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十四章 慕尼黑悲劇


  慕尼黑會議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代價結束了這個危機。關於這一幕已經有而
且將來還會出現許多書對此進行評述。在此我只是想講述一些主要事實,說明各事
件之間的主要聯繫。在9月21日的國際聯盟大會上,李維諾夫提出正式警告:

  ……目前,捷克斯洛伐克內政正遭到其部國的干涉,而且遭到公開的、大肆張
揚的攻擊威脅。歐洲最古老、最文明、最勤勞的民族之一經受了幾個世紀的壓迫之
後才獲得獨立,他們也許就要在今天或者明天決定拿起武器為保衛獨立而進行戰鬥
了……

  我動身來日內瓦前幾天,法國政府第一次問我們:萬一捷克遭到進攻,我們將
采取什麼態度,我當時以政府的名義給予了如下極其明確、毫不含糊的答覆:

  我們準備根據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跟法國一道以我們所能采取的方式援助捷
克斯洛伐克。我們的國防部準備立即參加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代表舉行的會
議,商討適時的措施……
  只在兩天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我國政府提出一個正式的詢問:如果法國恪
守其條約義務,給予捷克斯洛伐克以直接的、有效的援助,那麼蘇聯是否也準備根
據蘇捷條約給予同樣的援助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國政府給予一個明確的肯定答覆。

  可是,這個大國所發表的這種公開的、不帶條件的聲明對張伯倫先生的談判以
及法國對這一危機的處理卻未能起到絲毫作用。事實上,蘇俄的建議沒有得到重視,
它們沒有被放在對付希特勒的天平上,即使不能說受到了蔑視也可以說受到了冷淡。
這在斯大林的心中留下了一道痕跡。事態照常發展,就好像蘇俄並不存在似的。後
來我們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9月26日晚,希特勒在柏林發表演說。他談到英國和法國時措辭比較溫和,而對
貝奈斯和捷克人則進行了粗暴的攻擊。他直截了當地說,捷克人必須離開蘇台德地
區。還說這個問題一旦解決之後,不管捷克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會再感興趣了。
「這是我在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大約當晚8時,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利珀先生
向外交大臣提交一份公報,主要內容如下:

  德國如果不顧英國首相的努力,仍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進攻,其直接結果必定
是,法國必然援助捷克,而英國和俄國定會支持法國。

  公報經哈利法克斯勳爵批准後就立即發表了。沖突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雙方
的軍隊已列陣對峙。捷克有150萬人在歐洲最堅固的防線後面武裝待命,他們由具有
高度組織結構的、強大的工業機器裝備起來。法國陸軍已部分動員起來,法國內閣
大臣儘管有點勉強,但已準備好履行他們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義務。9月28日上午ll時
20分,海軍部正式發出英國艦隊動員令。

