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中原
第4章 錦囊廟算
  
                            魯西南    1947年7月13日
    拿下了鄆城、定陶,據守在曹縣的國民黨軍隊聞訊棄城而逃,王敬久的鉗形攻
勢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孤零零的東路軍向北蠕動。
    至此,劉伯承「造勢」成功。
    陝北毛澤東來電:
        要消滅敵人,殲敵越多,則山東粉碎敵人重點進
    攻,乃至爾後躍進大別山均極為有利……
    於是,制造錯覺、擊敵弱點的第二部曲開始了。
    7月11日,劉鄧大軍各縱隊接到總部關於「我全力殲滅東集團,將敵分割包圍」
的命令。各路大軍星夜兼程,奔赴指定位置。
    具體部署是:第1縱隊於13日由鄆城地區進至巨野東南,拊敵右側背,割殲敵第
32師,爾後攻第70師;第6縱隊經張鳳集向東,一部切斷第32師與第66師的聯繫,主
力於14日趕到薛扶集,協同第1縱隊殲滅第32師;第2縱隊由曹縣向東,殲滅謝家集
第66師一部;第3縱隊從江上集插至羊山集以東,割殲羊山集第66師;另以冀魯豫軍
區獨立第1、2旅在萬福河北岸阻擊金鄉可能北援之敵。
    原來被鉗制合圍的劉鄧大軍一下子反過頭,像一把迎面剪刀向一字長蛇陣剪去。
    卓越的統帥對戰爭的指揮就是創造,就是選擇,就是預見。
    夜暗星明,魯西南寬闊平展的大道上,疾馳著人馬車炮。有的向南,有的向東,
一條路上常常行走著幾路部隊。後面的緊盯著前面的背影,這樣才不至於掉隊和錯
隊。剛剛下了大雨,路上泥濘不堪,足陷泥中,拔出來時鞋子掉了,顧不上找,光
足走,又在稀泥中觸到了別人掉的鞋子,蹬上,繼續走。前面一旦受堵,就一個人
挨一個人,靠得很緊,一步一挪。好不容易距離拉開了,忽然又是一溜急跑要追前
面隊伍的人。兩支隊伍交叉行走時,好像扭秧歌穿花一樣,一個插一個,就是這樣,
仍然沒有一個掉隊的。一夜到了宿營地,算算竟走了140裡。燙過腳,還不肯休息。
衛生員給新戰士挑腳板上的泡,不識字的還纏著有文化的念《戰友報》。
    這八開四版的《戰友報》通過軍郵直到連隊,上送稿件直達報社。「千里戰場
一日還」。部隊作戰的勝利消息和英雄事跡,首長的嘉獎和指示,發生在戰士身邊
的故事、小插曲,還有外國的戰爭小說連載、選載,都成了指戰員最親密的「戰友」。
    第1縱隊的一個解放戰士看了報上的人物通訊《多余的擔心》,心情不平靜,找
到排長說:「我就像這個人物,對周圍的同志存有戒心。排長給我送病號飯,找我
談心,我認為這是共產黨的一套,收買人心……」
    排長也檢討說:「我做的也不好。打鄆城沖進城的時候,我找不到你,心裡就
想:完了,這傢伙跑了。沒過一會兒,你押著幾個俘虜來了……」
    第6縱隊的新戰士胡正國不識宇,聽別人念《鍘刀上的血》,興奮地一拍腿:
「咦?這不是寫的俺嘛!俺跟那個趙小法一樣,從小膽子小,別說殺雞,就是螞蟻
我都不敢踩。俺娘說我是猴子托生的,不敢見血。去年翻了身,俺娘說,咱分了幾
畝地,人家都參軍保衛果實,你也去吧,我這才參了軍。沒想到一接過槍腿就哆嗦
了。以後出的洋相,大家都知道……」
    胡正國打住話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個胡正國到班裡頭一天就門頭睡覺,班長找他談話、他也不起,一聽讓他練
打靶就「唉喲唉喲」叫肚子疼。
    躺了兩天,把班長弄急了,問他:「你倒底有病沒有?!」
    「沒有……」
    「起來!給我寫檢查!」
    直到天黑班長帶著打靶的同志們回來,胡正國還躺著。
    「起來!你寫的檢查呢?」
    胡正國遞過一個小本本。班長一看:第一頁畫了一頭牛,第二頁畫了一個人,
第三頁畫了一個燒餅。
    「叫你寫檢討,你咋畫著玩?」班長火冒三丈。
    「俺不會寫字……這就是檢討。頭一個是說俺老想著新分到家的黃犍子牛和幾
畝地;第二個畫的是俺娘,做夢老想她;第三個是說俺有享受思想,光想過好日子。」
    班長樂了:「嘿!胡正國,檢討還挺深刻!」
    晚上開會,班長當眾表揚胡正國。
    他哭了,站起來說:「俺還有心最裡邊的話,藏著沒說……俺裝病是……是膽
小,怕……怕打槍。」
    後來胡正國隨部隊過了黃河,南岸敵人的暴行震動了他。就像《鍘刀上的血》
裡那個後來轉變了的趙小法,他胸口聚了一疙瘩氣,從此啥也不怕了。打定陶,他
打死六個敵兵,有兩個是用刺刀捅死的,血濺了他一臉。
    打完仗,班長問他怕不怕,他說:「定陶也有俺的娘,為她們報仇,啥也不怕!」
    胡正國個子矮腿短,這次急行軍他一溜小跑,惟恐掉隊。他問班長:「俺要是
也寫寫自己,中不中?」
    「中!咋不中?」
    有人笑了:「咋寫?還畫大燒餅?」
    胡正國漲紅臉,啥也沒說。從這天起,他除了纏著有文化的人讀《戰友報》,
還求著他們教識字。從「胡正國」三字認起,每天識五個字。他找了塊樹皮,把生
字寫在上面。行軍的時候,他把樹皮往前面同志的背包上一掛,一邊識字一邊行軍。
    野戰軍副政委張際春發現了,跳下馬,問:「小鬼,你這是干什麼?識字嗎?」
    胡正國又臉紅,點點頭,念了兩個字。
    張際春把胡正國的事跡登在了《戰友報》上。
    《戰友報》是張際春親自抓的野戰小報。報社、印刷廠就設在四輪膠皮□轆車
上。撰稿人行軍走路、騎馬構思,到宿營地把背包往地上一放就成了「書寫桌」。
這「背包文學」、「馬上創作」通過《戰友報》迅速傳到連隊,又通過新華分社轉
播到延安、各解放區,甚至傳播到國民黨統治區。
    除了辦《戰友報》,張際春還領導辦了一個不定期的八開四版的小型政治工作
