘇聯在外貝加爾軍區建立了針對中國的核
導彈基地。
1968年1月,配備有坦克和導彈的蘇軍進駐蒙古。同時,
蘇聯海軍也加緊向印度洋擴張,企圖在軍事上形成對中國進
行南北夾擊的態勢。
1968年10月,蘇聯在蒙古建立了許多針對中國的導彈
基地。
1969 年5月,進駐蒙古的蘇軍兵力達到20萬,並配備了
能夠進攻中國核基地蘭州和包頭的導彈。
除上述核導彈之外,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空軍,還配備了
遠程空軍所具有的大型遠程轟炸機50余架和中型轟炸機
400余架,這些轟炸機都可以攜帶氫彈進行戰略核攻擊。
1968年春天,莫斯科把坦克開入布拉格,結束了杜布切
克的 「自由化」 實驗。毛澤東對此十分敏銳,恰如其分地把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稱為 「新沙皇」。
為了實現擴張野心,1969 年初夏,列勃日涅夫召開國際
共產主義會議,並且提出一個莫斯科制定的東南亞條約組織
計劃,其形式為亞洲集體防衛條約。對此,毛澤東諷刺說,
「新沙皇」 的做法是既要當婊子,又想立貞節牌坊。
毛澤東審時度勢,預計勃列日涅夫會向中國施加軍事壓
力,重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對此,毛澤東無所畏懼,
毫不妥協,向全中國人民發出號召:「要准備打仗」。毛澤東
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會被更強大的敵人的軍事威脅所嚇倒。
中國人雖然在1964年10月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彈,後來又發
射了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但是也意識到,從蘇聯人的角度
看,遏制中國的最可靠的武器就是核武器,所以要准備打核
戰爭。
1969 年3月,蘇聯在中國黑龍江的珍寶島挑起武裝沖
突。入侵者遭到中國軍隊的堅決反擊。在幾個星期的戰鬥中,
雙方死亡人數達1000人。莫斯科調動了重點部隊,勃列日涅
夫的昔日戰友尼·格·利亞申科大將在阿拉木圖擔任了新設
立的中亞軍區司令。
珍寶島位於中國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烏蘇里江主航道中
心線中國一側,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歷來是中國領土。小
島四周叢林環繞,中部為沼澤地;島東為主航道,江寬300多
米;島西為江汊,不通航,寬100多米。這裡冬季氣溫一般
在零下30℃左右,晝夜溫差達20多度;降雪季節長達5個多
月,凍土層和結冰層厚約1.7米;封凍期間,江面可通行各
種坦克和戰鬥車輛。
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就曾召集蘇共中央全會, 研究
中蘇戰爭的可能性。珍寶島事件發生後,克裡姆林宮不僅采
取步驟調動坦克、飛機,還調動了導彈,妄圖對中國發動
「預防性戰爭」,或對中國 「為數不多的核設施」 進行一次
「外科手術式」的突襲。甚至設想過聯合美國,共同對中國的
核設施實施核攻擊,破壞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新疆羅
布泊、蘭州及其他地區的設施。
珍寶島事件之後,蘇聯雖然於1969 年6月13日提議
「兩三個月之後」,即不晚於9 月13日開始邊界談判,並且又
於7月26日在一封秘密信件中建議中國人通過兩國總理會
晤來解決衝突,但蘇聯領導人並沒有放棄對中國實施核打擊
的企圖。蘇聯領導人認為,中國人只有實際感到最可怕的威
脅-- 蘇聯對中國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之後,才會坐
到談判桌前。
8月2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赫爾姆斯秘密地向少數
記者透露,蘇聯代表向其東歐盟國通報了可能對中國核設施
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的情況。
8月底,美國情報機構透露,蘇聯駐遠東空軍已進入一級
戰備狀態,這種情況將一直持續到9 月底。種種跡象表明,蘇
聯指揮部正在從 「戰略上」 設想、研究和准備對中國進行一
場核戰爭。中國則嚴陣以待,遵照毛澤東同年4月28日發出
的 「要准備打仗」 的號召,不僅准備打常規戰爭,而且准備
打核戰爭。10月,中國政府嚴正聲明:「一小撮戰爭狂,膽敢
襲擊中國的戰略基地……那就是戰爭,那就是侵略,7億中國
人民將奮起抗擊,將用革命戰爭消滅侵略戰爭。」
9.3 為什麼沒有撕下核武庫封條?