           *  *  *  *  *
  元首和他的專家顧問之間早就開始了一場持續不斷、緊張激烈的鬥爭。看來這
次危機導致了德國將領所懼怕的所有局面。捷克有30一40個師的軍隊部署在德國東
部邊境,而法國陸軍約以8:1的優勢開始重壓在齊格菲防線上。懷有敵意的蘇俄可
能利用捷克的飛機場采取軍事行動,而且蘇俄軍隊可能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向前推
進。有些德國將領密謀要拘捕希特勒,「使德國擺脫這個瘋子」。另外一些人宣稱
德國人民士氣低落,無法承受一次歐洲戰爭,而且德國的武裝力量還未準備就緒。
9月18日,德國海軍部長、海軍上將雷德爾向元首提出了措辭激烈的懇求。幾個小時
後傳來了英國艦隊正在動員的消息,這消息加重了上將懇求的份量。希特勒動搖了。
凌晨2時,德國電台正式否認德國準備於29日動員的消息,德國官方通訊社於當日上
午ll時45分向英國新聞界發了一個內容相似的文告。此時,希特勒和他那驚人的意
志力一定是經受了極度緊張的壓力。顯然,他已將自己帶到了全面戰爭的邊緣。面
對不利的輿論,面對來自陸、海、空三軍將領的警告,他會一意孤行、采取斷然行
動嗎?從另一方面說,他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威望進行統治,現在他能夠退卻嗎?
  張伯倫先生也在活動,他現在完全控制了英國外交政策。哈利法克斯勳爵儘管
對外交部的氣氛越來越感到疑惑,但還是緊跟上司的領導。內閣也深感不安,但仍
聽從張伯倫。下院中的政府多數黨由黨的議會領袖巧妙操縱著。現在,一個人,只
有一個人治理著我們的國家大事,他既不逃避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也不放棄自己應
盡的個人努力。9月14日,他主動給希特勒發了一封電報,建議去訪問他。這位英國
首相前後總共3次飛往德國。首相和朗西曼勳爵都相信,只有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
能勸阻希特勒不要進犯捷克斯洛伐克。最後一次會議在慕尼黑舉行,達拉第和墨索
裡尼也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沒有邀請蘇俄參加,而捷克自己也沒有獲准出席任何
一次會議。28日晚,捷克政府只是收到措辭直截了當的通知:第二天歐洲四強的代
表將舉行會議。「四巨頭」迅速達成協議。會議從中午開始,一直開到次日凌晨2時,
草擬了一份備忘錄,並於9月30日凌晨2時簽字。協議基本上接受了德國的要求。捷
克人應從10月1日起分5批從蘇台德區撤出,在10天內撤完,最後的邊界將由一個國
際委員會來決定。
  這個文件交給了捷克代表。他們屈從了這次會議的決議。他們說「他們希望在
全世界面前對他們未能參與的決議表示抗議」。貝奈斯總統辭職了,因為「他現在
可能成為我們新國家必須適應的發展的一個障礙」。他離開了捷克斯洛伐克,寄居
英國。捷克斯洛伐克開始解體了。德國人並不只是惟一搶吃屍體的禿鷲。緊接著,
波蘭政府向捷克提出了以20小時為期限的最後通碟,要求捷克立即交出特申邊區。
捷克現已無法抵抗這種苛刻的要求了。匈牙利也向捷克提出了他們的要求。

           *  *  *  *  *
  當這四位政治家等待專家們草擬最後文件的時候,首相問希特勒是否介意與他
進行一次私人談話。希特勒「欣然同意」。9月30日上午,這兩位領導人在慕尼黑的
希特勒公寓裡會晤,除了一位翻譯之外沒有別人參加。張伯倫提出他預先準備好的
一個聲明稿,宣佈「英德關係問題是兩國以及整個歐洲的最重要的問題」,而且「
我們認為,昨晚所簽訂的協議和英德海軍協定是兩國人民希望彼此之間不再發生戰
爭的象征」。
  希特勒讀完這份聲明之後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就簽了字。
  張伯倫回到英國,飛機降落在赫斯頓,他下飛機時揮動著他讓希特勒簽過字的
聯合聲明,並向前來歡迎的主要人物宣讀。當他的汽車由機場出發,經過歡呼的人
群時,他對坐在身邊的哈利法克斯說;「3個月之後,這一切將成為過去。」但他在
唐寧街官邸的窗口卻又揮動那張紙,說:「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光榮的和平從
德國帶回唐寧街。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ヾ
  希特勒的判斷又一次得到了決定性的證明。德國總參謀部不勝慚愧;畢竟,元
首又一次對了。他只憑天賦和直覺就準確地估量出全部軍事政治形勢。就像成功地
重占萊茵蘭那樣,元首的領導才能又一次戰勝了德國軍事將領的阻撓。這些將領都
是愛國人士,他們期望祖國能在世界上重新獲得它的地位。他們日以繼夜地辛勤工
作,獻身於壯大德國實力的事業。因此,他們覺得自已是多麼地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時,心中感到極度不安;在許多情況下,儘管他們懷疑希特勒、不信任希特勒,但
最終他們還是不得不欽佩希特勒的高瞻遠矚的天才以及他那奇跡般的運氣。他無疑
是一顆他們應該追隨的明星,是他們應該聽從的領導。就這樣,希特勒終於成了德
國毋庸置疑的主人。就這樣,任他施展鴻圖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謀反者已銷聲匿
跡,但也沒有被他們在軍隊的同志所出賣。