報紙《軍政往來》。這個報紙由野戰軍宣傳部部長陳斐琴主辦。
    張際春是這兩個報紙社論、專論的主要撰稿人。他以透徹的思想和銳利的筆鋒
寫了許多重要的文章。劉鄧重要的口頭指示也往往由他寫成稿子發表;甚至電報下
發的劉鄧指示,可以並需要傳達到營連去的,也多半由他改寫成報道文字刊載出來,
「一竿子插到底」。他還指導宣傳幹部如何改寫電報,如何掐頭去尾,加字減字,
既達到了宣傳教育目的,又不致洩密。他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號人物——副政委
兼政治部主任,但他不認為做這些工作微不足道。他說:「報紙辦好了,不知要節
省多少幹部的唇舌、時間和腳力。」
    劉鄧稱張際春是「難得的宣傳家、教育家」,部隊則稱張際春為「老媽媽」。
    張際春隨朱德、陳毅在湖南起義前是個教書匠。長征到達延安後,他任抗日軍
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又和學校打上了交道。這使他的氣質比一般工農幹部多了一層
書卷氣,加之他性情溫和,極少動肝火,便更顯得平易近人。
    在張際春身邊工作過的人都說,他批評人最重的話就是:「你錯了嘛,你不對
嘛。」就這麼一句,語調輕輕的,但被批評的人常常覺得受到了震撼,個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點是人們折服他的為人體現了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張際春的平易近人源於
他內在的品質。他默默地做著他認為應當做的事,盡心竭力履行自己的職責,卻從
不突出自己,從不顯露他怎樣盡了心、出了力。他尊重人,無微不致地尊重別人的
自尊;他領導了你,指導了你,扶持了你,卻讓你不知道、不察覺,達到了行不言
之教、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境界。
    40年後,筆者在采訪中提及張際春,當年的老戰士、老記者、老作家熱淚潸然
而下,第一句話幾乎都說:「這樣的好首長……我們想他呀!」
    作家曾克在她回憶張際春的文章中寫道:「我的記憶深處懷念著一個人,一位
領導和長者。時間越長,懷念越深。」
    文章的題目是《政委媽媽》
    就是這位媽媽似的政委,有一天把曾克從前線接回野戰軍政治部,說:「來了
很多教授、學者,咱們要熱情接待他們。你是代表之一,好好完成任務。」
    警衛員把曾克送到一個群眾家。走進那個小四合院的西屋裡,警衛員對客人說:
「曾老先生,張副政委把你們的女兒接回來了。」
    這時,曾克才明白過來,認出了兩個瘦弱、疲憊的老人是她離別八年的父母。
他們是開封解放後第二批被接到解放區來的,和他們一同來的還有許多著名教授、
學者。
    資深記者李普曾作為重慶《新華日報》特派員、延安《解放日報》特派記者,
在劉鄧大軍工作了將近兩年。這兩年裡他寫了許多極有份量、震動了南京和蔣介石
的文章。
    李普回憶說:
    「那些稿件之所以有些份量,不過是多少反映了劉鄧的一些現實罷了。而這些,
是應當歸功於張際春同志的。是他巧妙地給我創造了經常接近劉鄧的機會。他老人
家是有意這樣做的,可我當時卻一點也沒有察覺出來。」
    「每天吃過晚飯,張副政委便對我說:『李普,我們到劉鄧首長那裡去。』到
了司令部,劉鄧也剛剛吃罷晚飯,我們就一塊隨他們到村外去散步;有時候天不好,
就在劉鄧住處談天。天天聽這三位大首長、老前輩談天,實在是我的幸運。作為一
個後生小子,固然獲益匪淺;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所得就更有用了。他們古今中外
無所不談,他們並不因為有我這樣的小青年在場而有多少忌諱。」
    「我長期在蔣管區當記者,初到解放區,不知天高地厚,又加上年輕,才20多
歲,想什麼,就說什麼,不僅隨便插嘴提問,還時常冒冒失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那時劉帥50多歲,鄧政委、張副政委40多歲,竟把我這小後生看作一起談天的人,
平等對待。他們談天的話題,當前形勢總是主要內容。他們的觀點,凡是我能領會
和消化的,便成了我采寫那些稿件的根本。我之所以能夠被稱為軍事記者,主要秘
密就在這裡。」
    「回想起來,張副政委帶我去散步,正是有意要我做這件事。當時,他的這種
意圖完全沒有表露出來過,甚至連暗示也沒有。當他叫我『到劉鄧那裡去』的時候,
沒有任何潛台詞,至多不過是表示『去看望劉鄧』罷了……」
    直接在張際春領導下工作的野戰軍宣傳部部長陳斐琴總忘不了張際春的一句話:
「我們只會創造歷史,不會記載歷史,而人們是從記載的歷史中了解歷史的。」
    這句話被陳斐琴奉為格言而伴隨後半生。幾十年間。他撰寫了大量的、極有史
學價值的軍旅文章。離休後,他又不顧年事已高,背著乾糧走訪當年的魯西南戰場、
中原戰場,拄著一柄竹棍重上大別山……
    當筆者采訪陳斐琴的時候,他已患腦血栓行走不便,語言發生了障礙。他不再
會見一般客人,但一聽說我們是寫劉鄧大軍的,立即讓人攙扶著坐起,艱難地說:
「跟隨……劉鄧多年了……每一仗……我都經歷過……本來可以……詳細……給你
們餅,現在……」
    他生氣、著急地張大了嘴,臉上的表情很痛苦。
    我們熱淚盈眶,握住他溫熱卻失去控制的手說:「陳老,等您病好,我們再來。」
    他不讓我們走,就這樣艱難地選擇可以發聲的詞句,談了兩個多小時。
    陳斐琴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當年的回顧。回顧僅是歷史的本身,而他給予我們的