中蘇邊境衝突雖然是零星的,局部的,即使在珍寶島沖
突中,也沒有一次遭遇戰持續時間超過幾小時,但是中蘇沖
突卻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因為這是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進
行地面作戰的唯一事例。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除中蘇衝突
之外,核國家之間的對抗,要麼是間接的,要麼是沒有發展
成相互之間的地面戰鬥。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擁有核優勢而
且咄咄逼人的 「新沙皇」,最終還是沒有撕下核武庫的封條。
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有充分的准備,包括反侵略的精
神准備和戰爭准備。1964年10月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作
為重大的技術成就,體現了人類的智慧、毅力與決心,對於
民族自信心的樹立或重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國發展
核武器,一直堅持三個宗旨,即保證不首先使用,目的是為
了防禦,最終目標是徹底銷毀核武器。對於試圖發動核戰爭
的「新沙皇」來說,中國的核武器是不可忽視的反擊手段。中
國當時最主要的轟炸機「轟-6」,是一種亞音速中型轟炸機。
它是在50年代蘇聯「圖-16」獾式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造而成
的。雖然在1970年才首次報道進行大量生產,但在1968年
就開始服役了。珍寶島之戰期間它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它可
以裝備一個百萬噸級的核彈,已對蘇聯的烏拉爾以東地區擺
出了一種威懾的姿態。1972年,中國部署這種轟炸機的數量
已達到100架。從1969 年開始,到1970年,部署在中國東
北、西北的中程導彈已達50枚。由於這種導彈的射程可以達
到西伯利亞城,當蘇聯1969 年開始在中國部署重兵時,中國
增加了部署的數量。如果蘇聯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其決策
者就不能不考慮到:它所面對的對象不僅不像捷克斯洛伐克
那樣軟弱,而且有能力進行核報復,中國可以從中蘇邊境的
任何一個地方向蘇聯領土縱深發動進攻。
不僅如此,中國陸基導彈的分散、隱蔽和機動性,也使
得中國在受到先發制人的攻擊後,仍然能夠保持對對手的第
二次打擊能力,盡管這種能力是無法確保的。西方有的研究
者指出,中國陸基導彈力量部署形式的獨特之處,早在60年
代就開始形成了。這種情況,使超級大國的國防決策者往往
無法確定衛星是否探測到了中國所有的導彈基地。80年代西
方的觀察家都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第一次打擊中摧毀中
國所有的陸基導彈。
中國有備無患的一個更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建立起了以
防禦為主的核戰略體系。毛澤東提出的增強國防的三條措施
--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不僅全國大中小城市都有民
用的防空地道設施,而且對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廠進行了疏散,
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小山內宏對70
年代中國修建的民用防空地道設施的評價是:「這是一種在地
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離地面深達4到5米或8到10米。」
根據計算,「即使在空中爆炸氫彈,只要離爆炸中心兩、三公
裡,或一公里以上,就確實可以防止爆壓所造成的破壞」。又
說:「全中國所有大中小城市,據說都已修築了這類民用地下
掩蔽處,因此即使蘇聯發動全面的核攻擊,恐怕也不可能一
舉毀滅全中國的人口。此外,中國還在地下數十米深處修築
正規的防核設施,並且正在把生產設施轉入地下。」「中國和
瑞典同是世界上擁有最大規模的一般民用地下防空設施的國
家。就這些設施的結構來說,瑞典的防原子民用防空洞,可