           *  *  *  *  *
  在後來日子裡,也就是經過了讓我們心力交瘁的歲月之後,確實不容易向下一
代人描述當時英國國內因為慕尼黑協定問題所引發的憤怒情緒。在保守黨中,本來
關係十分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在意見上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其程度之大是我從未見過
的。由於政黨關係、社會關係、家庭關係而彼此之間一向有密切聯繫的男男女女現
在見面時卻帶著蔑視的情緒怒目相視。這一問題絕對不是那些在機場和唐寧街歡迎
張伯倫歸來的歡呼群眾所能解決的,也不是執政黨議會領袖及其黨羽拚命努力所能
解決的。我們當時屬少數黨派,根本不理睬政府的支持者對我們的冷嘲熱諷。內閣
從根本上動搖了,但事情已經發生了,他們只好仍然保持團結。只有一位內閣大臣
站了出來,海軍大臣達夫·庫珀先生辭去了他的重要職位。他曾作出動員艦隊的決
定,從而提高了海軍部的地位。當時,張伯倫絕對控制了公眾輿論,而庫珀卻從歡
呼的人群中沖了出來,公開宣佈他根本不贊同首相的做法。
  ヾ法伊林,前引書,第376、381頁。——原注
  議會對慕尼黑協定進行了3天辯論。在辯論一開始,庫珀先生發表了辭職演說。
在我們議會生活中,這件事給我們的印象頗深。他發言不用講稿,從容不迫,在他
演說的10分鐘內,黨內與他相對立的多數派都在全神貫注地聆聽。此時,強烈反對
當時政府的工黨和自由黨為其歡呼。這是引起保守黨內部分裂的一次爭論。
  這場辯論使大家群情激憤,辯論涉及的問題也十分重大。我記得很清楚,當我
在發言中說到「我們已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時,下面爆發出暴風雨般的抗議
聲。我不得不稍停片刻,然後才繼續發言。張伯倫先生為了維護和平,鞠躬盡瘁,
作出了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努力,使大家肅然起敬。但是,我在此不能不敘述他
作出的一連串的錯誤估計以及他對人對事所作出的錯誤判斷。根據這些錯誤的估計
和判斷,他采取了錯誤的行動。至於他的動機,那是無可非議的,而且他所采取的
方針也需要他具有極大的精神勇氣才能執行。關於這一點,在他逝世後,我曾在演
說中大加頌揚過;這是兩年後的事了。
  政府還可以用一個重大而又實際的理由為自己的論點辯護,儘管說出來並不能
為他們爭光。誰都知道我們嚴重缺乏戰爭難備,我和我的朋友是最能證明這一點的。
大不列顛已讓自己的空軍實力遠遠落後於德國。我們所有的薄弱環節都沒有設防。
用來保衛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人口中心的只不過是100門高射炮,而且大部分炮手還
缺乏訓練。如果希特勒是誠實的,我們也真的取得了永久的和平,那麼張伯倫先生
就對了。要是他不幸遭到蒙騙,那麼我們至少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以便彌補我們因
疏忽而造成的最惡劣的狀況。政府的支持者出於這些考慮,普遍認為恐怖的戰爭暫
時避免了,因而感到輕松和欣喜,衷心地贊成政府的主張。下院以366票對144票通
過了英王陛下政府「在最近危機中所采取的防止戰爭」的政策。持有不同意見的三
四十名保守黨議員只得以棄權方式表明他們持反對意見,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們
一致正式地采取了這種行動。
  11月1日,一位無足輕重的哈查博士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殘餘領土上空缺的總統
職位。這樣,一個新政府在布拉格就職。這個孤立無援的政府的外交部長說:「歐
洲和世界的總局勢使我們不可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一段安靜的時期。」希特勒也
有這樣的想法。德國於11月初正式分攤搶來的贓物。波蘭心安理得地占領了特申。
曾被德國用作棋盤上的卒子的斯洛伐克人獲得了朝不保夕的自治。匈牙利以犧牲斯
洛伐克利益的代價得了一塊肉。英國下院提出慕尼黑協定的這些後果時,張伯倫先
生解釋道,英法兩國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之後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國際保證,只是
針對該國遭到無故侵略這個假定情況,而不涉及到該國現有的疆界問題。他以相當
超然的姿態說:「我們現在所做的是做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邊界的重新調整的見證
人。我不知道當時劃定這些邊界的人是否認為邊界一經劃定就永遠不變。我不大相
信他們會這樣想。他們大概會想到這些邊界難免時不時會得到調整。……我想我對
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已說得足夠了……」但是,後來還得說。