是超越歷史的一種浩瀚,一種經天緯地的博大和忠貞。這更增添了我們對那段歷史
的深層思考。
    當年,在劉鄧大軍裡有一個陣容強大的「前線記者團」;晉冀魯豫文聯主席陳
荒煤又給前線送來一批優秀作家,如李南力、胡征、柯崗、曾克、葛洛等;還有一
些優秀的美術家,如艾炎、關夫生、鄒雅、范雲等。
    正是有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這些重視文化建設、重視知識分子的領導,有
一批優秀文藝工作者做火種,劉鄧大軍這塊軍旅之壤上才會繁花似錦,全軍上下一
致,保持著精神上的溝通和共振、情緒上的活躍和高漲。
    李卓然老人說:「打六營集我和張副政委到前線去,看到戰鬥命令下達了,戰
士們有的揣起報紙,有的把報紙放在地下一躍而起,似乎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報紙上
的英雄人物……」
               魯西南    金鄉——六營集    1947年7月14日
    戰場上的形勢時爾族旗蔽日,輪轂交錯,時爾靜若深潭,穩若泰山;有時山勢
崩頹,如江河倒懸,有時風平浪靜,如細流涓涓。
    定陶一丟,王敬久急命各師迅速構築攻防工事,並連連電催各師派出一個團搜
索偵察。
    兩天過去了,卻沒有發現敵情,魯西南似乎一下子平靜了。王敬久越發坐立不
安。
    他到第199旅訓話:
    「此番會戰非同小可,委員長親自籌劃指揮,各路雄師雲集魯西南,只等一聲
炮響,就從四面八方兜抄過來,把過河的共軍全部幹掉!共產黨是很好對付的,我
們可采用的辦法很多,說簡單些,也就十個字。第一個字是穩。穩;就是不要慌嘛。
第二個字是狠,更毋須解釋了。第三個字是准……第四個字是硬……這第十個字嘛……」
    王敬久把第十個字忘了。直到晚飯後,他才想起這第十個字是「活」。王敬久
有幾分迷信,恰在這個關頭把個「活」字給忘了,這使他神色沮喪,行止更加失措。
    參謀人員私下議論:「王司令官吊兒郎當,講話時競把活命的『活』字忘了,
預兆不妙。」
    就在第二天拂曉,劉鄧大軍第1縱隊進抵狼山附近地區,切斷了王敬久的第70師
與第32師的聯繫。第2縱隊中午殲滅了謝集敵第66師的一個團,向東協同第3縱隊包
圍了羊山集之敵第66師。這樣,第32師與第66師的聯繫也被切斷。
    迅雷閃電般的行動無異晴天霹靂,王敬久的一字長蛇陣一斷三截,頓時勢亂神
散。
    王敬久慌亂之下先令第70師向南,第66師向北,向第32師靠攏,以求形成「核
核兒」,避免被分殲。接著又改令第32師到六營集接應第70師南下,解救羊山之危,
而後一同突圍。
    王敬久的部署混亂。第32師師長唐永良不再相信他。唐要通了陳頤鼎的電話:
「你我所據六營集、獨山集均為荒野小鎮,又無工事屏障,即便突圍靠向羊山集,
也是出了小圈進大圈,仍在被圍之中。依我之見,趁共匪倉促之時,你我兩廂靠攏,
沖出包圍,撤至嘉祥。你意如何?」
    陳頤鼎說:「嘉祥城高池深,工事堅固,似是可攻可守之地,而且有我一個團
在那裡接應。只是……」沉穩、老辣的陳頤鼎想到,突圍並非易事,弄不好即全軍
覆沒,於是他有意停頓了一下,說:「……只是望兄能向六營集靠攏,你我從六營
集突圍較便利。」
    形勢險惡,不容分秒貽誤。唐永良不再計較,速率兵向北突圍,向第70師駐地
六營集靠攏過來。
    唐永良的第32師一出獨山集,守在大路左右的第1縱隊立即抓住戰機,迅猛追擊
和側擊,殲滅其一個整旅,剩下的一個旅和師部雖逃向六營集,也被打得殘缺不全。
    14日,遠道奔襲而至的第6縱隊趕到了六營集,協同第1縱隊將六營集團團圍住。
    六營集是個只有200戶人家的小鎮,兩個半旅、兩個師部猥集在那裡,人馬相踏,
糧食、飲水供給相當緊張,第70師和第32師殘部亂成一團。
    劉鄧面對新的敵我態勢分析:羊山集守敵第66師是蔣介石的嫡系,師長宋瑞珂
是陳誠的親信,戰鬥力比較強;而且羊山集三面環水,背靠羊山,曾是當年日軍多
年經營的一個老據點,敵可依托這些!日日的寨圍及重新構築的堅固工事防御。六
營集則地帶狹窄,工事薄弱,又兩個師擠在一起,不可曠日持久,必謀突圍。於是
決定先打弱一些的六營集之敵。
    同時考慮:如果采取四面圍攻,敵必作困獸之鬥,徒增攻堅的難度。遂采取
「圍三闕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戰法,把陣地攻堅戰轉化為運動
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第6縱隊受命在西面以堅決突破相威脅,促成其突圍決心;第1縱隊受命在東面
示意留有生路,以誘敵奪路逃脫。
    7月14日,王敬久又下令被圍在六營集的唐永良、陳頤鼎向南出擊,接應第66師,
一起向金鄉靠攏。
    唐永良接令憤憤地說:「這是讓我們去找死嘛!」
    陳頤鼎也不願意退至金鄉,於是唐、陳二人連電顧祝同,說南撤不可能,要求
向嘉祥、濟寧方向撤出。並報告六營集北、西、南已被共軍圍得風雨不透,只有東
面存一空隙。顧祝同已是無計可施,只好應允。
    對此,陸軍司令部總參謀長郭汝瑰在當日的日記中感歎:
        中共劉伯承之一部突入獨山集與羊山集之間,另一
    部突入羊山集與金鄉集之間。余甚憂其圍攻羊山集。王
    敬久令70師、32師南下攻擊共軍,32師唐師長竟將
    獨山集放棄,合守六營集。王敬久又令其向南突圍,接
    應66師後,向金鄉靠攏,32、70師又請准向東突
    圍,即不攻擊共軍,也不顧羊山之66師。此種將領如
    何能望其做好事!