以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就規模來說,中國卻可以被評價
為世界第一位,7億人口幾乎都可以進入地下隱蔽。這些地下
避難設施,即使受到蘇聯強大的百萬噸級核武器的全面攻擊,
也將會出現極高的『存活率』。」
毛澤東雖然在1972年底才作出「深挖洞」的指示,但中
國采取對核攻擊的防禦措施卻要早得多。搞「三線」建設,使
許多工廠進山、進洞、分散的措施,從60年代中就開始了。
叛逃到西方的蘇聯克格勃高級官員謝甫琴科說,他認為蘇聯
沒有對中國進行核襲擊,「除了美國警告蘇聯,這樣會導致美
蘇間嚴重對抗外,還在於中國有了充分的准備」。事後,美國
學者也認為,若不是中國嚴陣以待,「蘇聯甚至可能在30分
鐘內突襲並摧毀中國微不足道的核力量」,此外,「中國的原
子彈無疑是蘇聯人避免使用核彈頭互相攻擊的理由,而通過
這一事件,中國人肯定會更加堅定地認為,他們在建立核威
懾方面投資是明智的」。
蘇聯當年沒有撕下核武庫封條的第二個原因,是美國的
警告。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後,使蘇聯領導人對另一個
超級大國美國產生了敬畏。因此蘇聯 「新沙皇」 在把襲擊中
國的計劃付諸行動之前,還必須了解美國人的態度。蘇聯通
過駛外武官對美國進行試探。接到蘇聯「試探」的信息之後,
美國當時的總統尼克松立即召開國家安全緊急會議,對這一
問題展開討論。中央情報局簡要介紹了危機背景,說明蘇聯
正考慮對中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攻擊。尼克松和基辛格聽了
介紹後都認為,如果蘇聯「突然進攻中國」,攻擊中國的核設
施,那將會給美國帶來危險。尼克松表情嚴肅地說:「我們得
讓蘇聯人知道,我們不會容忍他們那樣做。」副國務卿埃利奧
特·理查森說,如果中蘇這場衝突演化成 「對國際和平與安
全的極大破壞」,美國「將不會不深感關切」。9 月底,基辛格
建議對蘇聯的 「試探」 作出更加嚴厲的反應,以防止蘇聯在
核武器問題上進行冒險。美國不僅明確回絕了蘇聯關於蘇美
共同對中國進行核攻擊的主張,還通過美國駐波蘭大使,把
蘇聯的企圖通報給中國駐波蘭大使。其後,基辛格又兩次秘
密訪問中國,向中國領導人贈送了有關蘇聯軍事活動的、敏
感性極強的情報,其中包括與中國接壤地區的蘇軍及其活動
情況。這些情報,都是通過竊聽、高清晰度衛星拍照和其他
途徑得到的。美國的警告,很難說對蘇聯有多大影響,但至
少也使蘇聯在動用核武器方面增加了顧慮。使蘇聯更加不安
的是:如果把相當數量的核武器消耗在對中國的作戰中,那
麼蘇聯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就會處於相對的劣勢,從而顯著
降低蘇聯對美國的核遏制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美國從
背後對蘇聯發動核進攻,就可以在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的形
勢下,給蘇聯以殲滅性打擊。這種戰略設想,使得莫斯科的
決策者坐立不安,在考慮同中國進行全面核戰爭時瞻前顧後,
猶豫不決。
蘇聯沒有撕下核武庫封條的第三個原因,是蘇聯從對中
國的核戰爭中得不到任何利益。
首先,有人做過計算,要使用核武器殺傷中國半數以上
人口,徹底破壞主要軍事設施和軍事力量,從而消滅其戰爭
能力,至少需要10億噸乃至40億噸級的核攻擊力量。但是
在短時間內使用這樣多的核武器,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放射能,
「死灰」也將飛揚起來。這就使得蘇聯一部分地區不能不受到
中國境內核爆炸的影響。這種地理和氣象的後果,不能不使
蘇聯在對中國發動全面核戰爭的問題上受到制約。
其次,假如蘇聯對中國進行全面核攻擊,必將遭到全世
界人民的反對和譴責。因為如果在中國大陸進行30到40億
噸級的核爆炸,它所產生的遠遠超過致死量的放射性塵埃,將
悄悄地降落到包括日本在內的周圍各國,使這些國家受到有
害的放射能的污染。世界人民將把蘇聯看成使地球上的環境
蒙受巨大破壞的罪魁禍首,看成圖謀大量屠殺人類的罪犯。蘇
聯如果被世界輿論所譴責,即使入侵能在軍事上取得某些
「成果」,仍然是得不償失的。
再次,全面的核攻擊即使能給中國以沉重打擊,但從地
面的一切都遭到巨大破壞和完全污染的中國那裡,能得到什
麼利益呢?正因為核武器有驚人的威力,所以入侵者考慮到
自身的實際利益,往往也不願大量實際使用。從這個意義上
說,它也愈益明顯地表現出 「紙老虎」 的性質。
有人認為,蘇聯既然無法大量實際使用核武器,那麼它