           *  *  *  *  *
  在慕尼黑事件之後的1年內,究竟是希特勒的實力還是協約國的實力增強得更快
些?人們對此有過爭辯。在英國,許多人知道我們的防務十分薄弱。當他們看到我
國的空軍月月擴充、「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也快要大量出廠時,感到如釋
重負。飛行中隊不斷擴編,高射炮有所增加,而且轉人戰時的全面工業部署也在不
斷加快步伐。可是儘管這些改進似乎難能可貴,但與德國裝備的巨大增長相比就微
不足道了。正如前面所解釋過的,全國範圍的軍需品生產計劃需要4年完成:第一年
沒有產品;第二年只能有極少量產品;第三年有許多產品;第四年源源不斷地大量
生產。而此時的希特勒德國幾乎處於戰時狀態中,緊張忙碌著戰備工作,早已達到
了第三年、第四年的階段。而英國則只是在非緊急狀態中稍有推進,而且規模也小
得多。1938一1939年,英國全部軍事開支的總額達3.04億鎊ヾ,而德國的軍事開支
至少有15億鎊。戰前的這1年裡,德國的軍火生產的總量可能至少是英法兩國聯合產
量的2倍,也可能是3倍,而且其規模巨大的坦克工廠也開足了馬力,全部投入生產。
因此,他們比我們更快地得到了更多的武器。
  由於捷克斯洛伐克被征服,協約國喪失了捷克軍隊21個師的正規軍和已經動員
的15一16個師的二線部隊,還喪失了他們的山地防線,而這道防線在慕尼黑危機中
曾使德國不得不部署30個師的兵力,即德國受過完備訓練的機動部隊的主力。據哈
爾德將軍和約德爾兩將軍說,當時在慕尼黑事件的整個部署中,德軍只有13個師留
在西線,其中只有5個師是第一線的戰鬥部隊。由於捷克斯洛伐克的陷落,我們無疑
損失了相當於35個師ヾ1937一1938年為2。34億鎊。——原注的兵力。捷克的斯科達
兵工廠是中歐第二大兵工廠,也讓給了對方。這個兵工廠在1938年8月一1939年9月
間的產量與同期英國各兵工廠的實際產量幾乎相等。當德國正在緊張地、幾乎像在
戰時狀態下那樣努力地生產時,法國的勞工卻早在1936年就已爭得了渴望已久的40
小時工作制。
  更為糟糕的是,法德陸軍實力的對比發生了可怕的變化。從1938年起,德國陸
軍不但在數量上、編製上和後備隊的積累上月月都有增長,而且在質量上和成熟程
度上也是月月有所提高。隨著裝備的日益提高和擴充,對官兵的訓練以及官兵掌握
技能的總體程度也大有長進。而法國陸軍卻沒有同樣的提高和擴充。1935年,法國
即使沒有前協約國的援助,幾乎不需經過重大戰鬥就可以攻入和占領德國。到1936
年,法國實力還有壓倒一切的優勢,這仍不成問題。現在我們根據德國方面透露的
消息得知,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38年。德國最高統帥部正是由於知道自己的弱點
才曾竭力阻撓希特勒采取每一次行動,而希特勒聲望的增高也是由於每次行動的成
功。慕尼黑事件後的這1年內,也就是我們現在探討的這段時期,德國陸軍儘管在訓
練有素的後備軍方面弱於法國。但它的效率已達到最高程度。由於軍隊的基礎是人
口,而德國的人口是法國的兩倍,因此不論按照何種標準比較,德軍都將勝過法軍,
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且以軍隊的士氣而論,德國人也占上風。拋棄盟國,尤其
是因為害怕戰爭而拋棄盟國,就會削弱任何軍隊的士氣。德國人充滿信心,經歷了
多次成功而且感到實力日益強大,這一切激發了這個民族的戰鬥本能;而法國人卻
自認虛弱,使法國各級官兵喪失了信心。