    是夜,雲黑大低。解放軍的炮攻從六營集北、南、西三面打響。唐永良、陳頤
鼎察情決定提前突圍。按預先部署,第32師為左翼、第7O師為右翼行動,但還沒出
村,部隊就已經沒了隊形。兩個師爭著往東跑,幾乎是眨眼的功夫,部隊建制就全
散了,人喊馬叫,亂成一團。
    守候在東面的第1縱隊十幾把軍號一齊吹響,急促而嘹亮的號音劃破夜空。這種
精神戰術一下子就把敵人給震懾了。繼而層層伏兵一躍而出,無數輕重機槍一齊開
火,子彈像暴雨傾瀉似的橫掃過去;炮彈一個接一個在敵軍群裡炸響,又像暴雨中
夾裹的一串串驚雷。
    敵軍由慌亂到驚惶到恐懼,頓時失去了任何抵抗能力,官兵四散逃竄,各自奔
命。許多士兵嚇得摔掉槍,往高粱地裡一站,等著當俘虜。炮車、彈藥、牛車全部
失去了控制,東倒西歪、橫三豎四地被遺棄在道路的兩側,無數騾馬嘶鳴著遍地亂
竄,不少人竟被撞倒活活踏死。六營集東南方圓十幾里的大窪地成為第7O師和第32
師的最後墓地。9連8班的一個三人戰鬥小組一次即捉到14個俘虜,繳獲四門小炮。
營部通信員車金保用一顆手榴彈「捉」來了16個敵兵,還有一挺輕機槍。飼養員揚
著鞭子、炊事員掄著扁擔自動加人戰鬥行列,追趕、捕捉三五成群跑散了的敵兵。
    當年的第1縱隊第1旅第2團9連連長王崇樂如今已離休住在鄭州,他回憶說:
    「那真叫痛快!方圓十來裡的曠野上,到處都可聽見我軍的聯絡號、哨子聲和
戰士們的吆喝——『繳槍不殺!』『優待俘虜!』你再聽就有敵兵響應:『我這兒
有一條槍!』『這裡有一門炮!』手往蒿草地裡一抓,一個俘虜;往地上一摸,一
支捷克槍。嘿嘿,那一仗我們可發大財啦!戰鬥一結束,全連換上了最新式的裝備,
一個班一挺輕機槍;120人的連,一下子擴充到190人。
    「那時候我們開始願要解放兵了。都是苦出身,一說就通,掉過槍口就朝國民
黨軍隊打,還挺勇敢。我挺喜歡他們。
    那天夜裡,故事可多啦。我們押著俘虜往收容所送,路上聽到高粱地裡嘩啦啦
響,就喊:『干啥的?』回答:『繳槍的!』一擁而出十幾個哆哆嗦嗦的敵兵。沒
走多遠,發現一門山炮,一個敵兵舉著手說:『俺在這等你們哩!』我問:『還有
沒有?』他說:『有!我們的山炮連都在這裡呢!』我命令:『你快喊,把他們都
叫來!』他就扯起嗓子喊:『山炮連的到這裡集合呀!』一會兒嘟嚕嘟嚕從高粱地
裡出來一大堆,數一數40多個。他們領著,在前面又找到了一門山炮。嘿嘿,我當
時威風得很呢!」
    筆者采訪當年的國民黨軍第70師上校參謀處長劉學基,他敘述該師和第32師覆
滅的經過時說:「70師和32師被殲原因只有八個字:兵無鬥志,將帥恐慌。這是整
個國民黨的膏育之症。」
    他抽著煙,陷入昔日的回憶:
    「自從劉鄧大軍6月30日渡過黃河,我們兵團的參謀部裡就開始亂套,朝今夕改,
莫知所措。弄得各級參謀人員面對著軍用地圖,不知該把手裡的小紙旗標志往哪裡
放。上下一樣,兩眼漆黑;人人都知有敵情,但誰也不知解放軍意圖何在。有人說
下鄆城取荷澤,有人說下鄆城取濟寧。直到4日鄆城吃緊,70師集結金鄉後,依然爭
論不休。
    「5日奉命轉進嘉祥,夜裡抵達紙坊街,忽又命令轉到濟寧。連夜馬不停蹄,6
日趕到濟寧,人困馬乏。9日又奉命進駐嘉祥,讓確保嘉祥。10日覆命除留278團外,
全部向巨野前進。待11日進至楊官屯,忽聞羊山集被圍,全蒙了:這叫什麼事呀?
