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證券市場分析論


  從19世紀重視投機性的證券市場分析後,進入20世紀,證券分析家逐漸提出了理論上的體系。首先是柯丁雷(W•G•Cordinly)在《證券交易入門》(GuideToTheStockExchang,1907)一書中,提出「股票價格由供需規律來決定」的觀點。為了深入探討「供需規律和供求關係的變動」。必須重視社會大眾的意見。但他的著作的理論基礎仍然不夠,缺乏精確性。哥羅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資學》(Investment.1953)一書中,從另一個角度對證券市場進行了分析。他從研究供需因此來預測股價。
  並具體指出了兩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係。從這些關係的變化來預測股價的波動。
  此種方法就是現在通稱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Analysis)。另一種方法不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係,而僅股票市場內部的技術性因素的各種現象來預測股價。此即為現在通稱「技術分析」(TechnicalAnalysis)。前者考慮諸如:(1)股票利率與股價關係;(2)比較股息利殖率與債券利殖率來判斷市場狀況:(3)股價與利率的關係:(4)經濟成長,景氣與股價波動之關係。後者則考慮諸如:(1)證券市場內部投機因素之分析;(2)觀察過去股價趨勢推測未來股價動向,主要采用各種曲線圖;(3)觀察社會大眾的投資動向;(4)檢討股票交易量值與股價關係等等。
  孟德爾(Mindell,J.)在《股票市場》(TheStockMarket,1948)一書中,則認為股價的變動不僅僅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事實上。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不但多,而且複雜,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頗為困難。所以孟德爾列述以下各主要影響因素:(1)利率;(2)企業收益;(3)景氣活動;(4)股票市場動態;(5)貨幣政策情況:(6)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7)大眾投資者的市場心理;(8)政治的影響;(9)天災人禍的發生;(10)經濟情況狀態;(11)人口變動等等。
  證券市場分析論的代表性著作有多納(O•Donner)的《證券市場與景氣波動原理》(DieKursbilduinganAktienmarket,1934)和雷福勒(G•L•Leffler)的《證券市場》(TheStockMarket,1951)。
  多納認為,股票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也就是由具體的買賣價格來決定,有效買賣則又看企業收益以及投資人的投資機關可用資金而定,股價形成的因素也是以它們為基礎,前者即為股價形成的「收益」因素,後者則是「信用」的基本因素,其他的則是間接影響股價的次要因素,以及使股票價格暫時波動的市場內部投機因素。
  多納進一步分析了「收益」的基本因素,認為是在於股息和利率,並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股票市場,嘗試對股價水平和股息關係的實證研究,在今天頗具有參考性。多納還認為股息的基礎就是企業的收益,在這一點上,多納更加重視企業的收益,認為「企業收益的變動,才是形成股價波動的真正原因。」雖然實際的股價波動趨勢與企業的收益趨勢有所差異,但就長期而論,股價波動是依存於企業收益和利率的。從而,「收益」的基本因素就是證券分析論中形成股票價值的因素了。
  至於雷富勒。則從傳統的股價理論再擴而廣之,他的推論為「股價波動是以預期企業為根本因素」,加上了「預期」因素;證券投資機構或一般投資者主要是以預期企業收益為基礎來決定買賣股票。結果,股價波動趨勢即包含企業收益今後的變動,他又推論,股價波動趨勢,有個隱含假定即「投資者或證券投資機構買進股票有兩個目的,其一為股價本身的上漲,其二為利率本身。」他又認為「價格上升或利率兩者都取決於企業的收益增減。」他的理論進一步提出了重視企業的保留盈餘,如果企業把大部分收益再投資,則更增加企業將來的成長性,並增加企業未來的股息。
  雷氏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30種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數為基准作實證研究,結果證明實際上股價並不必然與企業收益有密切關係,於是提出變動是以市場心理動向為基礎,而不再一時強調傳統理論主張的「基本因素才是市場心理因素的變化原因」,即提出「市場心理說」,所謂市場心理說是指傳統理論認為股價是依存於企業收益,實際上根據統計上的。