無疑可以選擇另外一條途徑,即依靠有限戰爭和常規兵力進
行閃電戰,謀求在短期內取得軍事勝利。蘇聯的決策者們不
是沒有打過這種如意算盤。
索爾茲伯裡的《中蘇戰爭》寫道:「蘇軍的作戰設想,是
通過核攻擊使敵人陷於癱瘓,然後通過裝甲部隊的閃電式攻
擊,使中國在幾天之內完全喪失戰鬥力。」與全面核戰爭不同
的是,核攻擊只限於嚴格限定的目標。蘇聯如果對中國進行
局部核戰爭,那麼一般地說,它將避開城市地區而集中攻擊
下述目標:(1)中國的中程彈道導彈和准中程彈道導彈基地;
(2)作為轟炸基地的機場;(3)強大軍團集結地區;(4)在
邊界上同蘇軍對峙的兵力;(5)生產核武器和導彈的地區,等
等。在攻擊中,將盡可能使用低威力的戰術核武器,即大量
使用千噸級威力的核武器。
然而一旦撕下核武庫的封條,即使使用的是戰術核武器,
也難免遭到報復。中國只要游擊式地使用戰術核武器,也會
使蘇聯焦頭爛額:一架戰鬥機投下一顆核炸彈,可以摧毀擁
有數十輛坦克的坦克群;一枚戰術核導彈,可以使一個師的
兵力在集結地區遭到毀滅性打擊;核地雷可以埋在蘇軍前進
的路上,核炸彈可以埋設在民房地下。這樣,有限核戰爭向
戰略核戰爭方向發展的危險性就會逐漸增長。因此,蘇聯對
於發動局部核戰爭,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莫斯科在中蘇邊境衝突中沒有撕下核武庫的封條,還同
中國的武力反擊有理、有力、有節密切相關。在珍寶島之戰
中,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是:「我們主要是守衛住珍寶島,炮彈
至多打到江邊,不要再向縱深打,不要誤傷了蘇聯的邊民!」
他還一再叮囑:「注意,我們打的是一場局部的邊界戰爭,一
方面要打疼,一方面不要擴大。不打疼,我們的邊防戰士和
老百姓不願意,他也不老實;擴大了也不行……這就要求我
們必須具有戰略思想啊!」
1969 年9 月11日,蘇聯總理柯西金飛抵北京機場,同周
恩來總理舉行了會談。周恩來說,我們應當努力實現兩國關
系正常化,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緩和緊張局勢,進而不讓
帝國主義對中蘇關係的緊張幸災樂禍。他說,中心問題是邊
界問題……邊界發生衝突,責任不在我們,我們對此十分清
楚。解決這一問題就意味著停止邊界的武裝衝突。必須使雙
方的武裝力量撤出有爭議地區。我們兩國之間存在政治緊張
局勢,美國開動了自己全部的宣傳機器,妄圖使我們兩國兵
戎相見。蘇聯在遠東和哈薩克集結了部隊。你們的飛機經常
在那裡飛行,而我們卻沒有部署飛機。我們沒有主動在邊界
制造衝突,以後也絕對不會這樣做。我們試制核武器,只是
為了打破對它的壟斷。在此我們聲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
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柯西金聽完周恩來的講話,對邊界問題在目前應成為討
論的首要問題這種看法表示贊同。但他不承認蘇聯想打仗。他
說,在蘇聯,無論是蘇共,還是蘇聯政府,從未在任何地方、
任何文件中號召人民打仗,從未在任何地方對人民說勒緊褲
帶,准備打仗,相反,卻一直在談論和平。他又說,我們理
解,中國國內事情很多,打仗是一種冒險行為。但是他指責
說,沒有人不相信,中國人正在准備打仗。
周恩來嚴正指出,如果蘇聯仍然決意對中國的核設施發
動先發制人的打擊,那麼,中國將把這視為侵略,視為戰爭,
堅決予以抵抗。
周恩來參加會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從柯西金那裡查
明,可能對中國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打擊的 「傳說」 是否屬
實,同時表明,北京沒有向蘇聯發動戰爭的意圖和可能。柯
西金的保證雖然使周恩來略感放心,但 「核危機」 並未因此
再結束。
9 月16日,即會談後的第五天,倫敦《星期六郵報》刊
登了記者維克托·路易斯的一篇文章。該文指出,蘇聯正在
討論打擊中國在羅布泊的核試驗基地的可能性。
9 月18日,周恩來向柯西金髮去一封密信,信中建議雙
方承擔不動用武裝力量,其中包括核力量相互攻擊的義務。9
月26日,柯西金也給周恩來回了一封密信,建議「實行嚴格
監督,使中蘇邊界得到無條件維護」。
19 69 年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在北京開始舉行,邊
界的緊張局勢開始得到了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