共軍怎麼就從天上掉下來了?
    兵團指揮官王敬久一面電告徐州,一面連忙命我師集結六營集,與獨山之32師
靠近,以相互策應。當時我們哪裡知道這是給人家『送禮』呢!劉鄧大軍步步圍近,
官兵惶恐萬狀。13日下午,32師師長率部到六營集後,與陳師長商定,當夜向嘉祥
突圍。忽接王敬久電,嚴令不准動;及14日晨,又電令兩師並進,向金鄉撤退。
    「結果這天夜裡炮聲大作,部隊剛出六營集就中了伏兵,許多官兵莫名其妙突
然中彈,像割斷喉管的大公雞一樣,亂蹦亂跳,很快就潰不成軍,人人自逃活路,
東跑一陣,迎頭有槍聲,就向西跑一陣,迎頭又有槍聲,再轉向東,人馬輜重全部
失控了。那真是亂兵、亂將、亂馬、亂車、亂炮,亂沖亂撞、亂喊亂叫……」
    劉學基閉上眼,搖著頭,不堪回首。良久,才又說:「……彩號和被擠撞倒的
人都來不及重新站起來,就被人馬活活踏死。我親眼看見177團2營營長江樹屏負傷
倒地,被師長的馬踏死。師長在馬上一臉驚恐,帽子也跑掉了。」
    劉學基無限感慨:「70師自日寇投降即開赴台灣接受訓練,足足一年半,可是
真正用之戰場與解放軍交手不足24小時而已。」
    六營集大捷: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32師全部(師長唐永良僅以身免),殲滅第
70師(缺一個團),共計19000人。生俘第70師中將師長陳頤鼎、副師長羅哲東。繳
獲山炮、野炮30門,戰防炮10門,迫擊炮40門,六○炮161門,輕重機槍517挺,長
短槍4625支,子彈100萬發,各種炮彈1000余發,電台21部,騾馬857匹,軍用大車
181輛。
    第70師師長陳頤鼎原以為自己逃脫了,最終還是當了俘虜——
    是日晚,陳頤鼎和羅哲東在混亂中落荒而逃,一氣驅馬50余裡。槍聲消逝了。
天邊一彎殘月淡淡的。夜風起了,多少有些涼意。
    陳頤鼎松下馬韁。
    路邊高粱葉子嘩嘩響。
    羅哲東驚問:「誰?」
    沒有回答。
    陳頤鼎說:「是風。這裡不會有他們的人。」
    「師座,我們去濟寧?」
    「不,去嘉祥。那裡畢竟還有我們的一個團。」陳頤鼎說出這句話,方意識到
一夜之間他丟了一個師,一陣悲愴。
    羅哲東和陳頤鼎是多年的搭檔,配合默契,私交很深。他此刻的心情和師長一
樣。少時看《三國》,讀到關公敗走麥城,一種大英雄的悲壯沖腹而動。而今全軍
覆沒,月冷風清,馬蹄踏踏,敲著萬籟的死寂,除去淒涼便是游魂般的茫然,竟無
半點悲壯之感。作為軍人,這也許是最大的悲哀了吧?
    羅哲東突然駐馬:「師長,我去方便一下。」
    如此駐馬「方便」,沒出10裡竟數次。
    陳頤鼎內心一陣自疚,很覺得對不住這位仁兄。
    羅哲東腸胃不好已有月余,本來也不至拖這麼久,只是連日奔波,食宿不定,
越拖越重。陳頤鼎曾多次讓羅哲東到徐州治病,羅哲東說:「你我多年同舟共濟,
這個關口我哪能走!」
    羅哲東被肚子折騰得沒了一點底氣,十指冰涼,雙膝酸軟,「方便」之後連上
馬都困難了。
    「瞅——」
    突然一聲冷槍。
    聽了20多年槍聲的陳頤鼎今天才感到槍聲竟有如此的震懾力。
    羅哲東掏出手槍。
    陳頤鼎辨出迎面而來幾匹白色日本馬,心頭一喜,喊道:「別打槍!我們是20
2部隊的!」
    「我們也是202部隊的,一家人,快過來吧!」
    二人皆以為是嘉祥守軍前來接應,於是策馬上前。
    「舉起手,不許動!