           *  *  *  *  *
  不過,在一個重要領域裡,我們開始趕上德國,改善了我們的地位。1938年,
我們用「颶風」式以及後來的「噴火」式戰鬥機替換了「鬥士」式一類舊式雙翼戰
斗機的過程才剛剛開始。1938年9月,我們只有5個中隊配備了「颶風」式戰鬥機。
此外,舊式飛機的儲備及其零件將不再使用,也就只好將其拋棄。在新式戰鬥機的
裝備上,德國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他們早就擁有大量的「米式」109飛機,而我們
的舊式飛機則無法與之相Lb。在1939年這1年中,我們有更多的中隊配備了新式飛機,
於是我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當年的7月份,我們擁有26個新式戰鬥機中隊,每架飛
機裝配有8挺機關鎗,只是因為時間關係還沒來得及建立大規模的儲備和零件。到19
40年7月發生不列顛之戰時,我們可以用於作戰的新式戰鬥機一般總有47個中隊。
  事實上,德國方面早在戰爭開始以前就已經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對空軍進行擴充,
而且完成了大部分。我們的努力比他們晚了將近兩年。1939一1940年間,他們只增
加了20%;而我們在新式戰鬥機方面增加了80%。1938年,我們在質量上與他們相
比相差甚遠,到1939年,儘管我們努力縮小了這種不均衡的狀況,但到1940年正式
同德國較量時,我們還是差一點。
  1938年,我們的倫敦便有可能遭到空襲,可悲的是,我們對此毫無準備。不過,
除非德國占領了法國和低地國家,取得了迫近我們海岸的必要基地,否則,決定性
的不列顛空戰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沒有這些基地,他們就不能使用當時的戰鬥機
為他們的轟炸機護航。而在1938年或1939年,德軍還無力擊敗法軍。
  德國直到1940年才開始大規模生產他們用來突破法國陣線的坦克。法國在西線
仍占優勢,而在東線,波蘭尚未被征服。面對這種局勢,德國當然不能像在法國被
迫投降之後所做的那樣,集中全部空中勢力對付英國。這裡還沒有把蘇俄的態度以
及捷克斯洛伐克可能進行的抵抗考慮在內。縱觀上述理由,英法兩國跟希特勒的德
國相比,他們因慕尼黑事件而「獲得」的1年喘息時間使他們的處境比慕尼黑危機時
更為惡劣。

           *  *  *  *  *
  最後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僅在1938年1年內,希特勒把675萬奧地利人,
350萬蘇台德人,總數為1000萬人以上的臣服者、勞苦大眾和士兵並入德國,置於他
的專制統治之下。無疑,這種可怕的力量對比轉而對他十分有利。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