    忽拉一下子,陳頤鼎、羅哲東被圍住了。馬上全是穿灰衣服的解放軍。一切來
得太突然,突然得不容反應,陳頤鼎竟問了一句廢話:「你們不是說也是202部隊的
嗎?」
    此時,東方露出了魚肚白,天就要亮了。
                 魯西南    巨野胡海村    1947年7月15日
    陳頤鼎一夜胡須拱出半寸。
    作為階下囚,他為自己雙手不曾沾滿鮮血而慶幸。第70師自台灣返回大陸,戰
場幾易,卻沒打上仗。他是這場內戰的參加者,卻可謂一槍未放、一炮未發,沒有
血債。但是作為國民黨的堂堂中將指揮官,他又為此感到羞辱,無地自容。第70師
清一色的新裝備,屬軍中姣姣者,卻一觸即潰,全軍覆沒……
    他不知道共產黨將如何發落他,他後悔當時沒有拔槍自戕。
    下午,來了一個挺精幹的人,自我介紹叫楊松青,晉冀魯豫野戰軍敵工部部長,
黃埔5期的。樣子很和氣,對陳頤鼎說,劉伯承要接見他。
    陳頤鼎大驚。
    走出收容所,他下意識地拉拉衣領,抻抻衣袖。
    劉伯承這個名字對於陳頤鼎來說如雷貫耳。在國民黨軍隊裡,從中高級將領到
國防部幕僚及至蔣介石從不敢小覷此人。這次從台灣回大陸,蔣介石召見陳頤鼎三
次,兩次提到劉伯承。有一天,蔣介石在他的官邸舉行「座上研究會」,來了九個
軍長;牆上掛滿了地圖,蔣介石出情況,讓軍長們出方案。會議開到第二天凌晨兩
點,即將結束時,陳頤鼎說:「魯西南地區空虛,如果劉伯承從那裡捅過來怎麼辦?」
    蔣介石沉吟片刻,說:「劉伯承如果那麼做,就不是劉伯承了。」
    會議結束。蔣介石留了陳頤鼎一步,說:「你提的問題很好,我一直擔心的就
是這個。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共產黨不敢走那一步。那是一步死棋,而劉伯承一
貫是棋看三步的人,不會往死路上走的。」
    時隔幾個月,不可琢磨的劉伯承偏偏「往死路上走」,「從那裡捅過來」。陳
頤鼎身為敗將不禁悲從中來。
    來到一個四合院,楊松青示意進北屋。陳頤鼎走進去,看到屋子當中擺了一張
八仙桌,八個粗磁碟子盛著豐盛的菜餚,旁邊還有一尊酒壺。
    陳頤鼎又是一驚,這怕是一場「斷頭」酒宴了。
    背後突然濃濃的川話:「陳將軍,受驚啦!」
    陳頤鼎一個急轉身——一個身材略高,微胖,有著寬寬的肩、厚厚的背,神情
溫雅,戴著一副虎黃邊眼鏡的人走進屋來。他看到了那只深凹下去的眼睛和掩映在
安靜溫雅中的軒昂器宇。直覺告訴他這是劉伯承。
    劉伯承滿面笑容握住陳頤鼎的手,又是一聲:「陳將軍……」
    陳頤鼎誠惶誠恐:「不敢當,不敢當!」
    劉伯承說:「請陳將軍喝杯薄酒,壓壓驚。戰場上是對手,戰場下來就是朋友
嘛。快請坐。」
    劉伯承那淳厚的微笑、誠摯的目光給人以如對賓朋的親切感和安全感,陳頤鼎
近於絕望的心緒平息下來。
    待陳頤鼎落座,劉伯承說:「陳將軍,我們跟蔣先生的矛盾並不是權力之爭。
你知道,我們第一次國共合作得很好,打倒了北洋軍閥。第二次合作又打敗了不可
一世的日本鬼子。勝利後,全國人民都盼著安定,盼望和平,這也是我黨的一貫主
張。你知道,我也是從舊軍隊過來的,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沒有根本的對立,只要
能從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發,共同合作,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是,是。劉將軍言之有理。」陳頤鼎連聲應諾。
    「吃菜。陳將軍不必客氣。咱們一邊吃,一邊聊。這些天陳將軍受了不少驚。」
    八個菜雖沒有山珍海味,但在這僻鄉村野,又值兵荒馬亂,實屬不易;而且共
產黨歷來以克勤克儉著稱,能以這種規格相待一個敗軍之將,著實令陳頤鼎感動不
已。他起身舉杯:「久仰劉將;軍仁達神智,鄙人敗在劉將軍手下,也該無所怨委。」
    陳頤鼎言畢,把杯中酒一飲而盡,坐了下來,又說:「馬列主義我不懂,但劉
將軍提起北伐,確實沒齒不忘。那時北伐軍到了哪裡,哪裡有民眾擊鼓相慶,手足
相待,街道、田頭到處擁擠著歡迎北伐軍的人群。可謂民眾蓬勃、士氣昂揚,官兵
上下同仇敵愾、生死與共。如今,人還是這些人,民眾沒變,軍隊沒變,可是開到
哪裡,哪裡的百姓逃之夭夭,如避瘟疫。」
    「說得是喲。陳將軍,正如你慧眼所見,凡欲視軍事之勝敗,先視民心之從逆,
古今如此。當然,蔣介石在各種『聲明』、『演講』中也不厭其煩地講:『只要有
助於人民的休善生息,只要人民能維持自由和生活,只要和平能實現,則個人的進
退出處,絕不蒙懷,而一惟國民之公意是從。』『人民』這兩個字,蔣介石叫得很
響亮。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也毫無愧色地宣告:『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
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陳將軍,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家、
軍事家都知道『人民』二字的份量。不能只聽嘴上說的。人民的選擇,人心所向,
才是歷史的裁決,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戰場的結局。」』
    劉伯承為陳頤鼎滿上酒杯,接著說:「信仰什麼,人各有志,不能強求。但兵
不能勝大患,便不能合民心。如今中國的大患就是戰亂。誰拒絕和平挑起戰爭,誰
必然逆民意,遭民反,最終被人民摒棄。這個觀點陳將軍能同意吧?」
    陳頤鼎點頭。
    劉伯承又說:「古人曰: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心,甘心不如義死。如果
士兵認為他從事的戰爭是不義之戰,必然不肯為之捨命。陳將軍所說軍隊沒變其實
是其表,而其宗旨卻是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這個,陳將軍應該比我了解得清楚。」
    「當然。」陳頤鼎微微紅了臉,由衷地說:「劉將軍,不是所有國民黨將領都
擁戴這場戰爭。」』『
    酒席後,陳頤鼎沒有被送回收容所,而是安排住在這個劉伯承宴請他的四合院
裡。陳頤鼎再次大驚,這是今日他的第三次「驚」。
    時過45年,當筆者在昔日的南京「總統府」、現在的江蘇省政協見到陳頤鼎先
生時,他談及此事,還十分動容:
    「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那個四合院是劉鄧大軍的指揮中樞,劉伯承住北屋,
鄧小平住西屋,讓我住東屋。劉鄧的那幾間,屋子四壁掛滿了軍用地圖,桌子上一
摞摞的文件材料,電話整天響個不停。以我的身份,從哪方面講都不該住在那裡。
    「我住進的第二天,鄧小平從外地回來了。他話不多,談鋒犀利。一日三餐,
我都和他們一桌吃。晚飯後,在院子裡散散步。有時候我過去和劉伯承拉拉狐,但
只是偶爾,當時他們正組織打羊山。劉伯承的空隙時間大多用在重校蘇聯的《合同
戰術》譯文的前言上了。天那麼熱,我手搖竹扇還汗流浹背;他讓警衛員打一盆涼
水,把腳放講去,權作降溫,一伏案就到半夜。此種勤勉,在我是不多見的。發前
對劉伯承種種神話都是傳聞。有幸和他生活在一起,使我認識到了真正的他,比神
話更有深度。『如果說劉伯承是個海洋,那麼人們看到他的僅是一個港灣;如果說
劉伯承是座冰山,那麼人們認識到的只是他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這是我住在那
個四合院夜不成眠時,在日記中寫下的句子。」
    陳老先生已經86歲。他面色紅潤,雙目有神。和筆者交談時,那深沉的情感時
常溢於言表。他不抽煙,只喝濃茶。
    「可以感覺到、劉伯承、鄧小平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劉伯承對鄧小平很尊重,
寫好電文,每每把眼鏡一摘,對工作人員說:『送政委定稿。』鄧小平個子不高,
散步或出門迎接什麼人,劉伯承總是走在鄧小平後面或側面稍後。這種細微之舉令
我感動不已。鄧小平稱劉伯承『劉師長』。看我有些不解,就對我說:『這一嘛,
伯承是129師老師長;二個嘛,伯承是我的老師,我敬重的長者。』有一天,他拿了
一副字給我看。我問他喜歡什麼體,他很認真地說:『劉體,集柳、顏為一體的劉
伯承體。我臨的就是他的帖。』
    「住了四天,劉伯承看我老是悶著,問我:『想不想到我們後方看看?蔣先生
說我們是土匪,共產共妻,你看是不是那樣。』我笑著說:『好,我去看看!』走
的那一天,劉伯承、鄧小平為我餞行。在座的還有羅哲東、鄆城被俘的55師副師長
理明亞。
    「席間談到蔣介石主辦的上校以上的軍官訓練班。理明亞6月底剛受訓回來,7
月初就被俘了。他說:『蔣委員長企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檢討戰術,一是解決士
氣。有什麼辦法呢?統帥部絕對不承認戰略有錯誤,反而責備將領們不注意戰術,
不關心自己的存亡榮辱。蔣說:我個人已經老了,沒有關係,你們不好好干,最後
失敗了都是共產黨革命的對象。說得大家都笑起來。』理明亞接著說:『這回我受
訓一趟,花了40多天,其實無論如何一個月足夠了,可是大多數人躲來躲去,根本
無心歸隊。所以我們營師長福霖說我:明亞,你還算老實。』
    「我的副師長羅哲東有頭腦;他是湖南人,帶點辣椒性格。他說:『我們那邊
的問題是沒有政治資本。北伐的時候,我們有明天的遠景,今天打軍閥,明天革命
成功,中間只隔著一個短短的黎明。人人為肩上的重任自豪。那時黃埔同學見面,
就問哪個做了烈士。沒有怕死的,都以死為榮。現在呢?今天為了什麼?明天是個
什麼樣子?眼前一片漆黑。哪裡有勇氣流血犧牲?怎麼能不打敗仗?』
    「理明亞苦笑道:『我們現在成了那時的北洋軍閥。行軍找不到向導,打仗找
不到擔架隊;天一黑趕緊宿營,幾個部隊擠在一起,即怕被解放軍包圍,又怕地方
民兵騷擾。放出去的偵察不但弄不到真實情報,反而常常遭伏擊。簡直就像聾子、
瞎子。而解放軍對我們的情況卻摸得清清楚楚,連我們師長個子有多高、眼睛有多
大、鼻子有多長都知道。』
    「鄧小平笑了,說:『不光知道師長的,你的我們也知道。』大家正笑著,就
聽旁邊的收音機播出了國民黨中央社的一條『新聞』:『魯西消息,劉伯承所部潰
不成軍,國軍連日來獲得空前大捷……』當時我很難堪,便說:『中央社從來不說
真話。』劉伯承笑笑說:『從反面聽嘛!魯迅先生的推背圖,對蔣介石很適用。』
    「飯後,送我們的車子來了。過黃河走壽張,經過邯鄲,再去太行山。張際春
副政委也來送行,並派了保衛科張科長專程護送,保證我們的安全。臨別,劉伯承
把他寫的《指揮綱要》一書送給了我……
    「在那個四合院住過的四天,對我的後半生起了巨大的作用。當時我不曾意識,
其實我和劉鄧一接觸,我原有的信仰就開始崩潰了,新的思想亦已孕育。在解放區
參觀結束的時候,擺在我面前有三條路:可以回南京,可以回家鄉,可以留下參加
解放區的工作。我選擇了後者。後來我再沒有機會見到劉伯承;如果有,我想我會
改變稱呼,稱他『劉師長』的。」
    陳頤鼎老先生談了許多許多。臨別,他送我們出門,指著門口的「黃埔同學會」
牌子又道:「民族分裂是我們這一代人造成的,祖國的統一也應當由我們這一代人
來完成。我在努力做,也算不辜負劉伯承師長的教誨。」
    在北京,我們見到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保衛科科長張之軒老人。他一米八的個
頭,雖年逾七旬,又大病初愈,但腰板筆直,像個小伙子。
    我們聽到不少關於這位保衛科長的精彩故事,也看過他的《南征年歷》。他機
敏勇敢,又嚴謹心細,劉鄧大軍的許多重大事情都能從他的《南征年歷》中找到記
載。
    他講了護送陳頤鼎等人過黃河到後方去的片斷——
    那天晴空萬裡,靜風,河面上仍是巨浪疊起。船行至河心,面對幾里寬的黃水
濁浪,羅哲東驚詫道:「這麼寬的河面,這麼大的波濤,對面又有重兵把守,劉鄧
大軍究竟怎麼過的河呢?不可思議!」
    張之軒暗示他問理明亞。
    理明亞坦然地說:「河防是我們55師把守的,守河我們還是有經驗的,估計這
種季節沒人敢闖黃河,也就疏乎大意。當劉鄧大軍突然出現時,我們已經來不及組
織抵抗。為了保存實力,全師收縮,進了鄆城。」
    陳頤鼎說:「劉伯承真是天下奇才。這樣的天險,隔岸又有重兵,居然敢迎面
而過。自古以來,兵書戰略上沒有這樣的打法。」
    羅哲東接道:「像我們這樣一年裡這麼多將領一個個被俘,恐怕也是史無前例。」
    理明亞搖搖頭,歎道:「不奇怪喲。在南京受訓的時候,我跟老頭子(蔣介石)
對面坐,他一張嘴,露出紅的牙床,滿口牙掉得精光。我算了算,他正好60歲,心
裡就叫了聲:不好!」
    「為什麼?」羅哲東挺奇怪。
    「這你老兄還不知道?60歲是『牙運年』。沒有牙,就是『倒運年』。他倒運,
你我之輩焉能不遭厄運之災?」
    羅哲東笑了:「原來理師座還懂相術。既有此術,怎麼沒給自己相相面?」
    「這倒叫你說著了。今年3月我給自己相過面。那一天又正巧做了一個夢,夢見
兒子突然死了。我就知道大運不佳。」
    張之軒在一旁聽著,暗暗好笑。過河後他一直隨第1縱隊行動,打鄆城,打六營
集,他都參加了。可以說,這三位黃埔生、國民黨的中將都是他的俘虜。在繳獲的
文件中,有一份是陳頤鼎、羅哲東從南京受訓回來後根據蔣介石叮嚀親手制定的,
很有意思。
    文件規定,為避免被俘要采取特殊措施:
          (一)長官對部下稱名號,部下對長官稱「先生」,
      平級則稱號或老張老李。
          (二)長官一律穿士兵服裝,不戴領章、臂章、肩
      章,統一釘於衣袋內。各級長官所帶衛兵、傳令兵應避
      免一切恭敬動作,攜帶手槍時,藏於衣袋內。
          (三)司令部萬不可選擇好房屋,其間若有居民應
      使其離開,另集一室,並多設偽裝司令部,門衛一律單
      哨,使用步槍。
          (四)行軍時如遇老百姓詢問,以「八路」答之,友
      軍詢問,以「打八路」答之,萬不可暴露番號。
          (五)進入公共場所,如在酒樓、澡塘、商店等,
      均不可談論軍事,嚴禁與老百姓閒談。
    繳獲的文件中還有一本第70師第40旅第279團2營6連長的日記,從中可見國民黨
軍下級官兵的心境和士氣——
          5月1日:由克州出發,逃了兩個兵,今天又逃
      了兩個。本連陣地,又向後延伸了,我實在時時準備
      著,有事時一個死。
          5月13日:今天又跑了兩個。連部號兵洪明德開
      了小差。8班那個背機槍的兵,拐一支步槍跑了。天
      啊,叫我如何干下去!根本就補不勝補,你今天補一
      個,他明天要跑兩個。
          6月17日:我們在昌邑集停了很久,連一個老百
      姓也沒看到,簡直八路軍是想向我們封鎖,弟兄們兩餐
      沒吃一點油了。
          6月19日:自昨早上起,全旅人都沒有飯吃,真
      要命!什麼都沒有,只有挨餓。
          7月8日:今晨55師師部逃下來三個長官,都狼
      狽如喪家之犬。我問他們鄆城情形,他們不勝悲忿地
      說:「鄆城完了!」他們自昨晨由鄆城逃出後,一直沒有吃
      過飯,白天藏在高粱地裡,夜晚走路,肚子餓了,就啃
      高粱桿。
          7月10日:今天在途中碰到55師師長,穿著便
      衣,滿身泥巴,狼狽地坐在一輛牛車上,垂頭喪氣。迫
      擊炮連陳連長斥責他為什麼把牛車攔著路,他的衛士
      說:他是55師師長。我們都把舌頭一伸。唉,多堂哉
      皇哉的師長啊!而今坐著牛車,落荒而逃。這是他做夢
      也沒有想到的吧?老天爺保佑,不知我們的下場會是個
      什麼樣呢?!
    在這個連長7月10日發出如此感歎後的第四天,他和他的師長都成了俘虜。
    自上船,陳頤鼎很少說話。眼睛一直看著河面上來來往往運送後勤物資、傷員、
醫院、馬匹、車輛的船隻。那些船工赤身裸體,喊著號子,陽光把身上的汗水映得
像閃光緞一樣。浪大船不穩,一件醫院的什麼器械落人河中。那水有10多米深。只
見一位船工「咚」地扎入水中,稍許,舉著那東西露出頭來,哈哈地笑著。
    陳頤鼎喃喃的:「即便攻下解放軍的一城一池,也占不住。民心所向,大勢已
去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